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张金华
(1.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700;2.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805)
“陆氏针灸”流派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我国近现代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针灸流派之一,为我国近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陆氏针灸”的创始人,我国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针灸教育家和临床家陆瘦燕、朱汝功伉俪,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针灸实践,在医疗上针术精湛,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医疗风格,成为江南地区的一大针灸流派。“陆氏针灸”是现代针灸学术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实践表明,“陆氏针灸”治疗难治性面瘫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难治性面瘫属周围性面瘫中久治不愈的一类,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1]。中医属“卒口僻”“口僻”“口眼斜”等范畴,主要因机体受外邪入侵阳明、少阳之脉,致使脉络经气阻滞、失养,肌肉纵缓不收,继而发展为面瘫[2]。发病机理为外寒之邪乘虚而入,客于面部阳明经脉,络脉空虚,气血运行异常而出现口歪眼斜,外感风寒不解,入里化热而出现阳明郁热也是常见原因,此为实证,尚有素体气血亏虚,邪气乘虚而入导致阳明失畅。《灵枢•经筋》曰:“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诸病源候论》曰:“风邪入足于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歪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足阳明之脉夹口环唇,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今阳明内蓄痰饮,太阳外中于风,风痰阻于头面经络,则经隧不利,筋肉失养,故不用而缓”。因此,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而致口角歪斜。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3]。面瘫的发生不受性别,年龄或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且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人群中发生,需及时治疗[4-5]。
了解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对于该病的明确病因和诊断治疗至关重要,引起周围性面瘫的因素较多,现已证实的发病原因多达80余种[6-7]。有研究[8]表明,感染性病变或中耳炎等耳源性疾病均可能增加周围性面瘫发生率。其中,顽固性面瘫会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减、贫血及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且多数患者有受寒或感冒的病史,其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9]。中医上认为劳动过度、风寒、风热干扰均会造成周围性面瘫[10]。目前,难治性面瘫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且病程界定范围也存在差异,一般是指治疗>3个月不能恢复的周围性面瘫,且面部肌肉静止时仍有口眼歪斜明显等表现[1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临床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有研究[12]表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其他方法。根据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的相关文献[13],发现早期针灸介入为大多数医家所提倡,并重点推荐针与灸的联合应用。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在治疗方面主要讲究辨证论治,多从祛风散寒、温通经络、扶助正气入手。以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和手足太阳经为主,配合远端穴位采用特殊的针刺方法或手法,补泻并施,是主要治疗原则。
在发生难治面瘫时,需改变原来治疗方法或手段,换位思考,应以针刺健侧为主,配合针刺患侧。需离开原来穴位,否则会使已经机化或钙化组织进一步加重和范围扩大。因针刺的时间太长,反复刺激同一个穴位,导致局部组织的非炎性渗出、机化、纤维化、钙化,形成硬结、肌肉粘连或神经错位生长。从而阻碍神经传导、血管堵塞,发生面部瘫痪、肌肉萎缩、口眼联动、面肌痉挛,甚至面沟倒错等一系列面瘫后遗症症状。灸法、拔罐、穴位按摩等均是非手术治疗的可选方法[14-15]。
针对难治性面瘫通过常规的针刺、取穴疗效不佳的这一难题,张晓英等[16]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必於”的理论,针对病程的长短不同,予以相应的治疗方案,针灸多以巨刺法和远道取穴为主,隔天针灸1 次,或针灸期间了解患者感受作调整,可明显缩短病程,疗效显著。
