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

2021-04-06 03:30徐星辰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长三角安徽省人工智能

徐星辰

(中共安庆市怀宁县委党校,安徽 安庆 246121)

在国家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上海、浙江、江苏、安徽融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资源,积极营造长三角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3+1>4”效应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这种趋势给安徽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本投资、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会面临长三角其他区域类似产业的冲击。因此,要实现安徽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必须全面把握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现状,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结合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定位,加快构建完善新一代安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系统。

一、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江苏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之下,江苏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在南京、昆山等地有10多家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和省级科技园区,形成了从基础、技术到应用层的产业生态;在存储、计算和深度学习等基础层面有深厚的积累;在图像识别、智能无人机等领域技术优势明显;产品已经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和物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

(二)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不论是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还是产业规模,浙江省都在全国遥遥领先,位居长三角地区第二位,排在上海之后。目前,在阿里巴巴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下,杭州市发展成为浙江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地带,在云计算、金融、健康产业等应用领域独占鳌头[2]。

(三)上海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上海是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布局较早的地区,产业区域发展评价指数位居长三角首位,是中国人工智能的排头兵之一。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围绕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同时发力,形成了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在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具有较大优势[3]。

(四)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作为安徽省政府重点布局的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渐渐后来居上,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特色。目前,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实力雄厚。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所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此外域内还云集了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这些研发机构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二是区域集聚初步形成。合肥市是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区,智能语音和智能装备制造具有显著优势。作为国内唯一的智能语音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2019年产值超800亿元,成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个独特名片,其中科大讯飞的智能识别语音技术遥遥领先,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4]。芜湖市的人工智能关键零部件、工业机器人与马鞍山市的特种机器人产业也初步集聚发展。三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汽车和家电是安徽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同时,作为农业大省,安徽又是全国首批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点省份。从现有趋势来看,传统汽车、家电和农业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智能驾驶、智能家电以及智慧农业,这就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在物流、健康、公共服务等领域,全社会对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二、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工智能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更是如此。目前,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产业高端人才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等一线、新一线城市。安徽省虽然拥有很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单位,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高端人才引入和留住面临一定的困难,未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会进一步促进人才要素的流动。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的《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调研报告》预测,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总需求会持续快速增加,人才供给相对不足,导致供需差不断拉大,到2025年缺口数将达58.41万(见表1)。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相对短缺将对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表1 2019—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人才供需比较(万人)

(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弱

1988年,Brian L.Johns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性技术”这一概念,它是产生一系列新过程和新产品的应用普遍的一类通用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多个行业或领域,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对整个或多个产业起到决定性作用。人工智能产业就属于这种类型。

虽然安徽省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较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研发机构,但是各机构之间的技术特别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彼此独立,缺乏协同合作机制,造成技术的重复和盲目研发,导致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例如,在芯片技术设计和生产领域,安徽省目前已经远远落后于深圳和杭州等地区,深圳市有适用多种人工智能场景的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和提供前端及边缘计算的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有面向云端视觉推理的平头哥半导体有限公司和聚焦语音交互应用场景的嘉楠耘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专业芯片生产企业,而安徽省目前仅有华米科技发布了智能穿戴领域芯片和长鑫发布的DRAM存储芯片。

(三)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有待完善

1.人工智能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协同带动能力弱

安徽省排名靠前的人工智能企业营业收入与上海、浙江和江苏等长三角其他地区的知名人工智能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安徽的人工智能企业无一上榜。《互联网周刊》发布的“2019年度人工智能企业百强”榜单数据显示,安徽省仅有科大讯飞(第6位)和埃夫特(第89位)两家企业上榜,这说明安徽省人工智能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科大讯飞以外,安徽省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企业基本以系统集成应用开发为主,从事芯片设计、传感器、群体智能等核心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的企业数量较少,企业的成长性不足,加上技术研发主要集中于智能机器人和智能语音识别,技术覆盖面较窄,因此对整个产业的协同带动作用不强。

2.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发展生态圈尚未形成

智能语音、可穿戴设备和工业机器人是安徽省具有相对优势的人工智能产业,拥有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生态圈初步形成,但与浙江、广东等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较为发达地区的不同之处在于,浙江、广东的人工智能产业大多由互联网产业过渡而来,而安徽省的人工智能产业缺乏这一历程,没有互联网产业带来的放大效应,“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发展不成熟,尚未形成规模和行业影响力。

(四)用户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认知不足

首先,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人工智能产品在面向市场的时候,如果用户不清楚产品的各方面状况,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民众的购买需求和欲望;其次,安徽省从事人工智能同类产品生产的公司数量较少,缺乏激烈市场竞争环境,造成竞争产品和互补产品的种类相对单一,缺乏对用户的吸引力;再次,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但在人工智能知识的大众普及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普通民众获取人工智能知识的途径很少。对一个产品来说,用户有意愿购买的重要前提就是对其性能、价格、用途等有充分的了解。用户效用的实现和用户满意度能通过反馈机制推动或抑制产业的发展,因此,提升用户的认知程度也是构建和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地区之间数据壁垒有待破除

