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学良
高考对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一是数量多,相对文言虚词多出十几倍;二是赋分多,题型多,既有释义正误判断题、文言翻译断句题,又有文意理解判断题等;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实词活用、偏义复词等。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一个庞大浩繁的系统工程。考生除了长期积累外,主要靠推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简洁而精辟的固定短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是古汉语留给现代汉语的“活化石”。一些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就给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根据已掌握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求文言实词的意义。
可从成语“不速之客”中 “速”的意义,推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为“招致”的意思;可从成语“忤逆不孝”中的“忤”的意义,推知文言文《徐锴传》中的“重忤权要”一句中的“忤”的意义也是“违逆”。
教材是文言文学习最直接、最方便的素材,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往往可以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找到落脚点。在做题时,可以联想教材中所学的实词,举一反三,进行相应的迁移。
高考浙江卷文言文阅读《〈宗子相集〉序》第14 题A项“叩之泠然中五声”中的“中”译为“符合”,判断该项是否正确,可采用教材联想法。《劝学》中的“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这里的两个“中”是“合乎”的意思,与“符合”意思相近;《庖丁解牛》中的“乃中《经首》之会”的“中”也是“合乎”之意,也与“符合”相近,由此再结合句意,可以判断该选项是正确的。由课文《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一句中的“归”,可推知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年二十以归吾”中的“归”意思也是“女子出嫁”。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追亡逐北”中“亡”“北”对应,均为名词“溃败的敌人”之意;再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用”和“以”对应,均为动词“被任用”之意;再如《富贵不能淫》中“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就是对偶句,上下句中的“一怒”与“安居”,“惧”与“熄”对举,意思相反,只要翻译出其中一个,另一个的意思就会迎刃而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安静下来战争就会停息”。
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临川汤先生传》译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其中“蹀躞”是个疑难词语,我们可以结合其形旁“”推测它可能与“走路”有关,再结合前文“可致千里”,就可以推断为“小步慢走”之意。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往往能为推断词义提供有效信息。如果以“扌”作为偏旁,就极有可能与“手”有关;如果以“目”字作为偏旁,就极有可能与眼睛有关;如果以“忄”作为偏旁,则与人的情绪有关。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房舍有关。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
古文字学家认为,形声字除形旁表意外,其实声旁也表意。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所有偏旁推断实词的意义。如高考卷江苏《汪容甫先生行状》中的“故所雠书尤审谛”一句中的“雠”(chóu)字,颇有难度,我们可以借助声旁“雔”为“匹配相当”的意思,再结合形旁“讠(言)”,不难发现这个“雠”是“校对”的意思。
实词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语法作用,而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多为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的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的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如“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显然“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贫甚,质女婢于人”,“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人质”,而“质”字用在“女”字之前充当谓语以支配“女”,可以推断它不能做名词“人质”而只能作动词“抵押”。而“婢”字用在介词短语之前,只能活用作动词,表“做婢女”之意。此句可译为“非常贫困,将女儿抵押给别人作婢女”。再如“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题目选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加点的“樵”,给的词义是“打柴”。“樵”前面有动词“取”,后面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可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因此此选项错误。
文言文的翻译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在推断文言词义时要特别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敲怎样理解才能使上下文语意贯通。依据语境推断实词词义,就是根据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反复揣摩,把词义代替相应的词语之后才能文从字顺。如高考卷浙江文言文阅读《上池州李使罗写》中第14 题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B 项“真可惜也”,B 项“可惜”的意思是“值得珍惜”,联系下文中“此才可惜也”“此时之可惜也”可推断出,“令人惋惜”是不准确的。
需要强调的是,语境有小大之分。最小的语境即词语所在的句子,稍大的语境就是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句,最大的语境即词语所在句子的所有相关文句。有时候,对词语的解释符合小语境,甚至符合上下句构成的语境,但不符合完整的大语境。这种符合局部语境,但与完整语境不符的情况极具迷惑性。所以,结合语境来辨析词语的解释是否恰当的时候,绝不能只是将解释带入句中,看在本句中是否恰当,也不能只满足于推敲其是否符合上下句的意思,而必须找到所有相关语句,在完整的语境中揣摩词语解释是否恰当。如下例:
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指传主胡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诮:讥诮,讽刺)
将“诮”解释为“讥诮,讽刺”,仿佛顺理成章。一是因为“诮”的常用义为“讥诮”;二是因为将“讥诮”义带入句中,说通判、僚吏处事不当,使得胡宿“讥诮”他们,似乎也未尝不可。但全面联系语境,特别是准确把握下文胡宿所说的一番话,就可以判定“诮”是否应该解释为“讥诮,讽刺”了。揣摩胡宿话语的意思,是在直接指出通判、僚吏的错误,这不是“讥诮,讽刺”,而是“责备”。因此,“诮”应解释为“责备”。因此将与疑难词句相关的语境找准、找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推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