患者女性,45岁,公司职员,于2018年12月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板滞伴口眼歪斜6个月余。患者于6个月前左侧外耳突发疱疹,伴发耳根后疼痛,继而出现左侧面部板滞伴口眼歪斜,左侧闭眼、屏气动作无法完成,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无耳根前后疼痛等症状,纳寐可,二便调。发病后曾至附近医院诊治,作头颅CT 等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类药物口服,及抗病毒药膏外涂,并于发病1 周后可作针灸、理疗等治疗,现症状恢复不佳。左侧面部板滞伴口眼歪斜,左侧抬眉、闭眼、屏气动作无法完成,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纳寐可,二便调,舌暗淡,苔薄,脉沉涩。既往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及颅内外肿瘤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查体:神清,气平,精神可。左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时漏气,无法完成吹口哨动作,伴患侧舌前2/3味觉丧失等。双侧上下肢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测血压120/80 mmHg,心率85次/min,律齐。舌暗淡,苔薄,脉沉涩。中医诊断:面瘫病(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难治性面瘫。治法:补气活血、祛风通络。处方:百会+、攒竹(左)-、眉冲(左)-、巨髎(左)-、承浆-、人中-、下关(双侧)+、太阳(双侧)-、颊车(双侧)+、地仓(左)-、翳风(左)-、合谷(右)+、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内庭(右)-。其中攒竹透鱼腰、太阳透瞳子髎、地仓透颊车[17]。水针(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穴注)取地仓(左)、太阳(左)。手法:用捻转补泻手法。加温针,留针20 min。之后左侧面部闪罐。嘱患者回家后做患侧面部按摩和局部热敷,面部每处穴位均应停留按摩<3 s[18]。
于2018 年12 月9 日二诊,2018 年12 月16 日三诊:左侧面部板滞伴口眼歪斜有好转,左侧抬眉、闭眼恢复情况不佳,屏气动作好于之前,纳寐可,二便调,舌暗淡,苔薄,脉沉涩。加上关(左)-,以补气活血、通经活络。处方:百会+、眉冲(左)-、攒竹(左)-、承浆-、人中-、上关(左)-、太阳(双侧)-、下关(双侧)+、颊车(双侧)+、翳风(左)-、地仓(左)-、合谷(右)+、足三里(双侧)+、内庭(右)-、太冲(双侧)-。水针(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穴注)取下关(左)、太阳穴(左)。余同上。
于2018年12月23日四诊,2018年12月30日五诊:左侧面部板滞伴口眼歪斜较前有好转,左侧抬眉、闭眼动作均好于之前,屏气动作基本恢复正常,张鼻孔、耸鼻时,左侧鼻孔活动稍差。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浮。加迎香(左)+,以疏散风热、通利鼻窍。处方:百会+、攒竹(左)-、下关(双侧)+、人中-、颊车(双侧)+、太阳(双侧)-、地仓(左)-、迎香(左)+、翳风(左)-、合谷(右)+、太冲(双侧)-、足三里(双侧)+。水针(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穴注)取迎香、下关。余同上。
于2019 年1 月6 日六诊、2019 年1 月13 日七诊:左侧面部板滞伴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左侧抬眉、闭眼等动作均好于之前,张鼻孔时左侧鼻孔基本正常。纳寐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缓。加上迎香(左)+,以加强清利鼻窍、通络止痛之功。处方:百会+、人中-、颊车(双侧)+、下关(双侧)+、太阳(双侧)-、上迎香(左)+、迎香(左)+、翳风(左)-、地仓(左)-、合谷(右)+、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水针(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穴注)取下关、上迎香穴。手法:用捻转补泻手法。加温针,留针20 min。之后局部闪罐。
于2019 年1 月20 日八诊:左侧面部板滞伴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左侧抬眉、闭眼等动作正常,张鼻孔时双侧鼻孔活动无差别。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未治疗,沉疴痊愈。
