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社团研学课程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2021-04-06 04:03林莎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德育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微社团研学课程增强学校德育工作有效性的路径:制订研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设计研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展研学活动,增强德育活动的体验性;促进家校联动,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微社团 研学课程 德育

玉林市玉州区东环小学创建于1995年,校园占地40亩,环境优美。学校紧紧围绕“和谐发展 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力争打造玉州区领先、玉林市一流、广西具有影响力的学校,在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多年来,学校努力探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德育路径,在此基础上规划打造了“和·慧”德育体系。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学校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了极富特色的微社团研学课程,依托微社团研学课程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制订研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我校在研学目标的制订上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发挥微社团研学课程在德育方面的作用。

2016年起,我校特邀玉林市玉州区教研员、玉林师范学院教授与学校骨干教师组成课程项目组,着手小学生微社团研学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定了以下几个课程目标:一是更好地让小学生体验与接触自然和社会;二是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合作互助等核心素养;三是针对小学生经验不足、自理能力弱的特点,更周密地设计行程路线、确保行程安全;四是立足于推进教学改革和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直观、生动、有趣的优势和特点,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五是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尽可能开展就近的研学活动,逐步建立以乡情、市情、省情为主的研学体系。

二、设计研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但潜能的范畴与性质却呈现出个体差异性。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将多元智能理论有机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实施过程中。在实施微社团研学课程的过程中,学校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我校研学课题组成员針对学生擅长的不同智能,如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人际智能等,设计多元化的微社团研学课程项目,于2017年初步拟定“绿色广西”“红色广西”“和谐广西”“崭新广西”“文化广西”系列研学内容,汇编成《微社团研学活动手册》。

例如,在“绿色广西——参观污水厂”研学项目中,我校微社团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包括运用口语交际技能与污水厂负责人沟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污水排放、处理情况、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制作污水处理微视频、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原理解说、运用地理知识进行路线规划、运用乐理知识进行环保歌曲传唱等,发展语言、数理逻辑、空间、人际交往、音乐等多元智能。

又如,在“文化广西——南桥古渡寻迹”研学项目中,学生可以各展所长,为南桥古渡画一幅画,拍摄一张“最美南桥古渡”的照片,绘制有特色的房屋结构等。成员们还可以锻炼社交能力,结识当地居民不少于三位,记录居民的家庭地址,与其签名、合影留念。在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中,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有了提升。

三、开展研学活动,增强德育活动的体验性

为了增强德育活动的体验性和互动性,避免光“看”不“动”、光“听”不“说”的研学方式,我校课程项目团队精选本土的社会实践资源,整合国家基础课程、地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根据各学年不同的育人目标以及重点提升的责任担当素养开展微社团研学活动。

例如,在“崭新广西——腾飞的交通”主题项目中,学生在研学前通过互联网看视频、听播客、阅读相关文章,并在线上与微社团中的其他成员讨论研学方案,学习如何在网络、现实生活中订购动车票、地铁票,学会使用自动售票机,学会在动车上找座位、在地铁站对应位置等候等。学生了解了南宁地铁线路、票价及运营情况,比较各种出行方式的异同等。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沟通,既切实地增强了社会参与能力,又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又如,学生在传统地理课堂多数靠图片、视频等进行学习,但在学校微社团研学课程中,几乎每一个主题项目都设置了画攻略图或使用地图的学习任务。学生在研学前可以在地图上标注本次研学要经历的地点;画出行程路线,了解到每一个目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习俗及历史文化等相关内容。此任务设计将研学旅行与地理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在研学活动中不只是学习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跨越了语文、科学、体育、美术等多个学科,还有小学阶段没有教授的历史、地理等综合学科的知识也能在研学中有所接触。微社团研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高尚品格。

四、促进家校联动,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

家校联动开展德育工作是在学校的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家长为辅助,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家校联动,能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显著增强德育成效。

我校在开展微社团研学活动时要求家长参与其中,陪伴孩子完成研学任务。在去校外开展的微社团研学活动中,一般安排参与学生人数的10%的家长在场,一是由家长根据配套的研学活动手册进行指导,不但解决安全监护问题,而且还有机会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保证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二是家长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从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

家校联动开展微社团研学活动,充分发挥了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既保障了研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又增强了德育成效。学校做了一项调查,参加研学的孩子中有96%的人认为与家长更亲密了;有93%的人认为通过研学旅行认识了跟自己不同的人;有74%的人做了以前不敢做的事情。而参加者的父母中有70%的人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信心。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微社团研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合作、探究,能帮助学生树立学、思、研相互促进的观念,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大局意识,感恩他人的付出,学会换位思考,逐步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相处,在完成团队研学任务的过程中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嵩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南枫.创造生命的无限可能——广州市小北路小学“5+N”研学课程创新纪实[J].中小学德育,2007(11)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研究院2019年度课题“基于多元智能和项目学习理论的小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育模式研究——以玉州区东环小学微社团主题项目活动为例”(课题编号:143721917)及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莎(1989— ),女,广西玉林人,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校德育。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德育
德育动感操,一举两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德育之花在节日文化中盛开
德育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挖掘德育资源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