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出彩

2021-04-02 10:14陈晓燕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草语感语文课程

陈晓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过程,而文本细读是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方对话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细读文本,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阅读的深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一、细读词语,提高学生语感能力

语感指的是人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先后八次提到“语感”,并且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渗透语感教学思想。由此可见,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叶圣陶曾经说过:“文本中每个字都不应该忽略。”因此,在研读文本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文本中的每一个字、词,引导他们仔细体会字词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请看下面《背影》的教学片断:

师:最让朱自清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究竟是怎样的背影,让“我”留下了眼泪,文中哪一小节详细描写了“背影”,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生:我在文中第六段读到的。

师:这位同学找得十分准确,这一小节描写了“我”和父亲分别时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同学们细细品读,在文中圈点、勾画、批注,说说这一部分有哪些词语打动了你。

(学生勾画圈点,教师巡视)

生:文中“黑布”“深青布”这几个词是父亲的穿着打扮,暗示了当时家境的窘困以及生活的艰难。

师:这位同学关注到父亲的打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父亲用什么给我铺座位呢?

生:紫皮大衣。

师:大家看,我们通过细细品读,联系前后文,就能够深入文本,把握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

生:老师,文中的走、探、穿、攀、缩、倾这几个动词打动了我,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从而可以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生:老师,我觉得“蹒跚”“慢慢”也能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

师:通过这两个形容词你是怎么体会到父亲的爱呢?其他同学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有没有补充。

生:“蹒跚”是腿脚不灵便的意思,父亲年迈,加上又是一个胖子,所以走路不灵活,动作迟缓,但父亲依然坚持给“我”买橘子,足见爱子之深。

师:说得很好,我们在品读文本时,就需要像这样关注到文本的细节,读进去,去触摸和感受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情。

这个片段中教师抓住文本的三处细节,让学生反复揣摩、品味、感悟,引导学生在语段中找到关键的词语,去揣摩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从“蹒跚”“慢慢”中学生不仅读出了父亲的年迈、腿脚不灵便,而且品味出形容词中所蕴含的父亲深挚的爱。学生指出父亲的穿着朴素时,教师又顺势追问和“紫皮大衣”有什么样的联系,这样抓住文本中的小细节,深入到语言文字的经络和骨子里。教师在课堂中应是共生者,陪学生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细读句子,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都离不开“思”的统领,思考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叶圣陶说过,阅读文章斟酌词句都是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能力。因此,语文教学要将语文要素提升转化为学生的个人能力,其中实现转化的必经之路就是在文本细读中实践。下面看一个《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不少地方写到母亲让我到北海去看菊花,请大家跳读课文,在文中将这些句子圈画出来,说说母亲这么做的用意。

生1:第一段中母亲总是说推我出去走走,看看北海的花儿,她是想带我出去散心,让我能在欣赏花儿的过程中心情好一些。

生2:第二段中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这时母親注意到我的情绪非常低落,想让我看菊花后精神重新振作起来。

师:分析得不错,不过大家有没有思考文中写母亲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会挡在窗前呢?

生2:因为“我”在看窗外树叶唰唰地飘落,被母亲发现了,母亲想挡在窗前不让我去看落叶。

师:说得不错,看来你已经读到了文本的深处。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避免了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文本中,触动学生的情绪,唤醒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潜存的生命意识。教师没有用自己的理解去绑架学生的解读,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精要的句段。伊瑟尔曾经说过文学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主体那里体现,文本的意义决不能脱离读者孤立地存在;与此同时,文本在建构意义过程中,阅读主体同时也得到了建构。学生在细读文本过程中触摸到生命的要义,思维能力也随之得以提高。

三、细读细节,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字材料的同时,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运用个人的逻辑思维对文本内容进行认读、解构、评判、鉴赏、概括与运用,从而实现自身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的完善与丰富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主旨、手法、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品味、鉴赏、揣摩、感悟。下面以《春》中“春草图”教学片断为例: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春草图,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这部分,圈画出你认为最值得赏析的句子,并在书上做适当批注。(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生1:我觉得“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这句用了一系列动词,让我感受到图景里的人很快乐。

师:人们为什么会这般快乐呢?

生1:大概是被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所感染。

师:因此从这句描写人物的动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2:我觉得“小草偷偷地……绿绿的”这句写得好,这句也能看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文章中要强调“偷偷的”,是不是不想让别人发现。

生2:我觉得是说明人们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了小草。

师:不知不觉地发现嫩嫩、绿绿的小草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2:一种意想不到的欣喜。

这位教师打破了固态化的教学常态,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的重要词句,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揣摩文字后面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触摸到语言深处,读出句子饱含的深韵。

总之,教师将文本的赏析过程构成审美探究的迷宫,紧扣住文本中的细节和学生自主的阅读体验,层层递进,步步铺垫,在循序渐进中将学生的思维推到焕然一新的空间。只有这样细致的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味,滋润学生的心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小草语感语文课程
小草的烦恼
小草受伤了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牛小草的牛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