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玲
【摘 要】我国作为拥有深厚历史的文明古国,众多神话故事、经典哲理都以文言文的形式流传。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为例,从精读、讨论、想象、感悟、拓展五个方面对小古文进行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小古文教学;“书院精神”
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的措辞深奥且枯燥,对小学生来说存在新颖性,却也容易失去兴趣,不利于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对小古文的兴趣,循序渐进的提高其对知识点的掌握。
一、精准细读,领略文字之美
阅读是小古文教学中的关键步骤,不管是精读、朗读还是教师范读,都能够帮助小学生挖掘字眼,深化阅读体验。“书院精神”是针对古文学习而提出的一种理念,是传统办学的灵魂,具有独特的精神生命力。教师在开展小古文教学时,可以“书院精神”为基础,根据学生状态对教学方式做出调整,纠正学生的错误读法,针对小古文短小精炼的特征,深入浅出的进行阅读,感受古文字里行间的魅力,避免落入俗套,降低学生兴趣。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守株待兔》为例,当学生读到“释其耒而守株”时,大部分学生因为不认识“耒”这个字而在阅读时含糊带过,此时教师不应该直接指出学生错误,而是通过“校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意,既能够维护小学生的自尊心,又可以学到该字的正确读音。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小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减少教师领读的时间,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更加直观的感受古文中传递的情感,并且敢于在课堂中踊跃表达,积累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感”。
二、课堂讨论,激发认知冲突
小古文在遣词造句和语言习惯上与白话文存在较大区别,小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完成教学要求而死记硬背,缺少对文章内容、人物性格、作者思想的深入思考,在阅读中难以举一反三。其实,小古文的学习与背诵并不需要字字落实,机械性的去理解每个字未免过于生硬。教师应该把小古文的学习与阅读理解相结合,通过课上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去解决疑难杂症,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人物的真情实感,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对于背诵和学习都是事半功倍的。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属于通假字,其古义与现在相差甚远,教师可以将这个字重点提取,先让学生使用“尝”字自由组词,了解其意后,放入文中进行解读。这时学生一定会提出疑问,并且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古义,通过对比分析,得到通假字“尝”的实际含义。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为其讨论预留更多的时间,通过不断的自我质疑、组间探讨深化学生思维,了解古今文字差异,提高对小古文的理解能力。
三、发挥想象,吸引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而想象是小学生的必备技能。小古文中经常会出现很夸张的场景,经典神话故事居多,为小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温床。小古文具有短小精炼的特征,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师需先帮助学生捋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其在骨架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建“皮肉”,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课为例,“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短短两句话捋清故事脉络,但学生却很难在脑海中形成画面,难以感受到故事中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憧憬。因此,教师应该设置故事角色,由学生扮演,具体台词可以经过小组提前讨论,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不同角色的扮演者能够对人物感同身受,甚至会自行引申出新的故事。表演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引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在学习小古文知识的同时,进行祖国文化、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四、深化感悟,体会古典内涵
小古文是古代文化的结晶,虽寥寥数字却涵盖了诸多知识点和深刻的中心思想,与冗长的文言文相比,更加便于记忆和学习。但是,单凭小学生的能力很难全面理解其中立意,大部分都是浅尝辄止,对于核心思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深化语言理解能力,了解小古文精髓,揭开其神秘面纱。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学奕》为例,在讲解完成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既能够了解学生想法,又能够起到巩固教学内容的效果。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各个同学的想法不一,这时候不要去尝试统一,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散引导,通过层层推敲,帮助小学生体会到小古文的内涵,感悟到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小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爱党敬党的好习惯,培养独立完善的人格,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
五、拓展阅读,课题融會贯通
拓展阅读是经常被教师忽略的环节,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乃至家长都认为将书本的知识吃透就万事大吉,很难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且小学生一旦形成死板的固有思维,也不利于后期语文知识点的学习,需要更加灵动、宽广的思考方式。每一篇小古文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具有极强的延展性,教师应该在课前寻找诸多与其主题相似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利用多种资源同时反映一个道理,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印象,还有助于培养其文学素养。同样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教师可以选择《许衡七岁讲良知》一文进行拓展阅读,两篇文章都是“七岁不取李”的故事,表达不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有主见的优良品格,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其对课本内文章的融会贯通。另外,教师在选择拓展阅读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和课文小古文的契合度,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应高度统一,避免给小学生造成疑惑,适得其反。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古文教学效率,需要先进行教学内容的研制,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已出现问题进行分析,调整传统教学方式,利用多元化的手段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帮助其全面落实小古文中的疑难知识点,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波.小古文教学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9):270.
[2]李笋.玩转小古文——小学语文古文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