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军
高二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为先秦诸子散文。本单元既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又与必修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相联系。从前者看,诸子散文反映的光辉群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典范;从后者看,诸子思想是中华文化繁荣进步的源头活水,赋予了民族精神历百代而不衰的生命韧性。本单元的立德树人目标及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皆从此出。
教学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课,分别为儒家、道家和墨家的經典语录或论述文段,表现出先哲们的基本理念与人格特质。儒家3篇课文(《论语》十二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大学之道》)体现早期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教学时要“浓墨重彩”;第4课、第5课属于群文阅读,也可以视作小专题阅读,在教学中通过找准“核心观念”,建立起先哲的鲜明形象。
学生情况。高二学生此前已接触过一些先秦诸子论说,对《论语》尤其熟悉,但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探究、深思慎取的精神;高二正是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又是建立“三观”,养成人格的关键时期;学校生源属中等水平,已开始阅读钱宁的《新论语》,并完成学习心得《我对“仁”的再认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教学中力图深入研读文本,适当拓展读写任务,努力创设思维训练情境,挖掘立德树人资源。
教学目标
第一,引领学生品读经典作品,学习先贤风骨及智慧,以提升人生境界,形成人生底色;研习文本,把握概念,辨析观点,在比较分析中领会儒、道、墨三家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培养理性思辨精神;第二,督促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积累并梳理基础知识,尤其是虚词运用的规律及作用,提高文言阅读水平;第三,引导学生感受先秦诸子自成一家的论说风格,理解其论说方法,领悟其妙处,并迁移到自己的论说实践中去。
教学设计思路
1.设计说明
把感悟贤者风采、提升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作为核心任务;在情境中设置具体学习任务,在活动中促进交流完善;利用学案疏通文意,梳理知识,把握文本要点;鼓励大胆质疑,寻找逻辑空白,突破重难点问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形式,把知识或认识系统化;通过阅读或写作练习,适度拓展,迁移运用,深化思维。
本单元预计安排15课时,第4课6课时,第5课5课时,第6课2课时,写作1课时,测验1课时(实际教学增加了5课时)。
2.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假如你穿越到两千多年前,准备投到一位先哲门下,需要写一封自荐信说明“入门”理由,你会用怎样的思想和文风打动他?(不建议勉强用文言写作)
任务二:完成随笔《我的理想人格》,要求把所学思想内化吸收,转化为处世原则、人生信条。
3.设计思路
主题一 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具体学习任务】
阅读《论语》十二章,以“君子人格”为核心概念,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梳理各章内在关系;阅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梳理“不忍之心”“仁政”“四心”“四端”的关系;阅读《孟子》其他精选章节,用文段写作的形式总结“大丈夫”的人格特质;阅读《大学之道》,谈谈你对塑造理想人格所遵循的“三纲”“八目”的认识;阅读《中庸》的补充材料,思考“中庸”“中和”思想对于个人成长的现实意义;综合本课内容,梳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并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为文,可以图示)。
【学习活动摘要】
学习活动一:学生质疑,课上交流研讨。
《论语》十二章:《譬如为山》这一章如何理解?为什么“克己复礼”为“仁”?为什么“恕”是终身行之的最佳选择?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什么“有不忍人之心”就能推行“不忍人之政”?孟子既然认为“人性本善”,为什么还要让“四端”“扩而充之”?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明德”是什么?“亲民”还是“新民”更接近儒家思想?这句话分句间关系是怎样的?“格物”“诚意”“正心”这三个概念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以“修身”为本?
学习活动二:利用阅读与写作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化自我认识。
阅读练习包括周国平的《孔子的洒脱》、黄仁宇的《孔孟》、荆培运的《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写作练习(课上完成,占1课时,此处材料略)以“我看钟芳蓉的选择”为副标题,主标题自拟,并以《论语》十二章名言两到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利用,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主题二 道家:智者之思,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具体学习任务】
阅读《五石之瓠》,通过对庄子和惠子眼中的“用”与“无用”的认识,由浅至深把握本文的丰富寓意;以“用与无用”为切入点,研读《庄子》的补充资料,列表梳理惠子和庄子的人格特质;阅读《逍遥游》及补充材料,明确庄子所追求的至人逍遥的理想,并由此深入理解庄子人格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完成相关随笔写作。阅读《老子》四章,把握老子思想的基本要义,思考老子智慧的现实意义;辨析老子简约、庄子恣肆的不同说理风格,结合虚词、句式、选用材料、说理逻辑等方面的例子进行说明;借助参考资料,思考儒道互补现象及其在知识分子精神塑造上的意义,并以中国历史人物为例加以说明。
【学习活动摘要】
学习活动一:教师在看似易解或矛盾处质疑,激发学生思考。
《五石之瓠》:惠子提出“五石之瓠”话题的真正用意是什么?《逍遥游》中的大鹏究竟逍遥不逍遥?
《老子》四章:老子与庄子关于“有用”“无用”的思考有何异同?老子的“无为”有何具体含义?能否从文本中提取出来?
学习活动二:让学生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厘清概念,把握要义。(题目有难度,为分层任务)
提炼《老子》四章的主要概念,并围绕“道”这一核心概念,列出概念图,并用表格的形式辨析儒道两家的异同点。
学习活动三:利用阅读与写作活动,深化对老庄思想的认识。
阅读练习包括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崔树强的《艺术也需无用之用》、玄珠的《老子的自然文艺观》、周国平的《认识你自己》、李泽厚的《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等。
写作练习如下:读了《老子的自然文艺观》一文,你对中国文化有何认识?请你从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任举一例,用此文的观点写一段说明文字,可以适当引用解读资料。
主题三 墨家:侠之大者,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具体学习任务】
通过阅读文本,梳理论证思路,借助补充资料,把握“兼爱”思想的内涵、价值及实现途径;理解墨子思想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性及价值,思考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补充资料,多方位把握墨子形象,感受其人格魅力,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阅读补充资料,加深对儒、墨两家的认识,讨论辨析儒、墨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并用表格或概念图的形式加以总结。
【学习活动摘要】
学习活动一:比较分析儒、墨两家的思想,有针对性地研讨核心问题。
“兼爱”与“亲亲”不同的表现有哪些?你更赞同哪一种思想?儒家与墨家对“义”“利”有不同認识,你能否举例说明,并谈谈你的认识?(题目有难度,为分层任务)
学习活动二:利用阅读与写作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化自我认识。
阅读练习包括《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平等、博爱、功利主义、和平崛起……墨子的价值是否被严重低估?》。写作练习:2020年高考全国二卷,此处题目略。
编辑 _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