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04-02 05:14肖晶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中医医院福建三明36505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24期
关键词:机率高分辨率征象

肖晶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中医医院 (福建 三明 365050)

内容提要: 目的:讨论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病变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疾病类型主要以肺结节病灶为主,入选患者分别接受常规CT检查及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而后观察两种不同检查方式下患者的胸部影像学征象检出情况。结果:高分辨率CT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检出各征象机率明显高于常规CT,P<0.05。高分辨率CT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内小结节影、肺内磨玻璃及小叶间隔增厚征象机率明显高于常规CT,P<0.05;蜂窝状改变及胸膜下陷征象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高分辨率CT与常规CT下非良性结节检出各征象无明显差异,P>0.05。高分辨率CT下周围型肺癌空泡征征象机率明显高于常规CT,P<0.05;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纹影聚集征征象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比常规CT,高分辨率CT诊断胸部病变的准确性更好。

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胸部疾病的诊断中,在以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诊断胸部疾病时,将在短时间内获得患者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可清晰地对患者的肺部细微结构进行显现,进而提高病情诊断率,详细了解病变组织定性及活动性等[1]。基于此,本次研究中对80例胸部病变患者实施胸部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与常规CT检查后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20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胸部病变患者随机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0例,女30例,平均年龄(46.9±7.9)岁。疾病类型主要以肺结节病灶为主,其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有26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有20例、非良性结节有18例,周围型肺癌有16例。

1.2 方法

入选患者分别接受常规CT检查及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1)常规CT检查:自患者肺尖扫描至肺底,参数调整情况:间距调整为10mm、电流调整为100m A、电压调整为120kV,层厚调整为10mm,扫描时间调整为1s,矩阵调整为512×512,采取标准图像重建法。(2)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对患者的肺部弥漫性病变进行全部性扫描,将间隔调整为10~20mm、层厚调整为1.5mm;对肺部局限性病变进行局部扫描,层厚与间隔均调整为2mm;对最大病灶直径>3cm患者进行扫描,将扫描间隔调整为4mm、将电流调整为190mA、电压调整为130kV、矩阵调整为512×512,扫描时间调整为1s,采取高分辨重建法。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不同检查方式下患者的胸部影像学征象检出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计算,若P<0.05,即可判定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高分辨率CT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检出各征象机率明显高于常规CT,P<0.05。详情如下:高分辨率CT(n=26):肺大泡9例(34.62%)、印戒征7例(26.92%)、边界不清低密度区5例(19.23%)、轨道征7例(26.92%);常规CT(n=26):肺大泡2例(7.69%)、印戒征2例(7.69%)、边界不清低密度区0例(0)、轨道征1例(3.85%)。

2.2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高分辨率CT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内小结节影、肺内磨玻璃及小叶间隔增厚征象机率明显高于常规CT,P<0.05;蜂窝状改变及胸膜下陷征象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如下:高分辨率CT(n=20):蜂窝状改变12例(60%)、肺内小结节影11例(55%)、肺内磨玻璃12例(60%)、小叶间隔增厚17例(85%)、胸膜下陷7例(35%);常规CT(n=20):蜂窝状改变10例(50%)、肺内小结节影3例(15%)、肺内磨玻璃样3例(15%)、小叶间隔增厚2例(10%)、胸膜下陷5例(25%)。

2.3 非良性结节

高分辨率CT与常规CT下非良性结节检出各征象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如下:高分辨率CT(n=18):晕征7例(38.89%)、灶周肺气肿9例(50%);常规CT(n=18):晕征6例(33.33%)、灶周肺气肿5例(27.78%)。

2.4 周围型肺癌

高分辨率CT下周围型肺癌空泡征征象机率明显高于常规CT,P<0.05;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纹影聚集征征象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详情如下:高分辨率CT(n=16):胸膜凹陷征7例(43.75%)、空气支气管征5例(31.25%)、血管纹影聚集征7例(43.75%)、空泡征7例(43.75%);常规CT(n=16):胸膜凹陷征5例(31.25%)、空气支气管征3例(18.75%)、血管纹影聚集征5例(31.25%)、空泡征0例(0)。

