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并举理解算理,让数学计算有理可讲

2021-04-02 10:13沈永青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算理计算小学数学

沈永青

[摘 要]算理探究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深刻理解算理,才能更灵活地运算。让学生在操作、生活情境、几何直观中理解算理,能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思维。

[关键词]算理;计算;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1-0090-02

课标指出,计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教学要求。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理解算理是构建算法的基础。如果说算法是解决“怎么算”的问题,那么,算理就是在解决“为什么这么算”的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算法、掌握运算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对算理进行深度剖析,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运用算法进行数学运算。学生只有深刻理解算理,才能更加灵活地运用算法进行运算。算理探究是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论述在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理解算理的方法,期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在操作中理解算理

心理學家皮亚杰曾言:“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算理指向的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薄弱,这就意味着让学生理解算理并非易事。如何在算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搭建桥梁?动手操作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数学操作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使内隐的算理以可感可视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为构建算法提供原型支撑。

【例1】“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节选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式子,说一说你的发现。

9÷2=4……1     8÷3=2……2

10÷4=2……2  11÷5=2……1

生1:这几个除法算式都有余数。

师: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2:余数比除数小。

师:所有的余数都比除数小吗?

(学生讨论)

师:现在我们通过摆正方形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拿出小棒,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8根、9根、10根、11根小棒摆正方形,并用算式表示摆小棒的过程,摆完后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3:我们小组用8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小棒没有剩余,用算式可以表示为8÷4=2;用9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剩余1根小棒,可以用算式表示为9÷4=2……1;用10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剩余2根小棒,可以用算式表示为10÷4=2……2;用11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剩余3根小棒,可以用算式表示为11÷4=2……3。

生4:除数是4时,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是1、2、3中的一个。

生5:看来余数的确小于除数。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摆小棒的过程想一想,余数有可能是4、5、6、7吗?

生6:余数不可能是4、5、6、7。因为余数如果是4,就可以再摆出1个正方形;余数如果是5,就可以再摆出1个正方形还余下1根小棒;余数如果是6,就可以再摆出1个正方形还余下2根小棒;余数如果是7,就可以再摆出1个正方形还余下3根小棒。因此,余数一定比4小。

师:对。如果余数等于或者大于除数,我们就可以继续摆出正方形,直到剩余的小棒不够再摆出1个正方形。因此,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数学操作是学生认识、理解算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摆正方形理解了“余数小于除数”,同时,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余数大于除数会怎样?正是通过这种逆向思维,使得学生深刻理解了“余数小于除数”的算理。

二、在生活情境中理解算理

波利亚曾言:“抽象的道理是重要的,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看得见、摸得着。”数学源于生活,无论数学知识如何复杂,都与实际生活有着某种内在联系。虽然算理是抽象的,但是当把算理与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关联时,就能够揭开算理那层“神秘的面纱”,使学生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进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理解算理,为进一步构建算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2】教学“a÷(b×c)=a÷b÷c”

师:1个人2周可产生约28千克垃圾,那么1个人平均每天可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生1:我的计算思路是先算出2周一共有多少天,然后再算1个人平均每天可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列的算式为28÷(2×7)=2(千克)。

生2:我的计算思路是先算出1个人每周可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然后再算出1个人每天可产生多少千克垃圾。列的算式为28÷2÷7=2(千克)。

生3:他们的计算思路不同,结果却相同。

师:我们用字母表示上面的式子就是a÷(b×c)=a÷b÷c。

算理融入生活情境中,算理就变得鲜活起来。教学中,教师并未让学生举大量实例,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a÷(b×c)=a÷b÷c”的道理,这就减缓了学生认知算理的坡度,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

【例3】教学“a+b-c=a-c+b”

师:请同学们计算158+26-58。

(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158-58+26这样的简便算法)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到这种算法的?

生1:我先算了184-58=126,然后算158-58+26=126,这两种算法结果一样,所以上面的简便算法是正确的。

生2:我用几个简单的式子试了试,在验证这种算法正确以后,才利用这种简便算法进行运算。比如12+5-2=12-2+5=15,28+6-8=28-8+6=26,这两个算式都证明先加再减与先减再加结果是一样的。

生3:我想象了一个场景,假设一列火车上原来 有158名乘客,当火车到达一个站点后,上来26人,下去58人,现在火车上有多少名乘客?我考虑到不管是先上来26人再下去58人,还是先下去58人再上来26人,最后火车上乘客的数量是一样的。由此,我确定了158+26-58=158-58+26。

师:用字母表示上面的式子就是“a+b-c=a-c+b”。

当数学和生活密切关联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教学中,3名学生对于数学算理的认知呈现出明显的递进性。生1对“a+b-c=a-c+b”的认知处在比较浅显的层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生2能够运用多个式子来验证“a+b-c=a-c+b”,可见其思维具有一定的严密性;生3把生活实例与抽象的数学算理相结合,使得对算理的理解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深入。

三、在几何直观中理解算理

课标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数学图形以其直观性成为破解数学知识抽象性的重要手段,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在教学中,教師合理利用几何直观的策略,能够使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从而促进学生对算理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例4】 “小数乘小数”教学节选

师:请同学们看下图,并试着计算街心广场、花坛和地砖的面积。

生1: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得知,街心广场的面积是20×30=600(平方米),花坛的面积是3×2=6(平方米),地砖的面积是0.3×0.2,具体得数我不清楚。

生2:小数乘小数应该怎么算呢?

生3:0.3米=3分米,0.2米=2分米,3×2=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因此,0.3×0.2=0.06。

生4:这种转化比较麻烦,而且也不好理解。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形,你能说一说图形表达的意思吗?

生5:根据图形可以得知,把面积为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平均分割成100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0.1米,面积是0.01平方米。3×2的长方形的长是0.3米,宽是0.2米,面积等于6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即0.01×6=0.06(平方米)。因此,0.3×0.2=0.06。

生6:有了这个图形,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了。

直观图形在促进学生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采用转化单位的方式计算出0.3×0.2=0.06,但是由于缺乏直观图形的支撑,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还处在比较朦胧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百格图”,使抽象的数学算理变得清晰可见,学生对0.3×0.2=0.06的理解更加深刻。

理解数学算理是构建数学算法、形成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计算建立在对算理的深刻理解之上,使学生掌握的数学算法更加扎实稳固。学生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算法背后的算理,才能在计算中灵活运用算法,从而稳步提升运算能力。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算理计算小学数学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