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评价模型构建与分析

2021-04-07 07:5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测试项目意愿高校学生

杜 晓 彬

(广东工业大学,广州 51000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网络科技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其具有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送容量大、互动性与交流性良好的特征给网民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我国社会经济与政治文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国家网络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0年4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我国网民已经超过9亿人,其中,从受教育的水平分析,网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占比为19.5%,从职业方面分析,学生占比为26.9%,由此可知,高校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占有较大的规模体量,成为了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关注和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深刻剖析其参与行为的内在推动机制与内在逻辑,总结其行为特征与行为规律,量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愿,对于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青年大学生爱国情怀,理解并正确认知国家政治制度、社会现实现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广州1183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为调研对象,采用实证调研方式,设计调查问卷,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内在逻辑与内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进行分析。

一、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理论基础阐述及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对理论包含的潜变量设置了可测量的测试项目,为了增强问卷的可操作性以及方便性,选项答案采用Likert 5点量表法进行测试,以1至5分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

(一)计划行为理论阐述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Ajzen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提出的关于个体行为内在逻辑的解释性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相区别的是,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是完全独立的理性人,行为由个体的个人理性决定,计划行为理论进一步补充了“知觉行为控制”的行为控制变量,考虑了个体感知对于行为意愿的影响,从而假定了人的个体行为是由个人意愿决定的,而个人的意愿是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性、知觉行为控制所决定的[10]。

其中,行为态度主要代表了个体对于实际行为的正向或者负向的判断,代表了对行为积极态度或者消极态度,包括了“结果信念”以及“结果评价”两方面的测量,即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结果的感知和判断、实际行为的利他或者利己的结果判断。故在问卷设计中设置测试项目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营造高校参与型政治氛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利于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引起重视”。

主观规范性则主要表述了在个体实践行为之前由个体自身感受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其他群体的影响,该变量主要考虑了他人或者群体对个体行为方面的影响,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测量,“规范信念”主要指个体对他人或者群体是否希望其实践行为的感知,“依从动机”主要代表了个体是否顺从他人或者群体的意愿的程度。故在问卷设计中设置测试项目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并合理合法合规表示自身观点的行为是为社会与高校所接受的”“如果身边重要的人(父母、老师、同学)期待我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则我会认真考虑”。

知觉行为控制主要表示了个体对于实践行为的过程的难易程度、自信心程度的把握,即对于阻碍行为或者促进行为的各种因素的主观判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测量,“控制信念”表示个体对于实践行为过程掌控程度的自信心与感知,“知觉强度”表示在实施行为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的感知。故在问卷设计中设置测试项目为“我对自身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非常有信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对学习与参加其他活动影响不大”。

(二)技术接受模型理论阐述

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网络科技技术进行线上参政,故其中涉及到学生对于网络技术的熟悉程度与接受认可程度,本文引入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内在逻辑理论进行完善解释。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础,Davis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旨在对于个体接受或者拒绝某计算机应用系统或者信息应用系统的行为给出解释和预测。技术接受模型理论认为个体的信息应用系统使用行为是受到行为意愿的直接影响,而行为态度与感知有用性则直接影响了行为意愿,行为态度由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决定[11]。

其中,感知有用性主要表征了个体对于某项新技术或者新的信息系统是否能提升其工作效率的主观认定。该潜变量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测量,“从众动机”是指个体对于周边他人使用新兴信息应用系统进行某项行为的观察而导致的从众心理,“有用经验”主要指个体之前使用过类似信息系统从事某项行为的经验,具有类似经验的个体将会更容易熟悉并掌握新系统或者利用系统实践新的行为,故在问卷设计中设置测试项目为“我曾经见过周边同学在论坛、微博等针对热点事情发表看法,我也愿意参与其中”“我有使用微信、QQ、微博或者论坛等网络平台查找资料学习的习惯”。

经济附加值观念考虑了所有市场因素,整合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将实际成本与机会成本和谐地统一起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融合,资产管理与资本管理连为一体,体现了利润表观念向资产负债表观念转变,也体现了“股东至上”的逻辑向“利益相关者”的逻辑过渡。基于新的经营环境,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凸显,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转变。于是,考虑因果关系的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应运而生,这种体系将战略作为导向,既立足于财务指标又不限于财务指标,体现出“环境——战略——行为——过程——结果”一体化。

感知易用性是表征个体对于新信息系统的熟悉与掌握过程的难易程度的主观判断或者主观感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测量,“易于学习”与“方便使用”,即分别表征对于学习某项新技术入门程度是否简单的感知,以及表征在实践行为过程中是否具有方便性,故在问卷设计中设置测试项目为“学习关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技术与相关知识对我来说非常简单”“我认为自己可以非常方便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对于行为意愿,在计划行为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中都包含了行为意愿,其主要指个体对于是否实践行为的主观上的心理倾向,故采用常见的网络政治行为调研大学生的参与行为意愿,在问卷设计中设置测试项目为“如果公共机构有关于民意调研或者公共事务投票,我愿意积极参与”“对于最近网络出现的热点新闻事件,我愿意与网友交流看法或者发表自己观点”。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相关阐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性、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都对行为意愿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结合本文实证研究内容,提出以下假设:

H1: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态度对行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

H2: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主观规范性对行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

H3: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

H4: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感知有用性对行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

H5: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意愿具有正向作用

由以上分析假设,提出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模型

二、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分析

依托提出的相关假设以及构建的行为意愿模型,对广东大学生开展问卷调研,共计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1.0%。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分析,利用AMOS统计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分析,计算得到潜变量相关的因子载荷和标准路径系数。