难治性面瘫多由于临床失治而迁延日久,或因面部经脉长期失养、驰缓不用,而致顽固性面瘫,根据“久病则虚,久病则瘀”的理论,难治性面瘫在后期往往由于气血运行无力,则瘀滞丛生,瘀则机体生新不顺,则机体虚弱更甚,虚实夹杂,虚瘀相兼[19]。难治性面瘫的病位在面部,其发病是因少阳、阳明两经失养,而致本病。根据本经配穴的方法和局部取穴的原则,选择足少阳经穴阳白,足阳明经穴四白、颊车、地仓,手少阳经穴翳风,以及经外奇穴太阳等面部穴位,疏通局部气血,调理经筋,活血通络。其中,面部是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筋所经部位,阳明经也是多气多血的经脉,故选取局部巨髎、迎香、下关、颊车、地仓、攒竹、眉冲穴,且下关穴为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取其“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之意,起到激发局部之经气,促进气血运行之效。翳风为足少阳胆经经穴,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翳即遮蔽,风为风邪,本穴位于耳后,有遮蔽风邪之意,功能疏风通络,善治五官诸疾,为治疗面瘫病常用穴。上关穴是足少阳胆经经穴,出自于《灵枢·本输》,别名“客主人”“客主”“容主”,为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可行气活血。丝竹空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有清头明目、通利气血之功。太阳、上迎香为经外奇穴,太阳穴为手足少阳经所循行之处,具有疏风散热之功,且皮下即有面神经分支颧神经分布,为治疗面部疾患常用穴,上迎香穴出《银海精微》,别名鼻通、鼻穿、穿鼻,有通利鼻窍,通络止痛的作用,有利于鼻部肌肉正常功能的恢复。古代针灸医家经验总结的四总穴歌中有云“面口合谷收”,即手阳明经之合谷穴是治疗头面五官诸疾的要穴。合谷为阳明经之原穴,其多气多血,故有理血活血、通经止痛之功效。
百会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别名“三阳五会”,《采艾编》云:“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20],意为百脉交会于此。故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其是所有经脉之气会聚的地方,又可通达阴阳脉络,连通全身经脉穴位,在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太阳配合百会可调神,促进脑髓对面部肌肉的支配。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土)穴,其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效,对于治疗病程较长的顽固性面瘫具有独特作用,故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21]。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有平肝潜阳、行气解郁之功效,肝主筋,面瘫属筋病,故对症治疗。足三里配合太冲则可行气活血、养血柔筋。另外,合谷、太冲同取为“开四关”,“开四关”可交通上下阴阳、调畅气机,使顽疾得解。内庭是足阳明胃经荥穴,泻内庭可清热和胃、理气止痛,从而疏通面部经气,为循经治疗,其中攒竹透鱼腰、太阳透瞳子髎、地仓透颊车,效果显著。如黄冬娥等[22]针刺治疗面瘫时,根据面瘫的不同时期或远道取穴加局部浅针,或重用透刺,或兼用透刺和浅针等,也强调针对不同时期,恰当给予针灸刺激量,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综上诸穴,以局部取穴,远部取穴,辨证选穴等原则为主,共奏祛风散邪、通经活络之功。
此外,顽固性面瘫远道取穴以辨证辨经取穴为主,多选取肢体部穴位,以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恢复能力,配合少量面部穴位,舒经活血通络[23]。巨刺法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治疗病症的方法。如《灵枢·官针篇》说:“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在用巨刺法同时,配合患侧取穴,以提高疗效。分析原因为,面部双侧同时取穴,补健侧、泻患侧,就是借健侧之正气行患侧之经气,故疗效卓著。
温针是在应用针法的同时加以温热刺激的一种疗法。《针灸大成》介绍了温针的方法:在针上套上药饼后加艾灸。为针与灸结合的产物。一般情况下,在针入皮下的毫针柄上,或针体部做上艾绒燃烧,使热量通过针体传导到体内,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操作时,须先按疾病的不同性质施以必要的手法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于针柄处捏出如枣核大的一团艾绒,或将剪成2 cm 长的艾条插于针柄上,点火使燃,待燃尽。除去艾绒灰,续装续灸。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灸法取得疗效主要为热敏灸效应,即点燃艾绒产生的热量自皮肤进入穴位,进行热敏灸感、经气传导,从而提高艾灸效果[24]。
穴位注射可减轻水肿,降低骨管内压,改善面神经血液循环、供氧,从而改善细胞代谢,促进神经修复[25]。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有营养周围神经、缓解周围神经炎之功效,故对面瘫出现的组织发生炎症、水肿等症状,有治疗作用。地仓、下关、迎香、上迎香、太阳穴均是面神经三路分支所经之处,是面神经麻痹和炎性反应最为明显的区域,故将维生素B1、甲钴胺注射液注射到以上穴位,有利于患侧面部血管舒张,缓解周围神经损伤并促进其修复。其中,下关、迎香、上迎香穴可对面神经颧支及眶下神经支配区域起调节作用,使提上唇鼻翼肌、上唇方肌等功能恢复,从而产生药穴双重效应。同时,嘱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风吹受寒,配合面部按摩及面肌功能锻炼,可提高疗效[26]。面部按摩及面肌功能锻炼与针灸相互配合,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舒张,提升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淋巴循环逐渐恢复正常,炎性物质渗出时间得到控制[27]。故“陆氏针灸”强调采用针药结合,取穴精当,手法独到,疗效如鼓应桴,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学习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