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林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就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长期工作于小学语文教学一线,基于长期一线教学的积累,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性把握,才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2-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2.05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项基本内容,其中,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还能够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的能力。另外,阅读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阅读教学。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2017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教學的目标要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提出具体要求,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新时期的变化来进行调整。
一、小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讲得过多甚至以讲代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其核心表现为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分数”的做法使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舍本求末、急功近利的问题,这就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理念要求,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危害。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有这样的认识,那就是阅读教学费力不讨好,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是付出很多但是成效却不明显。从学校和社会对教学的评价来说,更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所谓的成绩,依然被应试教育思想所左右,在阅读教学中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怎么考就怎么教”,教师“包办”的问题依然较为明显。阅读的过程需要学生直接去参与、感悟进而提升,但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经常是先讲后读,甚至是以讲代读,留给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太少,导致学生阅读参与性严重削弱。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严重影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够正确
提问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手段。在检验和考查学生阅读效果的过程中,开展问题探究是最重要的反馈和互动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提出新颖、巧妙、易于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影响学生阅读热情的重要方面。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阅读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艺术性,而且问题的价值性有待商榷。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具体化,或者是过于简单,特别是有些问题死板、机械,学生只需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无法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最终会影响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阅读评价方式不合理
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评价必须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开展的阅读评价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阅读评价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然而,目前在这方面是缺乏统一、完整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是关注学生是不是积极,特别是受鼓励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学生在阅读探究中的表现一味进行“很好”“你真棒”等笼统性鼓励,而对于学生具体的阅读方法、技能方面的评价却比较缺乏,这很容易使教师的评价流于形式,使评价缺乏实效。而且很多情况下,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互评、自评较为缺乏,这些都会导致评价效果的下降。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教师特别要对学生阅读状况进行更富针对性的评价,要更科学、合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落实新课改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非常关键,它既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各项能力培养的奠基阶段,所以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能力等,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采取有效的举措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重视兴趣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兴趣引导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主体内驱力的激发,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应该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点,重视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通过阅读,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参与阅读过程。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教师一定要敢于放权,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卷有益”,学生自主选择,会更有阅读的积极性,既能够积累知识,也能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这样才容易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此外,要注意教师角色功能的合理发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阅读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设计者、组织者,也是学生有效开展阅读活动的促进者,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灵活设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体验式阅读为前提,不能完全“放权”或者“大包大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过程,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要及时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有效阅读的引导者、阅读学习的合作者。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分享的平台,鼓励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让学生寻找合作伙伴,自导自演故事情节,在此过程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重视方法引导,提高阅读效率
要想提高学生阅读的实效性,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更有收获,阅读才会更加高效。具体来说,要从细节着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关注重点词汇开始,逐渐由词到句,由句到段,最后落实到整个文章,把握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要重视从整体上来把握阅读内容,因为并不是简单地将各部分相加就能够实现对文章的整体认识,教师要注意强调整体阅读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阅读内容,特别是如何去把握文章的主旨与内涵,通过关键词句来把握本质,关注文章的细节,让学生从细节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把文章读懂。另外,也要把握好重要的标点符号等,在细节处来品读文章的内涵所在;还要掌握好重要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为了提升学生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一段内容进行示范性阅读与分析,给学生提供重要的参照,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有效阅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选取优质阅读内容,符合儿童阅读心理
阅读教学中,阅读内容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因为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阅读特点和阅读需求都会有差异,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要提高阅读教学实效,一定要关注阅读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最初的阅读可以是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或者哲理性的寓言故事,例如《风的旱冰鞋》《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等,通过阅读这些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体验,易于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和思想教育。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内,要真正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还要把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阅读的书目,并且在班级中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通过学生的阅读经验分享和交流,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这样也有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开展。还有,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个性化阅读建议。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建议或者引导。特别要注意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也要重视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落到实处。要重视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这样学生才会成人成才。要注意的是,所选取的阅读材料的内容要丰富多样,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特别是更要重视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学术月刊,2008(1).
[2]王華荣.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科学中国人,2015(13).
[3]胡海舟.小学阅读教学的个性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6(7).
[4]郑国民.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J].学科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