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肖肖
(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实现“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1]。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当前,信息技术已全方位参与口译教学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口译教学高度融合的发展机制。口译教育信息化正成为口译界关注的热点。
口译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于当前口译教学过程中存在课堂学习时间不足、学习效率低下、口译教学与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口译职业要求脱节等问题,有必要依托网络资源和网络平台拓展口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改善学生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混合式教学以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知识建构主体作用、提升学生口译素养为主旨,这也是实施口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发点。
关于混合式学习,Singh & Reed指出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or Hybrid 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2]。这一概念提出学界熟知的混合式学习“五适当”(5R)原则,阐明了“适当”这一混合式教学的核心设计理念。Margaret Doriscoll提出“混合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基于Web技术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技术,以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将任何形式的教学技术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相结合,以形成良好的工作效果”[3],将“混合”的外延进一步扩大。国内,何克抗最早提出“混合式学习”的概念,他指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4]。
早期的混合式学习是线下课堂和线上学习两个独立过程的糅合。随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混合式学习已发展成为对所有教学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根据其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使“教”与“学”有机衔接以实现较好教学效果的教学理念。混合式学习背后隐藏着一种思想,就是教学设计人员将一个学习过程分成许多模块,然后再决定用最好的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现给学习者[5]。可以说,混合式教学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以适当的方式展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能力,而这正与口译课程以能力素养为导向、教学内容模块化的特点相契合。
当前,互联网技术推动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口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王洪林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学生反思性评价等方式,发现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口译训练效果[6]。陈雁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探索高校英语口译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指出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内化技能”的教学目的[7]。王剑娜在口译教学中将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实施效果,得出实施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实验组学生比对照组口译水平提升更为显著,对口译学习满意度更高[8]。混合式教学能够提升口译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已成为学界基本共识。
然而,相关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口译混合式教学仍处于线上学习+线下课堂两个独立过程糅合的早期混合阶段,没有实现对所有的教学要素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并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合的呈现方式;第二,当前研究以案例教学居多,大多停留在论述口译教学开展方式层面,效能研究不足,实施效果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有待优化;第三,所建构模式大多重视前端设计,线下教学仅安排角色表演,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全,缺少对口译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梳理混合式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口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口译教学目标为导向,基于口译素养构建一体化口译混合式教学模式,力求实现“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设计转变;由知识传递的设计向能力培养的设计转变;由前端设计向全过程设计转变”[9]。
关于口译员素养的构成要素,刘和平认为好的译员应掌握“短期记忆技能”“信息理解与存储技能”“语义转换技能”“目的语信息重组技能”“口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技能”等[10]。仲伟合提出一个好的译员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双语知识板块+百科知识版块(含专题知识)+技能版块(记忆、笔记、信息综述与重组、译前准备、艺术表达技能)[11]。综上,译员的口译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双语知识与能力、口译知识与能力、百科知识,每个板块对应多项技能(见图1)。
图1 口译素养板块示意图
口译教学的重点是技能训练,通过对以上各项口译技能开展系统训练,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获得双语知识与能力、口译知识与能力和百科知识,进而培养适当水平的口译素养。技能——能力——素养三位一体螺旋上升的口译素养提升体系揭示了口译教学的目标与教学组成要素,为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口译教学适合线上开展的活动有知识与技能讲授、练习与小测、问卷调查、作品展示、评价反馈、头脑风暴、词语接龙等;适合线下开展的活动有技能示范、技能操练、作品展示、情景模拟、点评反馈等。因此,本文基于口译素养构成,设计教学活动,并根据每个教学活动特点,选择适合的组织形式,构建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见表1)。
表1 英语口译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设计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口译混合式教学将以百科知识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具体实施流程如下(见图2):
图2 英语口译一体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流程
课前,教师在蓝墨云班课教学平台发布微课、慕课等教学视频,讲解口译技能与知识,提供口译情景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参与互动和讨论;教师在教学平台发布知识概述任务,学生就某一领域专题知识进行介绍,分组完成任务并在线展示,要求做到“古、今、中、外”,即介绍历史渊源(古)、发展现状(今)、中文概述(中)、外文翻译(外)。教师在云班课对展示情况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师也可以就该知识专题发布词语接龙,由学生提供相关术语的中英文,着重锻炼译前准备、术语管理和公众演讲技能。
课中,针对线上讨论的问题答疑解惑,以百科知识为主线,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操练的方式,开展听辨与分析、记忆技能、数字口译、语言转换等口译技能系统训练,提升学生口译技能;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口译情境,开展情景模拟,增加学生对真实口译情境的认知与了解,通过云班课线上工具对学生表现组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课后,通过云班课测试活动,巩固学习效果。通过反思笔记、随机访谈、学生评教等检验混合式教学实施效果;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口译实践。
与以教师评价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以评促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见表2)。全员是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衔接;全方位是指线上打分与线下点评并举;全过程是指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混合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建构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反馈,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评价与反馈中对口译要求了然于心。比如,针对学生的课堂情景模拟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在线工具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任务要求,在学生展示完毕组织在线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提高学生的自觉与自律,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任务,教师根据打分结果给出点评意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便于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
表2 英语口译一体化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资源保障。当前,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国大学MOOC平台、全国高校微课教学平台、网络真实口译视频、口译案例、音视频培训资料等为混合式教学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网络资源。线上资源与活动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学设计者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准备线上资源,包括口译知识、专题知识、口译技巧讲解、情景教学视频等相关的微课、慕课、音视频学习资料等,设计问卷与配套习题,组织在线活动。
第二,设备与技术保障。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设备保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时间自主安排学习任务,实现个性化的移动和泛在学习。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学习过程可监督、遇到问题可交互、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开展方式多样化等目标。Moodle、Blackboard、蓝墨云班课、学习通、超星泛雅等网络学习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普及及微课录制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的本质是为学生创建一种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习的本质与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需要共性的、标准化的知识习得,更追求个性化知识与创造性知识的自我建构与生成。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新形势下,积极开展口译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对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改善学习体验、提升口译素养和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