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的实践,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声音的变化调整声部、加强音准训练、进行多声部训练、注重歌曲的情感处理与声音力度处理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和表现歌曲的能力,提升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合唱教学 声音特点 多声部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41-02
合唱是小学音乐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进入小学高年级后,教材上的合唱歌曲逐渐增多,对学生的合唱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实施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声音特点、音准训练、多声部训练、情感处理等内容。以下,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的方法。
一、根据声音的变化调整声部
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声音表现普遍是童声,其中三、四年级是童声最好的阶段。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逐渐进入变声期。在五年级上学期,男女生的声音基本还是一样,但进入五年级下学期,一些男生开始提前变声,声音变得低沉、沙哑,女生还能保持较亮的童声。进入六年级后,随着生理期的到来,一些女生也开始进入变声期,声音没有那么明亮了,出现高音哑的现象。这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声音已经出现了质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再用原来童声的标准和要求训练学生合唱,而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情况进行一些调整,尽可能贴合学生变声期或变声前兆期的声音特点安排声部,使合唱取得良好的和声效果。
首先,把一些出现变声前兆,但是音准仍较好的学生调整到中声部,把已经处于变声期,声音表现为低沉、沙哑的学生调整到低声部。其次,要注意在前面低、中年级学习基本两声部合唱歌曲的基础上,把握好学生在五年级学习两声部歌曲的成熟期,让学生的合唱训练成为课堂常态,从质上下功夫训练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以便他们进入六年级后能减少反复练唱歌曲的量。再次,学生到了高年级,并不是一下子完全变声,而是逐步进入变声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一些声音的技巧,例如歌曲的高音部分使用轻声高位置演唱,或者采用假声来演唱,这些演唱方法能提高合唱的质量,又能保护学生的嗓子,让他们安全地度过变声期。
总的来说,進入小学高年级变声期后,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声音特点,并对学生原来的声部进行调整,以及授予学生一些符合声部要求的演唱技巧,为后面的合唱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合唱教学中加强音准训练
合唱是一种群体性的歌唱形式,主要通过人的多重声部进行声音表达,应该具备整齐划一的节奏、准确的音准、恰到好处的和声等特点。其中音准是指音调的准确性,是评定一首歌曲演唱好坏的重要标准。在合唱中,每个声部的音调是否准确以及多重声部的和声是否准确,是进行合唱的基础。经过中低年级的合唱训练,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随着合唱歌曲难度增大,学生对音准把握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在高年级进行音准的训练,是合唱教学一项常态且重要的任务。
首先,在做单音听音训练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音与音之间的关系训练,常见的有级进音、音阶练习等。例如,进行级进音练习:2/4 12 34│54 32│1—‖,让学生对音与音之间的上行关系和下行关系有所认识。在这个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尽量找声音的高位置,想象小肚子像小皮球一样装满气,用气息支持声音,使声音像小竹竿一样立直,尽量让声音朝头顶走。其次,进行二度或者三度音程训练,特别是三度音程,让学生听钢琴音,然后跟着唱出来,如钢琴给do,学生唱mi,通过这样训练,让学生建立一定的音准概念。最后,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音准训练,如让学生练习唱这样的音阶:
1 12 1 12 32 1 | 12 34 32 1 | 12 34 54 32 1 | 12 34 56 54 32 1 | 12 34 56 76 54 32 1 ‖
学生唱熟后,再跳过某个音来唱,如:
1 12 1 12 02 1 | 12 04 02 1 | 12 04 54 02 1 | 12 04 56 54 02 1 | 12 04 56 76 54 02 1 ‖
这样的音阶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二度、三度、四度,甚至五度的音准。学生掌握了音准,进行多声部合唱学习就有了良好的音准概念,在学习合唱歌曲时就能尽快学唱,并使各声部的声音融合得比较和谐。
三、合唱教学中进行多声部训练
