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革
(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 238000)
经验是影响数学发展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数学的认识归根结蒂来自经验、来自实践.经验在数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正在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消极作用却容易被忽视.杜威指出:“每一种经验就是一种推动力,经验的价值只能由它所推动的方向来评断.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是来自于经验的,这并不表明一切经验都具有真正的或相同的教育性质,不能把经验和教育直接地彼此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
本文列举学生在解析几何学习中若干活动经验的常见误区,提出优化的建议.
本活动经验来自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背景下,处理弦长、中点弦、垂直等问题时对交点坐标只设不求,运用韦达定理整体代换,交点坐标起到几何特征代数化的过渡作用,可有效减少运算量.学生对本活动经验的常见误区有:
(1)只能在直线与曲线相交的情况下才能运用,在相切等其他位置关系下不能运用;
(2)只能用韦达定理整体代换消去坐标参数;
(3)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交点坐标只能设,不能求.
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习题的剖析与训练,让学生经历“设而不求”经验的优化、重构过程.
整理,得2tx1-2y1+1=0.
同理可得2tx2-2y2+1=0.
故直线AB的方程为2tx-2y+1=0.
解题反思本题用到了“设而不求”的方法,但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不是相交,而是相切.本题不是依靠韦达定理来消去切点坐标,而是利用过两点的直线的唯一性与曲线方程的定义(坐标满足方程,则点在曲线上).
经验优化“设而不求”的解题方法既可以用在直线与曲线相交的情形,也可用在相切的情形.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M(x1,y1),N(x2,y2),R(x0,y0),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⑤×3+⑥×4,得
解得x0=-1,故点R在定直线x=-1上.
解题反思本题也运用了“设而不求”的解题方法,但消去坐标参数的方法不是运用韦达定理,而是利用点在椭圆上,点的坐标满足椭圆方程.
经验优化运用“设而不求”的解题方法时,消去交点坐标的方法不只是韦达定理,还有“点差法”“代入方程消元”“代入方程凑常数”等.
(1)求C的方程,并说明C是什么曲线;
(2)过坐标原点的直线交C于P,Q两点,点P在第一象限,PE⊥x轴,垂足为点E,连接QE并延长交C于点G.证明:△PQG是直角三角形.
(2)设直线PQ的斜率为k,则其方程为y=kx(k>0).
得(2+k2)x2-2uk2x+k2u2-8=0.
①
设G(xG,yG),则-u和x2G是方程①的解.
所以PQ⊥PG,所以△PQG是直角三角形.
解题反思题中直线PQ与椭圆相交,但由于它经过原点,故PQ的方程较为简洁,与椭圆方程联立求交点坐标并不繁琐.直线QG也与椭圆相交,但由于其中一个交点Q的坐标“已知”,故点G坐标也求出来了.考虑到交点P,Q的横坐标里含有根式,比较复杂,解题中采取“换元”,暂缓代入的解题策略减少了运算量,完成了证明.
经验优化当直线过原点或直线与曲线其中一个交点坐标已知时,求直线与曲线交点坐标并不麻烦,可以设而求.
参数思想是辩证思维在数学中的反映,一旦引入参数,就可用参数来表示点的坐标与线的方程的系数,从而刻画点与线的运动变化,将参数视为常量,以相对静止来控制变化,实现变与不变的转化.参数在解题过程中可将其消去,起到设而不求的效果.
参数法在求动点轨迹、定点、定值、最值、探索性问题中应用广泛.但如何引参,学生往往感到棘手,经验不足.常存在以下误区:
(1)参数越少,运算量越小;
(2)必须根据图形变化的根源选择参数.
教学中可通过对以下典型问题的思考与解答积累合理的引参经验.
例3(2019全国Ⅱ卷理21)第(2)小题.
进而有PG⊥PQ,所以△PQG是直角三角形.
解题反思解法2与解法1相比,增加了参数的个数(从1个增加到5个,分别是x1,y1,x0,y0,k),快速找到了线段PQ与PG的斜率关系,大大减少了运算量.
经验优化参数的个数并非越少越好.
