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婧 尧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州 510000)
教育是百年大计之本,跟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自古以来,中国就萌发“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理想,但其蕴含的教育公平理念,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方能得以实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实现社会公平,前提条件是实现教育公平。2013年9月,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13亿中国人民都获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并在政策上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公平程度。
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且层次较多的概念,看待教育公平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会有所不同。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集中体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同等的教育条件属于每一个公民。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是,教育资源或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程度反映了教育公平的程度,公民对当时、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自由使用时,就体现了教育公平。教育政策学的观点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是要处理好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问题,而处理好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问题又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分别是:公平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发展水平和资格认定。教育公平性的缺乏,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具体表现在个人的创收能力、社会的生产效率及福利水平等方面。教育公平是新时代人们的新诉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缓解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
现今许多学者针对教育公平程度的研究,运用多种测度方法,例如:泰尔指数、变异系数、差异系数、麦克劳伦指数、基尼系数等。本文以基尼系数作为指标,衡量教育公平发展的程度,对2010-2018年我国教育公平总体情况以及2018年省际之间教育公平情况展开实证研究。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基尼于1912年提出的,它适用于测量某一地区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目前,基尼系数的适用范围不限定在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衡量,还扩大到其它分配差异程度的应用分析,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评估领域,以此衡量教育公平。托马斯(Thomas)等学者认为,通过教育成就的存量指标,能够更加准确地测算出教育基尼系数[1],而萨卡洛布洛斯(Psacharopoulos)等学者提出通过测算人均受教育年限,可以更精确地反映出教育的发展成就[2]。本文借鉴托马斯等[1]和杜鹏[3]的研究,基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评价指标,测算出教育基尼系数。
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某一特定年龄段人群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年限总和的平均数,可以通过计算人力资本存量,得出接受不同教育年限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加权平均数,以此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4]。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是9年,因此,本文的参照标准为9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人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公式如下:
(1)
教育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
(2)
在公式(1)中,μ 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i指教育层次,pi和pj表示受过一定教育年限水平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yi表示每个教育层次的教育年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所显示的数据,得到各省未上过小学、初中、高中以及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各教育层次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其中2010-2014年的年鉴只显示了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总体的数据,因此把这一群体的人数作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总体,计算其占总人口的比例。根据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将2015-2018年受教育程度划分为七个层次。层次一:未上过学或者识字很少,y1=0;层次二:小学阶段,y2=6;层次三:初中阶段,y3=9;层次四:高中或中专阶段,y4=12;层次五:大专阶段,y5=15;层次六:本科阶段,y6=16;层次七:研究生阶段,y7=19。而对2010-2014年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设定为16。在公式(2)中,EL表示教育基尼系数;yi和yj是在不同教育层次上所获得的教育年限,n是划分层次的数量(2010-2014年:n=5,2014-2018年:n=7)。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程度的标准如表1所示。0.4通常被作为基尼系数评判标准的“警戒线”,若超出“警戒线”,则表示收入分配出现差距。此标准同样适用于教育基尼系数,教育基尼系数与教育公平程度成反比,即教育基尼系数越高,教育公平程度就越低;反之,教育公平程度则越高。
表1 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差距程度的标准
按照国家统计局官网的划分标准,全国有31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本文以2010-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来源,选取2010-2018年6岁及6岁以上的人口数据进行测算,分析中国总体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并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分别测算中国31个省(区、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本文首先测算了全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结果见图1和图2。就全国来看,在人均受教育年限方面,2010-2018年之间,2010年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最低,仅有8.21080年,2011年迅猛上升,比2010年高出0.63487年,这跟我国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息息相关,纲要的灵魂是推进教育公平,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公平性及均衡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财政资金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优先满足公共资源对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随后几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波动上升,但增长趋势缓慢。2017年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达到9.20995年,比2010年高出了0.999145年,但在2018年小幅度下降,年限为9.20723。从教育基尼系数上看,2010年的教育基尼系数达到了0.26477的水平,但是2011年大幅度下降,比2010年低了0.04905,这说明以上所提到的纲要发布之后,教育公平的效果十分显著。2012-2018年,教育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0.21-0.23之间,变化幅度区域平缓,但出现较为轻微的反弹,整体上处于比较公平的状况。
图1 2010-2018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
图2 2010-2018年我国教育基尼系数
