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铭
摘要:19世纪对于钢琴艺术史来说,这是一个辉煌灿烂的黄金阶段,是一个感性逐渐战胜理性主导位置的时期,是一个幻想与希望并存的时段,是一个人们对美有着向往并且勇于面对自己内心、大胆追求理想的浪漫派主义音乐时代。本文以李斯特的一首音乐会练习曲《叹息》为例,浅析其风格特点,侧重从乐曲各部分旋律的发展角度,逐一列举乐曲中即兴伴奏的常见钢琴技巧,举例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在即兴伴奏中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练习曲《叹息》 旋律发展 即兴伴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051-03
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886年)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期间具备代表性的音樂家之一,“天才少年钢琴家”是他年少就获得的赞誉,“炫技性”的钢琴演奏技巧是他的人生标签。而选择他的作品来研究的原因不止于此,他创作的作品将音乐与文学联系起来,用钢琴语言使钢琴呈现交响化音响,将乐曲的单一主题贯穿发展手法也是他创作钢琴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即从一个单一的主题引出一连串性质各异的主题来”。他采取化整为零的创作手法,以动机展开、即兴演奏方法,充分发挥它们的潜力。
李斯特在钢琴音乐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他是浪漫乐派的集大成者之一,钢琴在他的手中成为最具浪漫主义特点的乐器,他经过自己创作的作品将钢琴的表现能力、表现手法、创作形式与演奏技巧都呈现给大众,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最能体现李斯特的钢琴音乐风格与特色的作品便是他的练习曲。练习曲《叹息》即为他创作的《3首音乐会练习曲》中最著名同时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乐曲反映了李斯特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风格:强调自我表现的个性化和个人的思想情感,在乐曲的结构上不断趋向自由化,这种风格是与人最接近的风格,它追求的是无拘无束和无穷无尽的美,它顺应人的本能,适应人的身心。这首练习曲以抒情见长,旋律极富歌唱性,自由奔放,炫技性强,拥有丰富的乐思与许多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对练习曲《叹息》旋律发展的多样性展开研究,以期钢琴学习者在即兴伴奏实践中深入挖掘乐曲的钢琴技巧和艺术表现力。
一、练习曲《叹息》的旋律发展
《叹息》中李斯特运用了“主题变形”的写作手法,将主题旋律在各个段落中加以变形展开,伴随着节奏、音区、力度、速度等多方面的变化,构成全曲。前文提到李斯特创作钢琴作品的首要特征便是有着单一主题贯穿发展手法,从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起,作曲家们就已经开始将两个对比主题发展手法应用到作品中,而李斯特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采用化整为零的写作手法,将作品动机展开通过即兴演奏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李斯特对《叹息》中的主题旋律展开变奏,将这首练习曲在钢琴上创造出了管弦乐般恢弘的气势,形成了他独有的深情的、柔美的、激动的、热烈的音乐风格。
我们在弹奏即兴伴奏时,通常不仅要设计歌曲的伴奏织体和和声,还要兼顾将歌曲的主旋律、旋律和伴奏同时在钢琴上演奏出来。如果歌曲的旋律过于单调和平淡,我们可以将伴奏的织体和和声编配做出调整,使整个歌曲更为丰富。在实践中发现,大多数人在即兴伴奏中一般使用主调性的伴奏织体,而主调性的伴奏织体由包含旋律层和不包含旋律层两大类型构成。很多人拿到歌曲乐谱时,习惯思考伴奏织体和和声时忽略了旋律声部,其实旋律声部也可以进行变奏,做出适当的改变,使歌曲的音乐风格更为鲜明和立体。由于即兴伴奏时弹奏者可能没有太多时间对主题旋律深思熟虑,所以这里采用的旋律发展方式都是比较容易并简化的,下文围绕即兴伴奏包含旋律层和不包含旋律层两大类型展开分析和应用。