3.讨论

高分辨率CT可借助于高空间频率算法及薄层扫描来重建新型扫描技术,该项技术支持下,图像分辨率将达到0.25~0.68mm,便于对患者细微结构病变组织的观察,且获取图像可达到与大体标本近乎一致的形态学改变,在判断病变定性、活动性、检出、定位及随访方面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

临床发现[3],CT扫描层厚将对图像空间分辨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实施薄层扫描将增强图像空间分辨率,且使用高分辨率CT诊断胸部病变时可降低图像容积效应,使之获得更为准确的血管直径,清晰地呈现出肺部小结节病变。本次研究发现:高分辨率CT下在诊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及周围型肺癌方面的征象检出率价值明显优于常规CT,可见,以高分辨率CT诊断胸部病变可提高检出率,降低患者发生漏误诊机率,便于为其制定科学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通常情况下,肺内结节病变的直径较小,且不会对肺功能及组织造成明显的影响,以致于很难依据临床症状表现判断结节性质。常规CT检查下虽然可对病灶进行定位,但是在诊断病灶定性等方面有一定的误差,而高分辨率CT可借助于高空间分辨率来清晰地观察患者肺内间质性病变及结节性病变等,可将其作为常规CT检查的补充检查[4]。现阶段,临床应用高分辨率CT在胸部疾病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发病病变:若患者经常规CT及胸片检查后发现正常或者是可疑性病变,并表现出咯血及呼吸困难症状时,较为适用于高分辨率CT。(2)病变定性:对肺弥漫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或者是直接诊断;诊断气道病变;鉴别良、恶性结节;诊断胸膜病变等。(3)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随访:若对胸部病变患者进行高分辨率CT后发现存在气腔或者是间质性结节、磨玻璃影等现象时,可通过治疗进行有效的恢复,若为活动病变可借助于活检进行诊断,可将高分辨率CT作为随访使用,由于广泛纤维化并非活动性,属于不可恢复性病变,因此无需进行活检。(4)判断活检部位及方法:在对肺弥漫性疾病进行活检时,应积极协助医生在最具代表性的部位处进行组织取材,此时可借助于高分辨率CT为医生提供有效活检价值,以增强活检诊断准确性。

实际应用高分辨率CT的过程中应做到高千伏、薄层扫描、扫描时间短及高空间分辨重建算法,其中高千伏可保障充足的扫描剂量,避免发生严重性图像噪声现象;薄层扫描可免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扫描时间短可降低运动伪影发生机率,保障良好的图像质量;高空间分辨重建算法则可对病变边缘结构对比度进行增强[5]。具体操作高分辨率CT体会如下:应调整合适扫描参数,使用高分辨率重建算法,并以25~35cm视野对患者的全肺部完成高分辨重建步骤,以10~20cm视野对局部完成高分辨重建步骤。同时,还应满足一定的高分辨率CT的窗技术,常规进行胸部CT扫描窗宽应调整为1200,窗位应调整为-600,纵膈窗进行窗技术选择时,应将窗宽调整为300~350,窗位调整为40~50,高分辨率CT应在以上窗位以及窗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于清晰的现象病变情况[6]。通过上述论述可知,高分辨率CT可减少容积效应发生机率,通过以高分辨率的扫描技术可提高显影组织边缘的锐利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影像的空间清晰度以及分辨率[7]。经临床发现[8],高分辨率CT在诊断肺部间质性病变、结节性病变及支气管扩张型病变的周边形态时,将发挥出极大的诊断价值,便于医生客观依据患者病变性质、病变范围来对其病情作出精准的判断,尤其是在诊断小病灶及局限性病灶时,高分辨率CT更是发挥出了明显的价值。为确保良好的高分辨率CT检查结果,应要求患者在平静的呼吸状态下进行屏气,并提前进行指导训练,以避免发生运动伪影。此外,以高分辨率CT检查慢性肺疾病时应以选择平扫为宜,该项检查下可预防因重力作用而诱发肺喉部坠积效应,避免因该效应下密度增加而影响图像质量,而在对肺结节性病变进行高分辨率CT检查时,则应在强化状态下进行扫描为宜,以保障良好的图像质量。

综上所述,对比常规CT,高分辨率CT诊断胸部病变的准确性更好。

猜你喜欢
机率高分辨率征象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解译系统
班上的“小雷达”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基于Curvelet-Wavelet变换高分辨率遥感图像降噪
高分辨率遥感相机CCD器件精密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