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语言暗示性”教学谈

2021-04-02 22:35白涛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暗示性落木木叶

白涛

文有教法而无定法,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不同教师有不同的选择。笔者在教学观摩中看到有的教师重点解读文本中所引用的诗句,也有的教师强调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一些教师在教学环节末引导学生得出木叶的艺术特征,向学生简单介绍“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教师无意间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终点而不是重点,可是无论哪一种教法都脱离不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话题。本文力求通过“语言的暗示性”解析其内涵,进而确定《说“木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

一、为什么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人类的语言文字是传递情感信息的载体。很多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都能够传递信息。这一点是语言存在暗示性的基础。例如,我们分别用汉语和英语说“地球”这个词语,人的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出现地球的图形及相关信息。可是当我们用不含有实际意义的字词去表述时,人们就无法解读出其真实含义。如某“神曲”歌词啊哦,啊哦诶,啊嘶嘚啊嘶嘚,啊嘶嘚咯嘚咯嘚”表述的意思只能借由演唱者本身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去猜测。它传递的信息远没有“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我和你一起躲雨的屋檐”清晰。同理,当我们说到“木”“叶”这样的词语时,脑海里有树和木的形象,这种形象是语言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明确的信息,这是理解语言暗示性的基础。

语言暗示性所传达的形象和色彩同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文字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日常生活中,北方人相较于南方人而言更能体会到树、木二字所带来的颜色的暗示性的不同印象。南方人印象中的树常年绿色,木所暗示的微黄干燥及秋的疏朗不易想见。生活在北京等地的人由于四季分明的原因對树和木传达的形象体会更深切。树一般传递出来的褐绿色相较于木透着的黄色、灰色更能吸引人眼球。同时,绿色从春季到初秋,给人的印象更持久。这种色彩的差别于间接中造就了二者在诗歌语言暗示性中传递的形象的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同一语言传递的信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理解也不相同。例如,中国人看到不同时期的月亮会有思乡念亲等情感,美国人理解月亮则更单纯。同理,中国人对蜘蛛侠、超人的理解更多的是在超能力,而美国人则更多地从自由等角度理解。《咬文嚼字》中提到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一例中,你必须了解小团月和小龙团之间的联系,二者都是圆形的。没有相关生活经验很难理解诗歌含蓄美的妙处。所以,尽管语言文字在传递着信息,可是因为生活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人们对语言传递的信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此外,对诗歌语言中树和木形象颜色上的理解与区别又必须建立在自然和文化这双重的环境之中。自然环境限定在秋天,落木、落叶纷纷凋零。文化环境是“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古人因天气的变化感受到草木零落,一种鲜活的绿色凋零时,传递给诗人们悲伤的情绪。慢慢地“落叶”“落木”“木”这些词语与悲伤的情感联系起来。这种悲伤是十分宝贵的,它和诗人写诗的心境相同。所谓“愁苦之言易好”“不平而鸣”,所以当诗人悲伤时发现落木这一自然现象和自身情感天然契合,便越用越习惯。当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有了悠久的历史,被很多人使用过的时候,这个符号就携带了大量的信息,成为一个文化的符码(culture code)。林庚先生在文中强调“日暮风吹,叶落依枝”足以说明“叶”的缠绵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哪里是叶的缠绵,是诗人自己的缠绵和不舍。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叶归根”,叶、落叶成为文化的符码也就具有了暗示性,它暗示的不仅仅是飘零的树叶这一表层形象,更暗示人们离别的缠绵。

所以,实际教学中要能解析到语言暗示性背后所折射出的情感的细微不同,让学生感受到含蓄之美才更有趣。

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教学实践探索

单纯的概念解释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说“木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如何在日常教学中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透彻,以《学语文》中龙兴老师的《说“木叶”》教学设计为例,他在教学设计的“巩固延伸”环节归纳出“梅”“月”“柳”分别代表的情感。如月:①寄托相思,思乡怀人(《静夜思》《月夜忆舍弟》)。②寄托广义的哀思,是诗人心境的写照(《枫桥夜泊》)。③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的心情(《鸟鸣涧》)。④比喻品质高洁,冰清玉洁(《芙蓉楼送辛渐》)。同样,肖复兴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的《〈说“木叶”〉课例鉴赏》中,于迁移训练环节布置了这样一道题:“吴钩”是诗词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它是指古代吴越的一种弯形的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这样说来,“吴钩”其实和“宝剑”“宝刀”没有多大的差别,可在唐诗宋词中,“吴钩”出现的次数远比“宝剑”多得多。让学生通过出示的诗歌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李白《杂曲歌辞·白马篇》运用比较的方法,模仿课文的写法以“男儿为何爱吴钩”为题写一篇小论文。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着重强调诗歌语言暗示性所体现出的不同情感。笔者认为,肖老师技高一筹的缘由在于前者简单地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内容归纳出来,实际教学中学生能高效理解意象的暗示性,可是意象所传递出来的含蓄美便消失了。肖老师在得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具体诗歌作品,是一个动态的归纳过程。只有通过归纳,学生才能体会诗歌的启发和暗示性,感悟诗歌的细腻情感。如果把肖老师执教的最后一步比作“艺”的过程,前一个过程中的比较、推敲、咬文嚼字则是“技”的过程。“技”的过程是不可缺少的,甚至只有先走“技”的过程才能真正享受到“艺”的美感。

回到文章的开头,《说“木叶”》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文章中的诗歌理解重要,理解木叶、落木、落叶之间的不同重要,讲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重要。其实,重点是要教会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比较、辨析、咬文嚼字式地解读。通过大量的比较、相关概念的辨析,透过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一关键点,感受诗歌慢慢传递出的含蓄美、蕴藉美。这种美能让学生感受到每一首诗的独特旋律,也能让学生触摸到诗歌的集体脉动;这种美能让学生听得到小草吐出嫩芽的声音,也能让学生一眼看尽万千世界的风花雪月。《说“木叶”》中林庚先生通过对树叶、木叶、落木之间意味的辨析,一方面让我们体会诗歌语言的含蓄绵密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在强调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两者的关联让文本生发出更多的趣味,这是诗词生发出来的,是林庚先生体味到的。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感慨山水之美的领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的,《说“木叶”》中的美还需要教师更加用心体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暗示性落木木叶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异域中秋前数日漫思(新韵)
游燕园(新韵)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象征主义下的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倪瓒山水画的图式美
对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再认识
死亡.穷途
谁曾见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