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珊
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千百年来备受赞赏,诗因一“绿”而境界全出,使得整个江南变得春意盎然,同样,李清照因了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让天下人为之击节,的确,描绘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没有比这一句更为传神的了,故此,能揭示诗或词主旨或显示其意蕴的“绿”和“绿肥红瘦”也便成了诗的“诗眼”,词的“词眼”了。
文章之中也有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这些句子被人们习惯称为“文眼”,我们阅读文章时自然不能忽视这些句子。因为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借助它,我们不仅可以轻松把握文章的主旨,还能够进一步厘清文章的脉络,搞清楚文章的层次。
一、借助“文眼”,把握文章主旨
乡情,是一种永恒的思念,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感,所以,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有关思乡念家的名篇佳句,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的“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思乡的情,千百年来一直激荡着一颗颗念家的心,至今读来,依然让人心动不已。
《桂花雨》这篇文章也是如此,虽然以“桂花雨”为题,但并不仅仅是为写“桂花雨”,而是借助于与“桂花雨”有关事情的回忆,对有关“桂花雨”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一种情怀,一种对家乡无比思念的款款深情,由此,我们也就理解了母亲说的这句话中的意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原来,家鄉的桂花已经成为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只有家乡的那些桂花树才能承载她对家乡的无尽的情思。是的,“桂花再香”也不是家乡的,无论哪里的水也比不上家乡的水甜,这就让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何会有那么多的海外游子,在他们离家时会带走一捧家乡的泥土,并将他们珍藏并奉为至宝?为什么“月是故乡明”“家书抵万金”?为什么“烟波江上使人愁”?原来都是因了一股让人念念不忘的乡情。当我们知道写作此文时的作者正生活在美国,我们就会自然想到:作者原来是借了母亲的口,道出了心中那千缠百结的思乡情!
所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就成为《桂花雨》这篇文章“点睛”的句子,是聚焦揭示感情的“闪光点”,是显示文章主旨的“文眼”。桂花落洒下阵阵桂花雨,桂花香里满是桂花情,桂花,勾起的是过去的回忆,沉浸在过去的时光里,我们享受到那浓浓的乡情,感受着甜蜜的幸福。难怪,外面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了,因为外面的就不是故乡的桂花了,关键是因为那桂花是“故乡”的桂花,沾染上了浓浓的乡情。
二、通过“文眼”,厘清文章脉络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的,无论是何处的桂花,无论是怎样的桂花都难以比肩家乡的桂花,你不管到了何处,飘零到哪里,任凭时光飞逝,那故乡的桂花啊,都将刻骨铭心,让人难忘。
“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是在“中秋节前后”,由此就自然引出往事一幕幕: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唯独“喜欢的是桂花”“桂花的香气,太迷人”,因了喜欢桂花,就难免会有担心,母亲更是如此,她要“收几大箩”那香香的桂花送给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做“糕饼”呢,若是一场台风刮来,那香香甜甜的梦岂不要落空?
故乡“桂花盛开的时候”,周围都“浸在桂花香里”,“桂花成熟时”“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于是,“摇花”自然就“是件大事”,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喜悦的事,“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雨”就是这样来的,到此就自然地点了题。那晒干了的桂花,“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家乡的桂花,与桂花有关的往事让人难忘,当看到其他地方的桂花又会如何?没想到当我从外地“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时,母亲竟然这样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思念的情自然流泻在字里行间,虽然没有磅礴的浪涛,却依然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
就这样一步步,层层深入,作者自然而然地借花抒情,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了出来,文章脉络显得非常清晰,扣题巧妙。
借助“文眼”,就如同震动网纲一般,全文俱动,循着“文眼”,如庖丁解牛,寻隙而进,脉络清晰。
三、“文眼”何处寻
阅读文章不要忘了找“文眼”,找到了“文眼”,就为进一步阅读文章提供了便利,艰涩的问题也往往会豁然开朗。那么,到何处去寻找“文眼”?清代学者,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刘熙载这样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寻找一篇文章的“文眼”就不能不关注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这些凝聚点最容易出现的地方是一篇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部分。
开头部分,一篇文章提振全文的句子往往是在开头,或是营造氛围,或是开启全篇。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开头:“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中间部分叙事之后的抒情和议论,往往起到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如《忆读书》一文中用“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一句,显示了读书带给我的好处。
结尾部分,更是全文的收束,概括全文也好,拓展延伸深化文章内容也罢,往往就是文章“画龙点睛”之处。如《落花生》一文“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这说明父亲的话很重要,找到父亲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这就是“落花生”可赞美的地方,也是父亲要告诉我们的,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自然就是本文的“文眼”。
有的文章,借助题目就能找到“文眼”,如《金色的鱼钩》《军魂》《我的长生果》等,直接展示文章的内容,自然是文章的“窗口”。
“春风又绿”,借一个“绿”字,便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盎然诗意,这“绿”字值得我们去推敲,值得我们去体味,对于一篇文章,我们也应该加大对“文眼”的寻找力度和把握能力,因为寻找到了“文眼”,我们对于文章的阅读便会如庖丁解牛,迎刃而解。读台湾著名散文家琦君的《桂花雨》,我们会嗅到文章中散发着的浓浓挂花香,文章所氤氲缠结着的挥之不去的思乡情会让我们的心田温润一片。读《桂花雨》,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漫天的桂花飘飘扬扬,嗅一嗅,那香甜一直醉到心底。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静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