包含旋律层和不包含旋律层两大类型在任何歌曲的即兴伴奏中都可以得到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歌曲的风格特征、结构体裁、演唱者的演唱能力和要求,对旋律进行适当变奏。下面以《叹息》的片段为例,分析其特征规律并加以总结应用。
二、伴奏包含旋律层的类型
伴奏者选择包含旋律层为乐曲编配即兴伴奏时,也就是其中存在旋律声部,通常旋律声部的表现手法以单音旋律、双音旋律、八度旋律等方式来呈现,这些将逐个举例说明。
(一)单音旋律
这部分的高音声部旋律为主题的第一次呈现,由单音构成,演奏时需要左右手合作完成。低音伴奏织体前文写明,7连音左右手应衔接得自然、流畅、紧凑,节奏与速度均等,如一只手连贯的演奏出来一般,旋律部分也是同样。虽然旋律声部无法真正意义上做到完全连奏,但是也可以通过练习和踏板的连接使旋律表现得如歌优美,不要让快速、繁密的琶音伴奏织体影响旋律的和谐统一。旋律声部在力度上应比琶音伴奏声部强一些,每个音在弹之前要做好准备,找好位置,想好速度和力度,做到游刃有余。乐句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像一个自然的弧线一样,慢慢升起再平稳自然的滑落,弹奏时用上手掌的力量,旋律音要比琶音弹得更深更稳一些,不过一开始还是要慢下键,在听觉上不要显得太突兀,让听者有一个适应过程。随着音高和后面的不断发展,下键速度也逐渐加快一些,每一个音弹奏完,用指尖轻轻回勾。紧接着是音后踏板,让旋律音听起来连绵不断,上下起伏,像一个悠长的呼吸一样。
用单音弹奏旋律部分在即兴伴奏中是最简易,能直截了当的明确歌曲旋律线条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也属于原样重复歌曲主旋律的方式。大多数人会选择这种方法应对时间紧迫的即兴伴奏考试或比赛,应用时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还可以迅速在钢琴上找到相应需要使用且最舒适的钢琴演奏技巧。直接用单音在钢琴上弹奏出旋律,对于伴奏来说起到再次强调主旋律的效果,听者可以清晰的听出旋律与伴奏织体的层次感,使旋律与伴奏织体更具独立性和艺术性,二者相辅相成,互不干扰。
(二)双音旋律(或和弦)
主题旋律以变形的双音形式在原调降D大调上的再现,作者在旋律音的下方加了一个三度和弦音,使人们在听觉上感到音乐性更强,乐曲框架结构更显个性。在下面的乐曲片段中,上方的三度和弦为乐曲的旋律部分,将乐曲前面激动热烈的高潮做到过渡和缓冲。三度双音旋律在演奏中仍然是双手共同完成,与前面单音旋律有差别的是,双音的高声部为主旋律,在弹奏时应突出高音声部,双音的低音声部和高音声部应运用两种不同的音色和触键速度去演奏,保证上方音的旋律完整。同时双音要同时落键,声音弹齐,不要漏音,弹奏高声部主旋律的手指可在弹完后掌关节连着指尖向回勾,手腕放松,身体用手臂的力量随着音符的位置进而完成力量的转移,每个乐句的手臂和手腕的力量要适度加强,整体主题旋律横向上听起来讲求完整、自由、和谐。
如《叹息》,即兴伴奏常用到这种方法,如若旋律用单音奏完全曲,未免显得过于平淡,这时可以参照《叹息》,在旋律單音的基础上,在其下加入一个三度或是双音音符,使歌曲的旋律添加新的光彩,丰富歌曲即兴伴奏的可听性。有人误认为慢速歌曲旋律加入双音会影响歌曲优美的意境,这里的钢琴弹奏方法就需要《叹息》的演奏技巧,手指要控制得当,双音的低声部弹得不要喧宾夺主,主要突出高声部的旋律音,增加旋律层的厚度,伴奏声部作为辅助衬托主旋律。
(三)八度旋律
主题旋律变形并转调用八度的形式呈现出来,左手的八度旋律是乐曲的第一个大高潮,声音的力度变化和音乐风格有了较大幅度的转变,呈现出宏伟壮观的气势与场景。八度旋律在左手上,应使用大臂乃至全身的力量找好音符所在位置,果断、快速下键,力量深入琴键,同时也要把每个音符的实值弹满,既强调音的力度,还要保证音符的饱满度,然后通过手腕的力量实现力量转移。左手旋律部分弹奏时逐渐渐强,感情呈上升状态,宛如大提琴在低音声部逐渐奏响。
《叹息》中高潮部分的主旋律是以八度形式完成,给人以大气磅礴、情感充沛的感觉。在即兴伴奏中,旋律也可以发展为以八度形式重复,既可以增加旋律声部的力度,使乐曲主题更加突出;又可以渲染歌曲的气氛,把歌曲的情绪推到最高点。
