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祖光然+姬栋岩
摘要:本文论述当前医工多学科交叉形势下,分析护理学与医工学科交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阐述如何在实践中促进护理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利用多学科发展优势,推动护理学的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医工交叉;学科建设;护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39-02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力争在我区建设4至6所国内一流大学。这是我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进程中教育战线上的一个冲锋号。一流大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要尽可能多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多出产创新型成果。这对于奠定一个地区可持续优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但是因为我区属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少,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必须要善于利用有限资源打造自己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品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医学和工学交叉优势,不仅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也是医学发展的一个强劲动力,二者结合产生的是“1+1>2”的效果。因此,本文对医工交叉下的护理学发展的必要性和内容做了初步探讨。
一、医工交叉对护理学发展的必要性
1.对护理学教学发展的必要性。护理学作为一门在医学领域内相对独立的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国外诸多国家都已将护理学作为特定独立的学科进行了二级学科划分。如美国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就将护理学作为一级学科,其下划分了18个二级学科。2011年,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护理学学科获批成为一级学科。但是,目前我国的护理学学科发展被看作辅助性质的医学学科的特点仍未改变,而这些都与基础医学学科紧密挂钩。因此,扩展交叉学科的路径能够进一步推动本学科的发展。
2.对护理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成果。人才质量的高低,不仅对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对学校的培养质量存在很大的影响。护理学人才培养覆盖了从中专到博士的全过程。国外权威期刊指出:学历和职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以高职高专为例,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尽管高职类护理专业就业对口率在半年后和三年后均为92%,但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仍然较低。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医疗发展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仍然偏低,护理学人才需求仍然保持在基本护理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护理人才竞争力不强、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因此,需要将提升学历和能力放到与人才培养的同等重要地位。
二、我区医工交叉学科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1.我国医工交叉学科发展现状。工学门类较多,但医工结合的学科较少,其中具有很大的潜力。我国高等教育医工交叉学科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北京大学在2000年成立的“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合并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不到十年时间,医工结合的成果成效明显。在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中,上海交通大学以892项,共5.02亿元的资助强度稳居全国第一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战略合作,依托北航的强势理工科,特别是航空航天类的优势地位以及首医雄厚的医学资源与附属医院资源,实现了航空航天领域与医学相结合,服务于国家航空航天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西安交通大学与原陕西医科大学合并后成立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目前已经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竞争部分。
2.我区发展医工交叉学科的条件。首先具有地域优势。我区主要高校集中在呼和浩特,地理距离相较不远,这有利于各个学校开展交流。其次,我区工科高校较多,学科范围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工科专业。而我区医学高等院校相对较少,但可选择合作的范围较广,合作深度也可根据实际进一步加深。此外,我区产业布局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也大多集中,特别是在呼包鄂经济圈,经济发展速度快,质量高。但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企业与高校之间合作的需求增大。
三、医工交叉学科下护理学教学发展的思考
医工交叉领域的研究是具有较强实用性质的课题,特别是医学学科中关键技术的研发已经取得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专门资金的支持。其中,护理学无论是从兼具临床医学、心理科学内的联系,还是与地理环境、社会科学交叉来看,其本身相对于其他单纯的临床医学学科更具有优势。此外,护理学作为与病患沟通接触最多的医学学科,大量的临床案例急需整合利用。因此,相较其他临床医技学科而言,护理学更容易和工科结合起来。对此,本文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了未来护理学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几点思考。
1.与人体工程学的结合。照护病患是一个精细的过程,从深层而言,需要兼顾到护理时对神经学、心理学的应用。如何让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除心理层面的舒适外,在物理层面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若干原则也是一个重点。由于护理对象的体征状况具有较大差异,对不同情况的护理要求也不同。以骨科病人护理为例,其常用衡量指标为“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国内一些研究往往强调护理的成功率,而并未强调护理具体方法的改善对护理质量影响的高低,而如果对这一影响护理本质层面的因素进行科学研究,则会对护理者与护理对象起到更明显的作用。
2.与军事理论的结合。在理论研究方面,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为军队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军队护理承担着特殊的任务,有着特殊的技能和研究内容,是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军事护理学科建设,是军队护理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应用实践方面,由于军事战时环境和战伤疾病的特点,需要具备特殊的护理技术和配备特殊的护理装备。如何在日常护理规范的基础上,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这就需要紧跟军事医学的发展,促进军事理论和护理学科的交叉,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军事护理技术,不断提高军事护理技术和应急能力,从而使军事护理技术进一步发展。
3.与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护理学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在不考虑护理环境的情况下依靠实时数据采取最佳临床护理手段的能力。而由于在数据使用能力上的相对缺乏,护理效果往往是循经验居多。此外,由于当下我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具有资格的护理人员与被护理人员的比例仍然在急剧下降。在无法迅速增加护理人员的情况下,护理学人才如何最优化分配也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大数据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处理技术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内容。2015年,Nursing Management刊登文章指出:学会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不仅会提升护理质量,同时也能够优化护理结果、降低护理成本等。如何将大数据思维与护理学人才能力培养紧密融合,也就需要护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两方面人员的共同努力。
四、总结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到“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往往会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点部署”。随着人民对科技成果的认知与要求的不断提高,为学科之间交叉提供着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特别对护理学这一要求较高的学科培养而言,随着AT等技术的发展,对高级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强。未来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无法想象的,只有真正具备超前意识的复合型护理人才,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严兵,孙秋敏,王爱平,等.医工交叉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型研究生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5,(15):35-38.
[2]刘晓鑫,李乐之.血液净化专科护士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6,(24):2985-2990.
[3]Sheikhi M R,Fallahi-Khoshnab M,Mohammadi F,et al.Skills Required for Nursing Career Advancement:A Qualitative Study[J].Nursing and Midwifery Studies,2016,5(2).
[4]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02):148-151.
The Thinking of Nurs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Principle Develop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REN Jing1,ZU Guang-ran2,JI Dong-yan1
(1.College of Nursing,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Hohhot,Inner Mongolia 010059,China;
2.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00,China)
Abstract:Base on the current medical professionals multidisciplinary cross situation,discuss the necessity an possibility of nursing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cross,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urs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To better take advantage of multi-disciplinary development,strengthen the nur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teaching.
Key words:medical professionals cross;discipline construction;nur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