合唱一般分为四个声部,但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合唱最多出现三个声部。中低年级通常是两声部合唱,进入高年级开始有三声部合唱。三声部歌曲的合唱教学与两声部相比,要求更高,并且声部的融合更难,因此进行三声部的合唱教学,应该首先进行多声部训练,使声部之间的旋律、音调做到和谐、统一。
(一)注意学习旋律的先后顺序
到了高年级后多声部歌曲出现得较多,在日常教学中,需让学生在唱好齐唱的基础上多进行多声部的和声练习。首先教师要遵循先低后高的声部教唱顺序。这是因为在小学的多声部歌曲中,高声部一般为主旋律,如果先教唱高声部旋律,高声部旋律就会先入为主,完全盖过中低音部的声音。所以,学生学习时应从低、中声部入手,当学生熟悉了低声部的旋律,再和入高音部旋律,声部间的融合就不显突兀。例如,接力出版社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的《踏雪寻梅》是一首两声部的歌曲,学生先进行低声部旋律的学习,能较好地避免高声部旋律的影响。
(二)多声部旋律的合唱
学生学习完旋律后,进行多声部的旋律合唱时,要求学生注意采用轻声唱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唱好自己声部旋律的同时,学会倾听其他声部的声音,然后据此调整自己的声音,做到多声部声音的和谐统一。进行两声部旋律的合唱,要求低声部注意自己的衬托感,让高声部的声音稍微出来,突出主旋律。例如,接力出版社音乐教材六年级上册《节日的礼物(片段)》中,两声部的合唱要注意低声部的衬托作用,突出高声部的清亮,使两声部合唱和谐统一。进行三声部的旋律合唱,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用轻声唱法,先让中声部与低声部的学生合唱旋律,感受两声部的和谐,然后让高声部加入,形成三个声部。在合唱过程中,中、低声部要注意自己的衬托感,让高声部的声音稍微出来,突出主旋律。例如,接力出版社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春游》,是一首对仗工整的三声部合唱歌曲,合唱时要求先合好中、低声部的旋律,再带入高声部旋律,让声部产生层次感,并让学生学会相互倾听,确保音准,保持声部的和谐统一。
(三)多声部歌词的合唱
唱旋律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但是带进歌词后,中、低声部容易受高声部的影响而跑调,因此,进行多声部歌词的合唱也要遵循唱旋律的顺序,先唱中、低声部的歌词,再唱高声部的歌词。在第一遍合唱歌词时,让高声部的学生轻声唱,中、低声部的学生稍微放声,鼓励低声部的学生大胆唱,避免低声部声音被中高声部声音淹没;在第二遍合唱歌词时,高声部可以适当放声,注意演唱时的声音位置,低声部的学生要密切留意、倾听高声部的声音,及时调整自己的音准和节奏。
四、注重歌曲情感处理与声音力度处理相结合
合唱是一种高雅的歌唱艺术,要将歌曲唱出感情、唱出个性,需要注意情感与声音力度二者的结合处理,才能完美地表现和声,体现合唱的魅力。例如,接力出版社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红蜻蜓》,是一首两声部合唱歌曲,其中有较多的声音力度处理,教学时应通过力度处理来表达歌曲的情绪。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按照轻声唱法的要求来控制弱声的力度,同时保证气息支持,进行声音渐强和减弱的处理,这样声音才能在轻声唱法的基础上有张有弛地释放出来,控制在中强的力度上,表现出曲调的优美抒情。通过声音力度的处理,将作曲、作词者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之情抒发出来,仿佛展现一幅生动的童年生活画面,使歌曲更具有感染力。
在高年级的合唱歌曲中,有些是没有标注力度记号的,这就需要教师先带领学生理解、体会歌曲,再引导学生通过声音力度的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情绪。例如,在接力出版社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三声部合唱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大海啊,故鄉》是电影《大海在召唤》的插曲,歌曲借助对大海的赞颂和思念,抒发了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接着让学生分析这首歌的结构:歌曲除反复和结束句外,就是四个乐句,结构十分简单。因此可以将歌曲分为两个乐段和结束句,第一乐段为前两个乐句,可以用中弱力度的声音开始演唱,如以讲故事的音调,缓缓展开叙述;第二乐段为后两个乐句,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一开始可以用渐强的力度演唱,然后逐渐推到强的力度,带有歌颂的感觉,由此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真挚情感;结束句是带有述说式的低吟,需要进行减弱到渐强,最后在中强上结束演唱的声音处理。可见,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要用气息控制好自己的声音,把歌曲的力度变化表现出来,这样唱出的歌曲饱含情感、真挚动人。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的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声音素质、歌唱技巧和表现歌曲的能力,能使学生在合唱中更好地感受和声之美、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用歌声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李若梅(1973— ),女,广西南宁人,在职研究生,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主要研究音乐课堂教学和声音的训练。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