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新宇
摘 要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培育,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可以从培养学生厘定、区分、阐释关键概念的习惯,提醒学生认识到归因的局限入手,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理性思维;关键概念;比较法;教学实践
高中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理应成为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课堂切实开展理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线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在此,笔者总结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理性思维训练的一些教学经验,不揣陋见,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厘定、区分、阐释关键概念的习惯
说理很难避免概念的厘定和阐释。学者徐贲在《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指出:“清晰的概念对于任何一种理性、逻辑的说理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说理都是从定义开始的。”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一是注重对概念的全面理解;二是尝试对概念的创新开掘。
对概念不能一知半解。笔者组织学生讨论“疫情期间,野生动物的命运会变好吗?”这个话题时,有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疫情期间,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减少,野生动物应该会生活得更好。但真的是这样吗?要知道全世界的野生动物分为濒危野生动物、有益野生动物、经济野生动物和有害野生动物等四种,学生观点的武断源自对概念的模糊认知。笔者呈现了果壳网的一则新闻报道《疫情期间非洲动物盗猎更猖獗了》,同学们从中获取了“人类被隔离在家,有些野生动物,尤其是珍稀得野生动物却死得更惨了”的信息,思维得到开放。
尝试对概念的创新开掘。笔者教学《咬文嚼字》时,受朱光潜先生赋予“咬文嚼字”新内涵的启发,拓展提到人类所有的文明都有所谓“干净”和“脏”的概念,提问学生什么是“脏”?“脏”就仅是“玷污,不干净或不纯洁的意思或指语言不文明,骂人”的词典义吗?笔者在课堂中引入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提出来一个假设:所谓干净,就是东西放对了地方;所谓脏,就是东西放错了地方。“脏”于是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谈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时提了一条建议,学生要学会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仅从完成高考写作来讲,教师培养学生厘定、区分、阐释关键概念的习惯也大有必要。
二、巧妙运用比较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教学最忌强行输灌,比较法在一线课堂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借助现有篇目比较。笔者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引入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比较,引导学生思考二者在艺术上的相似处和不同点,从而使对學生理性思维训练在诗歌教学中落地。在比较过后,同学们找出二者都注重渲染与蓄势,在动静转换间表达音乐的迷人和高妙……同学们也能从意象的选择,描写角度和词句关系等方面发现两位诗人各自在艺术上的独特追求。具体而言,从意象选择上看,李诗意象华贵神秘,而白诗多选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景物;从描写角度看,李诗注重间接的审美感应,而白诗除了侧面写音乐效果之外,还从正面集中写曲调旋律;从词句关系看,李诗呈现出跳跃断裂的特点,而白诗显得畅达连绵。
创造新文本开展比较。笔者在教学《祭十二郎文》时,在课堂上呈现了一个缩写版的《祭十二郎文》。笔者希冀借比较“缩写”与原文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缩文中的句子皆由《祭十二郎文》中的句子集合而成,文字如下:“吾少孤,惟兄嫂是依,与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呜呼!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在教学中,师生比较得出二者的相同点:1.汝吾相称;2.多用语助。比较亦得出二者的差异处:1.叙述不充分;2.细节不凸显;3.抒情乏支撑。通过比较,再回观原文,《祭十二郎文》的艺术价值就较好地凸显出来了。
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深刻说理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在人人都握有麦克风的时代,引导学生保持思考,保持理性,是时代给予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大挑战。前些年,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兰州晨报的一则报道——《打工少年黄河溺水千人围观,施救者遭嘲笑》,文章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笔者因势利导,设置讨论话题“‘众人围观,见死不救你怎么看?”
笔者总结了同学们的观点,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有没有救人意愿?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情感冷漠必须批判,公民道德教育亟待加强。2.有没有救人能力?在岸边当看客的,未必没有救人的愿望,也有可能是他们不会游泳,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3.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是不是还要在社会环境和保障制度建设上多下功夫。白岩松谈及人性时说:“人性千百年来几乎没变过,关键看我们的环境。不要去骂中国人当下的人性太差,要改变我们的环境,把环境改好我们就会变得非常好。”4.责任分散效应。有众多旁观者而见死不救的现象在社会上并不鲜见,比如1964年震惊全美的凯蒂遇刺案就启发我们思考,在救人时会不会有心理学上的责任分散效应。5.儒家文化强调爱有“差等”的思想影响。过分强调爱有“差等”,会让国人对陌生人的“爱”难由衷产生。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继承和发展,有必要发扬墨子的“兼爱”精神。
当我们对事件、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满足一因一果,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为什么”“怎么办”,就能从偏激和武断中走出来,走向深刻。
四、提醒学生保持谦虚,认识到归因的局限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复杂的,造成一件事情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学者辉格在《群居的艺术》序言里说到:“现实世界并非像弹球游戏或多米诺骨牌那样,由一根根独立的线状因果链组成,而是一张张因果网络。每当你沿着线状追问链条往前跨出一步,就抛掉了许多相关因素。而专注于你挑中的那个,这样的探索可能得到一些很有价值的局部认识,却不能产生一幅完整的图景。”
笔者在课堂常和学生谈到经济学专家梁宁分享的一个故事。梁宁一次去北京三环边赛迪大厦办事,中午在大厦旁边的一个餐馆吃饭。她发现,餐馆客人很少,老板很闲。于是梁宁便好奇地问老板顾客少的原因。老板琢磨出两个原因;一个是餐馆在三环边,过往车辆虽多,但走在主路上,容易停下;二是这附近就这一个餐馆,没有扎堆形成聚集效应。一年后,梁宁又去了那家餐馆,发现顾客特别多,老板也换人了。于是梁宁又问新老板生意好的原因。新老板总结的原因同样是两条:第一,这是三环边,过往车辆多;第二,这附近就只有我这一家餐馆。这个故事就很有意思,同样的理由可以解释餐馆或门可罗雀或门庭若市的结果,可现实世界里的因果关系果真如此简单明朗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到一面,粗糙的线性归因不不利于认识全局,解决具体问题。我们保持谦虚,要有包容自由的心态,不会专制的认为自己绝不会错,要有对自己是否正确不很有把握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蒙昧和偏激,一步步接近真理。
时代现状迫切呼唤对学生理性思维教育的重视。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毛荣富就指出:“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和创新课堂,总结方法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践行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作者通联:安徽铜陵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