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 郭耀东 彭晓邦 梁旭华 程敏
摘 要:从“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护理学专业发展立题,重点讨论了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护理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2015年,国务院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1]。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四个一流”实施方案。商洛学院是商洛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2018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加入了陕西省“四个一流”建设大军。
护理学专业是商洛学院于2016年开设的第一个涉医专业,经过四年的艰辛发展,虽初具专业规模,但由于开办时间短、基础薄弱,专业建设也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因此,探索“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背景下护理学专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
现代医学强调以人为本,护理模式也转变为关注整体人的健康。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2]。护理人才尽管属于我国紧缺的技术型人才之一[3],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对护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基于此,我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便由教务处牵头组织护理专业带头人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机构、高校等进行实地学习,积极了解专业及行业发展需求,并与用人单位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确定“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实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护理岗位胜任力包含:核心胜任力、专科胜任力和管理胜任力。其中,核心胜任力是护士最核心的能力,也是学校重点需要培养的[4]。包括:具有临床护理、专业发展、基本操作能力、人际关系、批判性思维、法律伦理实践、教育咨询7个维度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5个模块的素质要求。对于护理教育者来说,必须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风向标,紧扣岗位胜任力,从而为“实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搭建基石。
2 以培养目标为主线,以课程体系设计为突破口的“专业型”护理教学模块建设
课程设置是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设定与其相匹配的课程名称及学时,若培养目标是骨架,而课程设置则是羽翼,是护理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因此,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结构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5]。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校,包括我校在内,课程结构尚未突破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式,即采用公共基础课、医学专业基础课及护理学专业课程三部分的结构形式,缺少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忽视了各学科间的联系,学生不能很好地形成整体观念,接触护理专业课程略晚,缺乏完整的专业理念等。因此,我们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如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目标之一:“树立依法行护的法律观念,遵从医疗护理相关法规,自觉将专业行为纳入法律和伦理允许的范围内,具有运用相关法规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权益的意识”,那么支撑这一目标的课程就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护理伦理学》等;知识目标之一:“了解护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对应这一目标便要开设《护理研究》这门课程等。其次,课程结构上打破原有的模式,采用综合型设置,弱化或打破学科界限,将原有课程合理整合,减少基础医学比例,例如:整合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等。其中专业课程可参考国外设置,采用如老年护理、精神病护理、家庭社区护理模块等,加入循证护理、护理案例研究等课程[6],从而实现专业集群化及体系化。
3 院校合作为依托,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改革设计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要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护理实践能力培养”[7],因而,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对培养护生的岗位胜任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以“护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载体搭建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阶段,四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整个实验教学体系都围绕以“职业素养和临床能力培养”为中心。“两个平台”即“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通过第一和第二学期的专业认知实习、第一至第六学期的实验室技能训练,以及第四至第八学期的临床技能训练这“三个阶段”的训练,实现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递进式培养。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即医学基础实验模块、专业基础实验模块、专业护理实践模块、人文及特色护理实践模块,共设立了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内外科护理学等22门实验课程,实践学分与理论学分比例将近1∶1,从而为应用性护理人才的实践技能培训提供了重要保证。
及早接触临床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因此,我校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即进行医院的认知实习,参观病区及护士工作环境、了解护士日常工作等,以促使学生认识护理专业。集中见习安排在3—5学期,每学期1—2周不等。除此以外,假期还要求学生自主联系医院,见习2周以上。毕业生实习前,专门安排临床实践操作强化课程,由专任教师负责教学、考核,过关后学生才能进入临床实习环节。另外,每年通过护理技能操作比赛、礼仪风采大赛、社区志愿者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岗位胜任力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缺少自己的附属医院,学生的见习集中安排在每学期末,时间短,所见病例有限,因而见习效果并不完全理想。而附属醫院建设需要较大的投资,要地方政府与学校、医院的共同合力完成,所以,附属医院建设也是新开设护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4 以师资强化为关键,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的“一流”专业建设
要建设一流的护理学专业,一流的师资是关键。护理学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在我国的就业状况较好,而地方性院校由于地域、待遇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很难吸引此类人才。学校应在护理专业用人政策上解放思想、综合考评,并有一定的专业优惠政策。除此之外,也可考虑从医院引进高职称的教师,聘请其作为专业带头人或者客座教授,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另外,进一步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其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每年定期的临床实践与交流学习等[8],这也是培养双师型人才,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予以相应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相对于科研,教学改革及课程建成更易出成绩,因此,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必须以课程教学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课程教学改革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介绍最新的教学形式,如在线课程、微课、MOOC等,还可按照“任务引领、情景实训、岗位体验”的建设思路改革护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开展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整合目标教学、案例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手段,根据护理程序要求完成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和评价等仿真实训[9],实现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和沟通技巧、评判性思维技能、主动学习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可从日常课程教学、大学生“双创”训练项目、毕业论文等形式着手,结合地方及行业现存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实现一流专业建设突破,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最终推动学校整体向前发展[10]。
应用型本科院校,虽不能在“双一流”战略的“顶天”工程中引领潮流,但只要把握好机遇,坚定服务地方的办学使命,以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办学方向,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建设作为出发点,注重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吸引力,也能在“立地”上做出特色与水平,形成不可替代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曹明平,毛光周.高等院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选择[J].大学教育,2019,(01):1-4.
[2]谢晓云,彭忠英,崔小妹,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08):129-131.
[3]李冉,李昕.我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4):4825-4826.
[4]罗春连.护理岗位胜任力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5):69-70.
[5]沈宁,李俊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框架[J].护理教育,2002,16(12):717-718.
[6]王惠珍,魏小雪,史蕾.国内外8所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11):796-798.
[7]叶碧容,林秧,林丰,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4):2939-2941.
[8]王国富,廖剑英.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以大理学院护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08):87-90.
[9]李丽华,梁宇,朱仁英,等.我院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06):420-422.
[10]崔彦群,钱国英,徐立清.“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突围与作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31(05):92-96.
作者简介:张晓文(1980— ),女,汉族,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商洛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