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1-04-09 02:38陈国华
关键词:认知水平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

陈国华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堂,许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都变得直观化、简单化和形象化,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趣。在引入信息技术时应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以考虑学科特征为原则;基于课堂教学需要,以选择网络资源为核心;基于教学目标达成,以理解应用目的为宗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道法课堂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融合;认知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01-0031-03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和改变。其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方面时,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可以极大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教学理念的转变。基于信息技术融入的教学价值,那么,如何有效地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加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精神的自主建构,主要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基于学生认知水平,以考虑学科特征为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共12册,教材依据学生与生活的紧密程度,先后安排了“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共同的世界”等六大生活领域。其中,有一些内容本身过于抽象和陌生,不但教师教学时非常吃力,学生理解起来更是困难,这就给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不小的挑战。基于此,如果继续延用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无法让相对较缺乏生活阅历和知识累积的小学生完全融入课堂,更不用说透彻地体悟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和蕴含的道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海量的素材不仅为学科教学提供了丰富与鲜活的教学方式,还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声音、图像、文字和视频融为一体,使抽象难理解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直观化、简单化和形象化,让学生茅塞顿开,让课堂充满活力。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这一课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且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学生在上学路上的具体场景。比如,周边有什么标志性建筑物,要经过几条马路,会碰到哪些人等等。也就是说,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把上学路上可能遇到的人、看到的物和发生的事都展示出来,与此同时还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这一课时,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模拟。如,乘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人、小孩和孕妇让座;播放残疾人日常生活小视频,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感悟残疾人的艰难困苦,从而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尊重、关爱和帮助残疾人;播放抢险救灾现场图片,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用情感激励学生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富有爱心、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接班人。再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我的祖国(祖国疆域有多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再以PPT的形式进行文字解说。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美丽富饶、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祖国就呈现在小学生面前,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使自己“长大后可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基于课堂教学需要,以选择网络资源为核心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获得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课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也因此而源源不断,尤其是多媒体课件和微型课堂资源更是比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尽管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的时间尚短,但其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上几乎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课件。在借鉴及选用网络课件时,要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识别和筛选,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特色进行修改和润色,以实现多媒体课件作用的最大化。在具体选择过程中,教师应秉持一定的标准与原则,核心就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这一主线,落实“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课堂设计理念,突出教学重点与突破教学难点,开拓学生知识视野与实现学生知识迁移,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等。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时,可以基于课堂教学设计对网上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过滤、筛选和合理加工,融入到教师自己的框架和思路中去,制作出一个高水平、个性化的教学课件,使教学课件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发展要求。以中秋节风俗为例,可以借鉴网上课件的设计和开发思路,让学生参与,拍摄一段反映本地区中秋节习俗的简短视频,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独特的饮食风俗和娱乐文化。在视频后半部分,可以插入不同地区、民族的不同中秋习俗、中秋节来历及发展历史等。学生通过参与制作和观看视频,不但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秋氛围和博大精深的中秋文化,而且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中秋活动抒发爱国情怀和激发爱国热情。在视频播放完之后,还可以安排“采访”环节,让学生结合所看所思談谈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如,“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你喜欢吗?为什么?”“中秋节有什么特点和寓意?其象征意义是什么?”“我国的中秋习俗各式各样,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中秋习俗?为什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入,不仅仅可以使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课变得生动有趣、富有魅力,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认知、开阔视野的平台,这无形中增加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三、基于教学目标达成,以理解应用目的为宗旨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就是要围绕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信息技术为查询、搜索相关资料的有效工具,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学习时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使学科教学重点的有效突破和教学难点的全面解决。基于这一应用目的,为使信息技术更合理、更有效地融入和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不仅要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需求,还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能、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促使学生精确理解、完全吸收课堂上所讲解的内容,促进学生转识为智、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这一课时,可以根据小孩子与生俱来喜爱动物这一特性,为他们呈现一段用手影表演动物形象的视频,让学生猜一猜表演的是什么动物,并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可爱之处,以此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对某一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此基础上,为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观察、认识和了解一些常见动物,还可以通过开展“我最喜欢的动物”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和查询,以便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然后,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及其喜欢的原因。这样做不仅使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更加突出、特色与亮点更加明显,还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爱动物的思想情感,使课堂预期的教学目标更加圆满地达成。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爱整洁、讲卫生的习惯。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养成爱整洁、讲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制作了一个动画故事课件:一只胖乎乎的小猪罗罗因不爱洗澡,身上臭烘烘的,小动物们都远离它,不喜欢跟它一起玩,甚至在小兔咪咪的生日宴会上都没有其他小动物肯去理它。后来,小猪罗罗找出了小动物们不跟它玩的原因后,便急忙跑回家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此后,小动物们又喜欢跟它一起玩了。这一故事启发学生:要让别人喜欢你就要爱整洁、讲卫生,人人都喜欢爱整洁、讲卫生的孩子。课件紧接着列举了不刷牙、咬铅笔、用脏手揉眼睛和不洗手拿东西吃等不良的卫生行为和卫生习惯。其中,还特意穿插了“显微镜下新型冠状病毒细菌微生物细节”的特写镜头,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讲卫生会损害身体、危害健康,因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既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要懂得保持整洁的方法。

声音、图像、文字是课堂上最为重要的三大教学元素,而信息技术在对其的综合处理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信息技术的植入对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教学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更高的站位、更有力的举措将信息技术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促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力竞相迸发,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的源泉充分涌流。

参考文献:

[1]徐   波.德法兼修 合理施教——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Z1):24~26.

[2]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02,(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06-08,(01).

猜你喜欢
认知水平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新时期提高中职生德育认知水平研究
浅谈奥尔夫音乐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