(一)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分析

针对回收有效数据,利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与表2所示。由表1可知,测试项目的因子载荷都大于临界值0.6,部分因子载荷大于0.8,说明测试项目能较好的表述被测潜变量的内涵;由信度检验,结果中Cronbach’s Alpha系数都大于0.75,说明测试项目信度较高,测试项目与被测潜变量之间的逻辑紧密程度较好;累计解释方差总和为84.196%,说明构建的模型对于数据的解释程度可以达到八成以上,超过临界值0.8,潜变量能较好的解释问卷调研得到的数据;变量平均方差萃取值 AVE大于临界值0.5,问卷测试项目设计上具有较好的内敛效度。在表2中,相关系数表中的对角线上的数据为AVE的开方值,由表可知,对于某一测量变量,对应的AVE开方值都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故可知调查问卷不同潜变量对应的测试项目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分效度。

表1 Cronbach's Alpha可靠性检验与AVE计算

表2 潜变量相关系数与AVE开方值系数对比

(二)适配度检验分析与影响因素分析

利用AMOS软件搭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拟合适配度检验结果,其衡量了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程度以及模型的简洁程度。其中,卡方自由度比值χ2/n为2.512,大于临界值1,说明模型潜变量的数量设置合适,模型简洁程度较高;拟合优度GFI为0.922且调整拟合优度AGFI为0.902,说明模型变量能较好的解释数据样本;均方根残余指数RMR为0.024,拟合误差较小,样本数据失真程度不高;简约适配度指数PGFI为0.623,说明模型在简洁程度上与拟合适配误差上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以上适配度指标分析,构建的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模型通过检验,适配度良好。

对于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表3)可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性、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都有明显的影响,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知觉行为控制对于行为意愿的影响较为深入,标准化路径估计值为0.512,表明高校学生在是否有意愿实践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时,更多的考虑自身是否能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过程具有较好的把握程度,如果把握程度较好,相信自身能较好地完成网络政治参与,则会倾向于产生参与意愿,另外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当下的大学生自主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感知易用性对于网络政治参与意愿的影响最低,标准化路径估计值为0.279,说明对于当下大学生来说,影响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并不主要在于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一般来说,当下大学生的网络技术运用程度与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熟练程度都较好,较少对其进行网络政治参与造成阻碍,这也与实际相符。

表3 标准化路径负荷因子及其显著性

三、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评价模型构建

为了对高校学生参与行为意愿进行测量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主要依靠将决策目标或者评价目标进行层层细化,将从上到下分为三个层面的指标,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层指标,依托每个同一层次之间的指标两两对比进行指标系数的确定,一般采用标度法进行指标系数的确定,该种计算方法在衡量实际情况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误差,故依托实证调研方式,对充足数量的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进行调研,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潜变量与测量变量作为指标构建层次分析法中各层次的指标,将结构方程模型因子负荷系数以及标准化路径系数作为权重系数。如图2所示。其中,准则层指标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性、知觉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5个潜变量,方案层指标为潜变量对应的测量项目,包括结果信念、结果评价、规范信念等10个指标,分析计算得到的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评价模型权重表(表4)。由于结构方程模型中提供的数据为标准化路径载荷以及因子载荷,故将其进行百分比化,可以看出,对于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愿评价影响最大的方案层指标为“知觉强度”,综合权重百分比为12.61%,而影响意愿最小的指标为“便于学习”与“易于使用”,综合权重分别仅为6.96%与6.47%,利用以上行为意愿评价模型给出的综合权重系数,可以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愿进行量化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参与意愿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测量。

图2 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评价模型

表4 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评价模型权重表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采用实践调研方式对广州大学生1184名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构建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模型,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并通过了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利用AMOS软件构建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结构方程模型,模型适配度检验效果良好,以层次分析法原理为理论基础并以结构方程模型计算结果为数据基础,构建高校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意愿评价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衡量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愿,同时也定量给出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于行为意愿的影响程度,由此本文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养

由行为意愿评价模型可知,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知觉行为控制,包括控制信念与知觉强度,综合权重较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政治责任感与政治能力素养水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实践过程的自信心与理性掌控能力,避免大学生因为缺乏政治参与知识与政治参与经验产生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导致政治参与效能感降低,从而减少参与意愿。

(二)创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政治参与精神

在各种影响因素中,主观规范性影响因素占有比重为22.95%,仅次于知觉行为控制影响因素,包括了“规范信念”与“依从动机”,主要代表了外界环境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愿的影响,故从校园环境氛围入手,提升大学生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评价作用,增强政治效能感,让大学生真正感受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与有用性,能有效促进参与意愿,高校应当积极创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拓宽政治主流文化传播渠道,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营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实践当下社会需求的主流网络政治参与,同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日常的校园管理,培育大学生政治参与精神,提升政治参与意愿。

(三)加强网络主流阵地建设,引导学生有序参与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当今网络世界消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大学生出于正义感的驱使,常常不能全面化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社会现象,混淆正确的政治认知,导致在网络政治参与时带有个人情绪,出现非制度化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不利于学生理性独立人格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故高校应当加强网络主流阵地建设,规范校园网络管理管控,为大学生获取规范信息与实践有序政治参与提供网络平台。

猜你喜欢
测试项目意愿高校学生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测试项目准入标准制度研究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篮球半场往返运球上篮的训练方法——体育中考篮球测试项目训练心得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纤检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标准项目库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一点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