(1)求椭圆C的方程;
(2)设M,N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椭圆上一点P满足|PM|=|PN|,试判断直线PM,PN与圆C′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因为M,N关于原点对称,|PM|=|PN|,
所以OP⊥MN.
设M(x1,y1),P(x2,y2),当直线PM的斜率存在时,设直线PM的方程为y=kx+m.
由直线和椭圆方程联立,得x2+2(kx+m)2=6.
即(1+2k2)x2+4kmx+2m2-6=0.
=(1+k2)x1x2+km(x1+x2)+m2
所以m2-2k2-2=0,即m2=2k2+2.
所以直线PM与圆C′相切.
当直线PM的斜率不存在时,依题意,得N(-x1,-y1),P(x1,-y1).
由|PM|=|PN|,得|2x1|=|2y1|.
所以直线PM与圆C′也相切.
同理可得,直线PN与圆C′也相切.
所以直线PM,PN与圆C′相切.
解题反思从考情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解答时选择直线MN的斜率k作为参数,然后联立直线MN与椭圆C的方程求出M、N两点坐标(用k表示),再用两点式求直线MP的方程(用k表示),最后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点O到直线PM的距离并与圆C′的半径作比较,结果运算量过大,无功而返.这种思路显然受到前面所说的“经验”影响.从图形运动的根源出发选择参数,又想让参数数量最少,将图中点的坐标与直线方程都用唯一的参数k来表示,结果造成式子复杂、运算繁琐.解法1改设直线MP的斜截式方程(即引进直线MP的斜率与纵截距作为参数),巧妙地解决了点O到直线PM距离难求的问题.
经验优化参数的选择往往是通过设点或设线的方式实现的,到底选择谁?选几个?前面所说的两个“经验”确实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但不能绝对,一切要从思想方法的高度思考问题,以运算简洁为标准.不能模式化思考,过于教条.
建系求曲线方程是解析几何两大基本问题之一.坐标系建得好,可使方程推导的过程简单,方程的形式简洁,为下一步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奠定基础.学完解析几何之后学生一般都积累了一定的建系经验.都知道利用图形自身的对称性建系,利用图中垂直关系建系,若已知定点或定直线,知道将定点与定直线放在坐标轴上.但是学生在选系、建系上往往局限于建立直角坐标系,很少考虑其它坐标系,这样会影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例4(合肥市2020年高三一模理20)
解法2由题意可知点P在弦MN的中垂线上,所以OM⊥OP,以O点为极点,x轴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则椭圆C的极坐标方程为ρ2(1+sin2θ)=6.
所以点O到PM的距离为
所以PM与圆C′相切.
解题反思解法2在计算点O到直线PM的距离时利用了线段OP和线段OM的长度,而这两条线段都是从原点O点出发的线段.考虑到P、M是椭圆上的点,故可用椭圆的极坐标方程快速求出OP、OM的长度.
经验优化当已知条件或结论涉及从某点出发的几条线段长度时,可考虑以该点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求出曲线的极坐标方程.
例5(2015年湖北,21)一种作图工具如图6所示,O是滑槽AB的中点,短杆ON可绕O转动,长杆MN通过N处铰链与ON连接,MN上的栓子D可沿滑槽AB滑动,且DN=ON=1,MN=3.当栓子D在滑槽AB内做往复运动时,带动N绕O转动一周(D不动时,N也不动),M处的笔尖画出的曲线记为C.以O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如图7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1)求曲线C的方程;
(2)设动直线l与两定直线l1:x-2y=0和l2:x+2y=0分别交于P,Q两点.若直线l总与曲线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试探究:△OPQ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该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4k2)x2+8kmx+4m2-16=0.
因为直线l总与椭圆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所以Δ=64k2m2-4(1+4k2)(4m2-16)=0.
即m2=16k2+4.
①
②
将①代入②,得
解题反思本例中斜线段PQ并非弦,但它的长度依然可用弦长公式计算.
经验优化弦长公式不仅可以求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所得弦的长度,而且可以求坐标平面内其它斜线段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