《七子之歌——澳门》的第二部分。歌曲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共分为两部分,旋律与平稳流畅的第一部分形成强烈对比,采用了六度大跳,旋律多在高音区,将全曲推向高潮。如果在歌曲的第二部分还用单音弹奏主旋律,会显得歌曲有些单薄,情绪走不上去,所以这里右手主旋律以八度形式的方法在钢琴上奏响,好似人们对祖国热爱的深切情感再也压抑不住,需要通过呐喊呼唤的方式去表达出来;左手以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连绵不断的奏响,好像人们积郁在心中已久的期盼祖国回归的心声和主旋律表达出大声呼唤祖国归来的回声,使得整体音色和力度上更加清晰、饱满,情绪上更加强烈、急切、深情。
三、伴奏不包含旋律层的类型
与伴奏包含旋律层的类型相对应,伴奏者在即兴伴奏中不需要弹奏旋律声部,这一章将详细阐述其特点和应用。
在实践中,给歌曲伴奏时可以设计没有主旋律的分解和弦伴奏。这种伴奏织体的特点为上下起伏、突出旋律的流动性。这里的琶音伴奏由两只手共同完成,都是贴键,用指尖小的力量通过手腕带动去演奏,弹琴之前在琴键上做好把位,手腕以上力量放松,将力量集中在指尖一点上就足够了,由于这里只有伴奏,整体上力度应弱一些。但也正因为没有旋律,这里的分解和弦伴奏织体可以看成一个小的旋律,每两拍的第一个低音稍稍加重一些,听起来让人有起始、开始的感觉,不断由弱到强再由强渐弱,让音乐有源源不断、绵延不绝的流动之感。
即兴伴奏中经常有不带旋律的伴奏织体,左右手都不需要伴奏时弹奏主旋律部分,这时弹奏者有更大的空间去想象和设计歌曲的双手伴奏部分,使伴奏的部分更具独立性,弹奏起来也可根据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最大限度地用自己最舒适的方法弹出无旋律伴奏,伴奏随着歌曲的旋律高低、情绪变化、歌曲内容等做出适当的编配和安排,与歌曲旋律部分对比鲜明,同时又相辅相成、协调融合。
歌曲《牧场上的家》,中速舒缓,是一首美国儿童歌曲。歌曲节奏舒展,曲调在平稳中带起伏,旋律优美又有荡漾之感,这里学习《叹息》的伴奏织体,伴奏声部不再局限于低音声部,可以向中音区甚至高音区扩展,左右手共同完成分解和弦,伴奏随着歌曲的曲调而变化发展,弹奏起来非常简便,降低了钢琴演奏技巧的难度,也不会打扰歌曲旋律线条的走向,还可以对歌曲舒展的旋律线长音的部分做些补充。描画了绿草茵茵的宽广牧场,牧场在安适恬静夜晚中的美丽情景,富有诗意的宛如在向人们诉说着牧场的美,增加了歌曲舒适祥和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牧场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四、结语
关于李斯特练习曲《叹息》,它拥有极其优美的旋律,虽然乐曲中主旋律重复出现,但是作曲家通过旋律的发展,使得钢琴学习者弹奏全曲时一直都保持着新鲜感和神秘感,在弹奏完一部分后甚至会期待下一部分出现怎样奇妙的听觉盛宴。弹奏它确实需要克服许多钢琴技术难点,但是,这首乐曲如果精雕细琢,会令弹奏者受益匪浅,触类旁通,弹奏其他曲子更加省时省力,特别是关于即兴伴奏方面,学习钢琴弹奏名家的钢琴曲当然是必备的,但是学习的目的最后还需落在应用上,如何把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得得心应手才是最重要的。
在现代普通音乐教育愈发注重即兴伴奏能力的现今,即兴伴奏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范院校学生甚至音乐创作者从事音乐教育和创作活动的重要工具。即兴伴奏水平的提高,也将大大有利于他们的钢琴演奏和视奏水平。这篇论文能使他们了解乐曲旋律发展的表现手段,从而为即兴伴奏的应用提供方便,进一步有效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千红.钢琴音乐流派与风格特征[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2]郭梦陶.八度内均分的调性布局——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三《叹息》为例[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