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雷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输血科,山东 泰安 271000)
以往临床认为小儿输血指征较成人高1~2 g/dL,才可保证小儿的氧运输和氧供情况,但据调查发现,红细胞的输血阈值存在较大的差异[1]。有研究表明,小儿患儿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在稳定重症患儿是可行的,对其应用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可有效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发生率,尤其是应用储存时间较短的红细胞血液[2-3]。小儿围术期液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旦液体量输入过多或不足,未能及时有效的纠正水电介质紊乱情况,均会引发不良结局,风险系数明显高于成人,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儿患儿输血指征与液体治疗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接受液体治疗的小儿患儿92 例,其中男50 例,女42 例;年龄1~12 岁,平均年龄(6.21±1.03)岁;身高68~151 cm,平均身高(116.84±10.63)cm;体质量6~41 kg,平均体质量(26.58±2.49)kg。患儿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无精神疾病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均完善者。排除标准: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器官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1.3.1 输血指征(1)红细胞输血指征:①血红蛋白(Hb)<60 g/L或红细胞压积(Hct)<0.2,伴有明显贫血症状;②消化道大出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急性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溶血加重时或预计出血可放宽输注指征;③急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Hb>40 g/L,重型或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等患者Hb持续<70 g/L时,脾脏存在增大现象,可定时给予红细胞,维持Hb在100~120 g/L的最佳范围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保持Hb水平≥50 g/L;④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若需给予成分输血,应给予经辐照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若存在血型不相符或受血者的血型处于转换状态时,则给予经辐照的洗涤红细胞;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Hb<80 g/L或Hct<0.24,且存在心慌等缺氧表现时或出血;婴幼儿在手术前、中、后Hb浓度应≥80 g/L。
(2)血浆输注指征: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正常对照值1.5 倍,且可能出现活动出血;②凝血因子水平较低,但无法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③多种凝血因子水平过低,有活动性出血现象,或行手术,或凝血功能实验结果出现明显异常;④大量失血或输血导致的继发性凝血因子水平过低;⑤各种原因引发的凝血因子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25%左右,有活动性出血,或需接受手术。⑥采用香豆素类药物治疗,造成PT延长,且存在出血现象;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血浆输注和联合血浆置换;⑧抗凝血酶Ⅲ不足,肝功能衰竭及心脏手术等;⑨不可用血浆进行扩容、增加胶体渗透压等。
(3)血小板输注指征:①血小板计数<5×109/L;②血小板计数<10×109/L 时,由于易引起颅内或脏器出现自发性出血,可危及生命,此时需及时给予大量的血小板;③当血小板<20×109/L,且存在发热或潜在出血,若血小板计数≥20×109/L时,但可见颅内出血或眼底出血等显著出血表现或疑似重要部位出血时,可给予血小板,从而起到预防效果;④血小板计数<50×109/L,且存在较大的出血可能性;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血小板会存在较大的消耗,当血小板计数<50×109/L 或出现无法止血现象时,给予相对应的血小板量;⑥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血小板水平始终不能<50×109/L,而脑部、内眼及泌尿外科手术需保持血小板水平始终>100×109/L;⑦血小板功能障碍,且存在出血现象;⑧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水平降低且存在严重出血现象。
(4)冷沉淀输注指征:①纤维蛋白原水平<1.0 g/L,或纤维蛋白原水平1.0~1.5 g/L,且存在出血现象;②甲型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不足或获得性凝血因子不足、严重肝脏组织疾病;③严重外伤、大出血等患者,大量输入库存血液后;④心功能不全且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需给予凝血因子,但由于心脏负荷原因,无法接受新鲜冰冻血浆,则选择冷沉淀。
1.3.2 体液治疗 体质量<10 kg 者,每小时液体需要量为4 mL/kg,每天液体需要量为100 mL/kg;体质量为10~20 kg者,每小时液体需要量为40 mL+2 mL/kg,每天液体需要量为1 000 mL+50 mL/kg;体质量>20 kg者,每小时液体需要量为60 mL+1 mL/kg,每天液体需要量为1 500 mL+25 mL/kg。
1.4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所有小儿患儿输血指征分布情况及液体治疗情况。
2.1 输血指征情况分析 92 例患儿中,血小板输注指征40例(43.48%),红细胞输注指征23例(25.00%),血浆输注指征18例(19.57%),冷沉淀输注指征11例(11.96%)。
2.2 液体治疗情况 接受体液治疗后,92 例患儿中有6 例出现低钠血症,发生率为6.52%(6/92),循环稳定时间为(128.94±78.21)min,住院时间为(3.67±1.29)d。
红细胞可提高贫血患者的携氧能力和氧供情况,但健康人群均具备较高的生理储备和代偿适应机制[5]。但小儿患儿由于脓毒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原因和个体差异性,代偿适应等多个机制会受到破坏,此时接受红细胞输血治疗将增加氧的运输与氧供情况[6]。但输血存在一定风险,需明确并制定合理的输血指征。本研究结果显示,92 例患儿中,血小板输注指征患儿40例(43.48%),红细胞输注指征23例(25.00%),血浆输注指征18例(19.57%),冷沉淀输注指征11例(11.96%)。
液体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方法,其可有效维持个体24 h内正常细胞内及细胞外所需的电解质与液体量,但目前输注液体、用量等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性[7]。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液体治疗后,有6例患儿出现低钠血症,发生率为6.52%,循环稳定时间为(128.94±78.21)min,住院时间为(3.67±1.29)d,提示,经该方案进行液体治疗时,存在一定低钠血症发生风险。低钠血症是术后最常见的一种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造成短暂或永久性脑损伤。大部分小儿患儿术后低钠的原因均为输注低张液体,导致机体的排水功能损伤,同时,还包括肾上腺功能不全等多种原因,故使用该方案时,应严格警惕低钠血症的发生,可对应输注高渗盐水,以促使患儿血清钠水平上升至125 mmol/L,对血容量过剩或血容量正常者,可采用利尿剂治疗[8]。同时,输注葡萄糖溶液会引发患儿术后早期出现高血糖血症,其可引起渗透性利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还会明显提高低氧性脑缺血等严重疾病的发生率,故采用液体治疗时应积极避免。
综上所述,小儿患儿输血指征种类较多,液体治疗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需关注低钠血症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