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宇
古人云:“题犹眼也。”文章的标题犹如眼睛,是理解文章主旨的窗户。但是,真正把这一要义体现好,还需要使用着眼文章标题的“窥一斑而见全豹”阅读技法。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文本阅读技法,就是抓住文章标题,梳理行文思路,厘清文章层次,揭示文章主旨。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课文标题为主线,围绕标题所涵盖的信息或内容,对学生展开听、说、读、写、思各项活动,进行语文能力的训练,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解开课文难以解开之锁。下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散文诗《雪》为例,从三个方面阐释此法的运用。
一、读,由标题梳理行文思路
语文课少不了读,但读的时候要始终围绕一个中心点来读,哪怕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字,在阅读时也要时刻围绕这个字在读中想、想中读,如此就能把文章的思路读出来。《雪》的教学也是如此,课堂上让学生先读,抓住课文标题去读。作者写“雪”,开头一句却写“暖国的雨”,而且点出它“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它“单调”,它“不幸”。读到这里,我们就要围绕标题来想:课文标题是“雪”,为什么作者先要写“雨”?接下来继续读,才能厘清作者的思路:原来,作者写“暖国的雨”是为了引出“江南的雪”,写它“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像“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与“暖国的雨”不一般。
第二段开始写“孩子们”,读着他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就可知道作者已经在写“雪”后孩子们的“塑罗汉”活动了。“孩子们”因为“塑”得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高,塑得洁白,塑得明艳,塑得闪闪生光、目光灼灼,“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读着读着,我们就由第一段作者的写景,到第二段作者的写人及雪中“塑雪人”的活动,把作者以“雪”为标题的行文思路读得更加清晰了。
第三段紧接第二段仍然写“孩子们”和他们的“雪人”。读到了第二天几个孩子访问“雪人”,对着“雪人”拍手、点头、嘻笑的情景;读作者笔下的“雪人”独自坐着,“晴天”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我们就想,这些内容和标题“雪”的关系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要写它。
第四段,“但是”笔锋一转,一下子发现作者又写“朔方的雪”。“纷飞”的“雪花”“如粉”“如沙”,“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决不粘连”。作者在写“朔方的雪”时由高到低、由里到外再到里,写“屋上的雪”,“阜已”“悄化了的”,“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的……让人感觉到“朔方的雪”是如此自由,完全不同于“暖国的雨”“江南的雪”!
读到第五段,作者展开想象,把“奋飞”的“雪”想象成了“雨的精魂”——“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第六段作者画龙点睛,点出“朔方的雪”的孤独——“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紧紧围绕标题,我们通过阅读就能够轻松梳理清楚作者的行文思路:以“暖国的雨”引出“江南的雪”,并暗示“朔方的雪”的“冰冷的坚硬”;以“江南的雪”对比“朔国的雪”,突出“朔国的雪”孤独、自由、奋飞向上的特点。
我们说,没有定力的阅读最容易让学生的思想抛锚,而课文的标题,就是学生阅读的定力。在阅读过程中,时刻围绕着课文标题的题意读,自然会把作者的行文思路关联起来。这一技巧,恐怕仍然被一部分教师和学生所忽视。
二、思,由标题厘清文章层次
整体读过之后,我们思考:既然作者写的是“雪”,那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就可解决课文的层次问题。第一部分的1到3段,重点描写了“江南的雪”与“雪野”;第二部分的4到6段,重点描写“朔方的雪”。第一部分谈“雪”而用“雨”作铺垫,用“雨”的“绵软”“单调”来衬托“冰雪”的“坚硬”“冰冷”和“有力”;并由“暖国的雨”顺势引出“江南的雪”,写“江南的雪”的视觉美和雪人的“孤独”;最后,作者笔锋一转,描述“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如精灵般漫天奋飞,足见其“自由”;在文章结尾,作者将“雪”比为死掉的雨,化作雨的精魂。标题“雪”在整篇文章中的确起到了眼睛的作用。透过它,我们可以逐层窥视文章所写内容,而且借助这双眼睛就能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所以说,标题“雪”给予我们的思考,对解决课文层次也有很大的帮助。这类标题在形式上只用一个词,但根据其涵盖内容的不同,就可帮助我们轻松地厘清文章层次。
三、析,由标题揭示课文主旨
作者以“雪”为标题,却写了不同地方的两种雪。问题是,作者通过描写“江南的雪”与“朔北的雪”的不同特点,究竟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思想。揭示这一问题,如果从标题切入,对二者的不同进行分析,课文的主旨理解起来反倒容易了。
首先,无论是“江南的雪”还是“朔北的雪”,在文中都由標题“雪”统领。只不过“江南的雪”在作者的眼里是“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而“朔北的雪”是“冰冷”“坚硬”“奋飞”“孤独”。“江南的雪”派生出一派美丽的景与热闹的活动。“雪野中”的“宝珠山茶”“单瓣梅花”“磬口蜡梅花”和“雪下面冷绿的杂草”,间以作者联想、想象中的蝴蝶、蜜蜂、冬花,俨然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那一“飞”一“闹”,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煞时让整个雪野活跃了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正是在“雪”里,让我们看见了江南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似乎感受到的是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朔北的雪”却与之不同,它是“雪”,但相比于“江南的雪”又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其次,联系写作背景,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中国的北方被军阀控制,生活在北平的鲁迅深感反动势力的猖獗与革命斗争的极度艰难,“孤独”中难免有压抑之感;而此时的南方,正处于北伐革命前夜,国共两党已经结成了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作者通过描述“南方的雪”,表露的是自己对南方局势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殷切向往;而通过描写“北方的雪”则表达对北方局势的不满,并认为要像“北方的雪”一样通过奋斗来争取自由。
总之,“窥一斑而见全豹”就是要抓住文章标题,通过读、思、析等活动,有效梳理行文思路,厘清文章层次,揭示文章主旨,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文意,使学生的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