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对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安徽省和长三角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据壁垒问题。近几年,在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下,安徽省内的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程度大大提高,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仍需进一步向企业应用延伸;二是数据交易发展仍然比较滞后,数据交易规则和价格不明确,与数据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安徽省与长三角其他地区之间的数据壁垒还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长三角地区之间缺乏数据交易和共享的平台,区域间的各类数据难以共享共用,仅靠省内的数据平台难以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导致安徽省非平台型人工智能企业缺乏足够的数据获取渠道;二是长三角地区之间的数据标尺不一致,导致企业在购买数据资源之后,不能直接拿来使用,仍需进行二次加工,增加了企业成本。

三、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策

(一)多举措培育集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安徽省要利用长三角区域人才富集的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对标国际一流标准,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海内外人才到安徽安家落户。一是面向全球聘请人工智能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决策咨询、技术研发和攻关等智力支持;组织举办人工智能的高峰论坛、学术会议等活动,为省内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二是统筹利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现有人才引进相关政策,架构起立体引才网络,有针对性地引进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制定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计划和扶持政策,解决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多方面的实际困难。三是开辟专门渠道,探索制定安家补助和成果奖励等个性化政策,采取挂职、任职、市场化招聘和柔性引才等多种方式,精准引进一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5]。鉴于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比较复杂,与很多学科存在交叉关系,省内具备条件的高校应打破学科限制,推动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跨域联动,形成“人工智能+ X”专业混合培养新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储备战略人才[6]。

(二)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政府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一是根据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梳理现阶段急需攻克的关键共性技术,编制目录清单,为省内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研发单位提供指导意见。二是积极推行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大对企业的研究成果奖励力度,实行分级奖补制度,从而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三是学习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先进经验,着眼于全球领先人工智能研究方向,在高端芯片、关键部件、高精度传感器等领域,抓紧创新布局,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合作攻关,重点研究数据库、深度学习算法、智能芯片、机器视觉等方面。四是要注重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究时的精准性,因为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涉及面非常广,合作维度丰富,不同研发机构的研究领域不尽相同,同一个机构内部的课题组及其研究方向也各不一样,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广泛开展调研,联合各机构,制定合理的人工智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合作规划,形成合力。

(三)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

1.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核心企业

为增加安徽省现有核心人工智能企业的数量,提高产业协同带动能力,应采取本土培育和项目引进两种方式加以解决。本土培育方面,一是扶持现有的科大讯飞、埃夫特和华米科技等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鼓励其“走出去”,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快安徽省人工智能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在增强核心企业带动作用的基础上,以技术突破、企业效益、发展前景、成长性等为指标,选取一批人工智能企业重点扶持对象,提供财税减免和项目资金专项贷款等政策优惠,将其培育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行业标杆企业。项目引进方面,要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机构的人才、技术、企业密集优势,依托“中国声谷”,整合现有资源,在已有的招商引资政策基础之上,设置人工智能项目引进的专项激励措施,激发域外人工智能标杆企业来皖投资设厂的动力,也可通过鼓励现有的地方人工智能企业积极与区域外其他人工智能企业以技术合作、共同投资设厂的方式推进技术创新与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

2.加快行业示范应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

借鉴上海“打造全国人工智能高地”的做法,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打造若干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提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积极吸引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行先试,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教育、交通、医疗、安防等民生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提高全社会的智能化水平。

(四)加大对人工智能产品的公众普及

产品最终转化为用户的需求,是一个产业的重要支撑,对人工智能产业而言也是如此。为增进公众对人工智能产品的了解,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向公众做好人工智能产品的普及工作。例如,在线下为企业搭建人工智能产品展示平台,做好宣传和保障工作;在线上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型媒体,设置人工智能专栏,宣传介绍相关产品;积极实施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对于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展销平台和线上线下的各种资源推介自己的人工智能产品,将企业形象和产品功能特点等传达给公众,获得用户的认可和接受;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提升用户满意度,维护自身形象;改变传统制造业的模式,以互联网为纽带,将用户和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架构、设计连接起来,进而组织生产,实现产品功能的精准定位。

(五)进一步加大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力度

进一步加大数据开放共享力度,实现数据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数据交易法律法规,加快出台数据开放规范,制定清晰的数据标准与交易准则,完善数据价格体系,搭建全省统一的数据交易和共享平台,为域内人工智能主体获取高质量的数据提供可靠的路径。二是在长三角各地区政府的管控和合作下,依托长三角各地区已有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各数据平台之间的有效对接,建成长三角地区大数据共享开放平台,为安徽省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三是加强数据协同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大数据相关行业主体按照统一的标准来生产和共享数据,进一步提升数据的质量、完整度和可利用性,降低企业数据加工处理成本。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安徽省人工智能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