总体上看,2010年至2018年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有所改善,人均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教育基尼系数逐步降低,这是国家及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成效。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例如,在基础设施上,通过《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时序数据得知,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的台数、拥有多媒体教室的间数、拥有信息技术教师的人数等都在不断增加[5];在财政性经费方面,我国在2018年就投入了接近3.7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占比连续七年保持在4%以上[6]。此外,我国还制定了合理科学的教育制度和政策,例如,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2)》《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2017)》等多项政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求缓解教育公平的问题。然而,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看,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我国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从教育基尼系数来看,在2000年,部分发达国家,例如日本、韩国 、美国的教育基尼系数就已经分别在0.25以下、0.2以下、0.17以下[7]。可见,经过十年及以上的努力,我国的教育公平发展水平依旧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若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为了清楚了解我国省际之间教育公平发展的差异,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分别测算出中国大陆省际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见表2)。由此表的结果得出:第一,从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看,我国的教育状况已有了明显改善,其中北京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上海紧跟其后,天津排在第三位。部分省份(区、市)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及以上,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陕西和新疆;其余大多数省份都在8-9年之间,但西藏远远低于全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离我国9年制义务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二,从教育基尼系数上看,北京的最低,低于0.2,达到绝对公平的水平,说明北京的教育公平程度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最高;而天津、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湖南、广东、广西的教育基尼系数均低于0.2,也达到绝对公平的水平;西藏的教育基尼系数最高,与其他省份教育差距较大;其余省份均在0.2-0.3之间,内部的教育程度比较公平。第三,从总体上来说,人均受教育年限跟教育基尼系数并不成正比。基本上,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市、区),其人均受教育年限比经济欠发达的都要高;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市、区),其教育基尼系数比经济欠发达的都要低。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北京、上海和天津这三个直辖市,教育发展公平程度也名列前茅,而西部地区的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教育发展也较为缓慢,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西藏的教育不公平程度在全国范围内最为突出。由此可见,地区的教育不公平性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公平的差异性。
表2 2018年中国大陆各省(区、市)教育基尼系数和人均受教育年限
此外,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城乡之间、农村内部之间、性别之间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在城乡之间教育不平衡性方面,胡德鑫[8]通过对不同区域城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得出结论:东中西部地区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依旧明显,城市与乡镇、农村之间仍然反映了地区的不公平性。在农村地区教育差异方面,吴振华,张学敏[9]通过测算和分解我国省际及省内农村居民的教育基尼系数,得出结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教育投入意愿以及公共资源投入的差异性是影响或决定农村居民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性别间的教育公平问题上,张学敏、吴振华[10]通过城乡对比、地区对比、民族对比和阶层对比的多维度分析,基于基尼系数的预测和分解,认为性别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仍然突出,且主要发生在农村、少数民族区域、西部地区及下层群体集中的地方。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均等的问题上,李子秦、吴昊[11]以曲率作为权重,对教育基尼系数公式进行改进,以此评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数据,得知在少数民族地区中,教育资源不均不仅会对人均产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对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跟人均产出成正相关关系。
由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的数据得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投入的经费总额逐年增长,但从2011年起对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贡献力并不显著,仍需要进一步改善我国整体的教育公平状况。第一,总体上人均受教育年限在逐年提高,虽然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增长速度缓慢。2018年,未能达到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水平的省份多达13个;全国的教育基尼系数并没有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反而出现轻微反弹的情况,且教育基尼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多达16个。第二,省份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的省份(市、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较长,教育基尼系数较低;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市、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教育基尼系数较高。2018年教育基尼系数超过0.25的省份多达5个,且均出现在西部地区,西藏甚至超过0.4,处于教育公平评判标准的“警戒线”位置。第三,我国城乡之间、农村之间、性别之间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教育公平差异性仍然明显。针对以上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教育发展。我们必须要发挥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重视教育的公平发展,特别要消除部分贫困地区对女性受教育的偏见,正确认识到教育不公平所带来的的后果。努力营造区域教育、城乡教育、两性教育等公平发展的社会氛围,通过广播、传媒等方式宣传教育的重要地位,调动广大公民重视教育发展、支持教育事业的热忱,推动他们积极发掘自身受教育、下一代受教育及区域教育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脱贫致富依赖于教育,贫困地区的学生也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机会。个体和社会提升人力资本最主要的途径是教育,社会生产率的提升与教育所带来的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息息相关,并且跟其它物力资本比起来,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得多[12]。因此,要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省际、城乡的差距。针对区域、城乡等差距,首先,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以及其它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增加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解决教师工资拖欠、办学条件简陋、公用经费短缺、欠债、乱收费以及学生的辍学问题;其次,要落实区域、城乡教育发展的协调措施,加强中西部及其它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并与有地方特色的知识技能相结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及专业。最后,通过制度建设吸引市场投资,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和鼓励教育人才支援,让教育资源最大化、最优化。
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相关法律也逐渐完善。宪法和《教育法》都明确规定我国公民应该享有教育权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还增添了对教育救济的专门性规定。但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教育投入金额的大小、教育事业在财政支出中所应占的比例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规定。加强教育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不仅可以让公民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利,还可以让公民真正地享有公正平等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构,而且基于已有的立法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行措施,明确细则,不断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建立“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全方位监管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力度贯彻教育法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