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梅英
【摘要】本文以“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论述小学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建议教师寻找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的思维由“单点结构”衍生为“多点结构”;让学生动手画图,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将问题化繁为简,让学生感悟化归思想;深入拓展,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总结提升,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阶思维能力 植树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102-02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能力是人类适应时代高速发展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它包括了问题解决、决策制定、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多方面。[1]可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是何等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通过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悟化归思想、强化知识应用、由拓展到建模等多层次教学,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探寻小学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联系内在,思维由“单点结构”衍生为“多点结构”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存在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时,要善于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让知识点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由“单点结构”衍生为“多点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属于“数学广角”,它要求学生结合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教学片段1】
出示例题: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1棵树(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问题,首先会让我们想到什么呢?
生1:如果把100m的小路看成一条线段,每隔5m栽1棵树,让我想到了平均分的问题。
生2:这个问题就是把100m的线段平均每5米分一小段,看看能分成多少段。要用除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植树问题”和除法问题(平均分问题)联系起来,在脑海中出现以下图画(如图1)。
通過观察和分析,学生发现了“植树问题”和除法问题(平均分问题)的内在联系,发现了先求出“段数”是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把数学思维由“单点结构”衍生为“多点结构”,还促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
二、动手画图,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2]五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通过数形结合将抽象数字与直观图形进行转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教学片段2】
师:就像×同学所说,“如果把100m的小路看成一条线段,每隔5m栽1棵树”,我们怎样才能简明、形象地找出100m与5m之间的数量关系?
生1:可以画出图形试试。
师:是的。我们可以动手画出线段图,分析100m与5m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画线段图,很快发现了100m与5m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列出式子“100÷5=20(段)”,计算出段数。数形结合是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用感性的方式表达出理性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解题思路和直观形象的图像结合起来,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轨迹可视化,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化繁为简,让学生感悟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是归结、转化思想的简称,就是将一个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解决繁复的数学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化归思想,让问题化繁为简,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3】
师:同学们已经列出了式子“100÷5=20(段)”,计算出段数,但是段数就等于要栽种的棵数吗?
(有的学生认为是,有的学生认为不是)
师:我们可以画出线段图来验证一下。看看段数是不是等于要栽种的棵数。
生1:100m这么长,怎么画线段图呢?
师:我们可以先把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假设要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1棵树(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同学们可以试画出线段图。(如图3)
(学生画出线段图并计算树的棵数)
师:那么,如果要在全长25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1棵树(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如图4)
(学生继续画出线段图并计算树的棵数)
师:从这些线段图和计算结果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同学们可以运用合理推理思想,列表进行归纳。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理推理,完成表1)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理推理发现:“在全长2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1棵树(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与例题“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1棵树(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实质是一样的,只是前者比后者更简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归化思想,把复杂问题变得相对简单,让学生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便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规律,得出了“总长÷间隔=段数,段数+1=棵数”的结论。这一规律不仅可以应用于解决“总长是500米、5000米、50000米……间隔是4米、8米、10米……”的植树问题中,还可以应用到解决与植树问题类似的“路灯问题”“敲钟问题”“桥墩问题”等问题中,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
四、深入拓展,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拓展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让学习的效果产生质量的变化。通过拓展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让数学知识得到内化,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数学建模奠定基础。
【教学片段4】
师:刚才我们分析两端要栽的“植树问题”,将问题变化为——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1棵树,①只栽一端,一共要栽多少棵树?②如果两端都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运用前面的分析方法,画出线段图,列出表格进行合理的推理,进而得出结果。
生1:如果只栽一端,栽种的棵数=段数=100÷5=20(棵)。
生2: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栽种的棵数=段数-1=100÷5-1=19(棵)。
通过拓展学习,学生可以将已学习的数学方法进行多次练习,将这些数学方法铭刻于头脑当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高阶思维。
五、总结提升,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又称为数学建模,是学生从现实生活客观存在的事物(或具体生活情境)中经过观察、分析、思考、推理、验证,抽象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的方法表达出来。数学建模是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
“植树问题”的研究过程就是一个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如图6)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美)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完整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2]赵红.图像表征:儿童理解数学的助推器[J].小学教学参考,2019(7)
[3]周彦.渗透数学思想 促进有效教学[J].新一代,2017(13)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