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关格”含义试析∗

2021-03-31 10:38郑思思刘国韵
西部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底本内经素问

郑思思,刘国韵,石 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为《黄帝内经》注本之一,乃唐代杨上善所著,该书主要包括《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原文及杨氏注释部分。经查阅,在《太素》中“关格”共有九处,其中《太素》引《内经》原文五处,杨上善所写注释四处。见表1。

表1 《黄帝内经太素》“关格”具体出处情况

“关格”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1)中医学病症名。「关」为大小便不通,「格」为饮食即吐,并称「关格」。亦专指大小便不通的病症。2)中医学术语。该条注释下所引文献为:《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1]

《辞海》中解释为:1)中医学病名。“关”为二便不通,“格”为饮食即吐;下关上格,统称“关格”。多由上焦之气不通、寒遏胸中,故格拒;热结下焦、气化障碍,故关闭。亦有专指大小便不通之症状。《诸病源候论》:“关格者,大小便不通也,大便不通,谓之内关;小便不通,谓之外格;二便俱不通,为关格也。”2)中医脉诊术语。《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2]。而作为病名的“关格”,现多指“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3]。由表1可见,来源于杨氏注释内容的“关格”,⑤和⑧指脉象,与现代解释的脉诊术语无异;①指病名,但直接解释为:现多指的“关格病”语义有所偏颇;②中“关格”后紧跟“微病”,作现代所指“关格病”或“脉象”解,均不妥。故本文拟从《太素》注解“关格”来源,“关”与“格”字源本义,及其他内经注家对内经相应原文的解释内容探讨《太素》内“关格”的其他含义,以期扩充词义。本文仅以①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

1 底本选择

1.1 《太素》底本选择《太素》现行底本有日本京都仁和寺所藏《黄帝内经太素》卷子之影印本(仁和寺本),有清末袁刻本,有萧延平《太素》校注本(《兰陵堂本》),而钱超尘以仁和寺本进行校注,写成《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一书,该书校注细致,旁征博引,故本文选用此书作为底本。

1.2 《内经》底本选择现传《内经》由《素问》与《灵枢》组成,本文所考内容均来自于《素问》,故只选择《素问》底本。目前通行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 年)武陵顾从德影宋刻本,为王冰次注,林亿校正,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4]。而1963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以此为蓝本出版《黄帝内经·素问》,因其封面印有梅花,俗称“梅花本”,本书还参考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 年)金山钱氏守山阁本和其校勘记,以及有关各书等,对全书进行了校勘,且对于存疑或改动之处,注明出处,校勘精良,故选作本文底本。

1.3 其他论著底本选择本文除《素问》《太素》外还参考了其他内经注家及《太素》前其他论著,考虑到中医古籍版本学复杂,而各版本之间的差异较为细微,对于其他论著均以通行本作为底本。

2 《太素》注解来源

本文通过成书年代分析、相关原文查找、原文语句结构分析、相关原文与《内经》关系分析后,认为杨氏注解“反顺为逆,是为内格。”一句时使用的”关格“一词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各脏劳相关章节。具体分析如下。

2.1 成书年代《太素》的成书年代不详,宋人林亿提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后明人李濂《医史》、徐春甫《古今医统》均延此说,而《太素》各卷卷首均题有: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著注,而唐代张九龄《唐六典》提及,太子文学在显庆(公元656—661 年)后设立,现代学者多认为《太素》为唐时著作,而具体成书年代,杨奕望通过官职考、“玄元皇帝”封号考、书志目录考、注释避讳考及“灵台”名称考等角度,考证其成书年代为公元666—670年间[5],此文考证严谨,且对于其成书最晚时间推测有详细论证,故本文遵此说。结合杨上善的官职及其为奉敕撰著注,认为公元670 年之前的论著,杨上善均可参阅。而《千金》约成书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6],且流传较为广泛,进一步佐证了杨氏作注时可以借鉴《千金》内容。

2.2 相关原文《千金》中提及“反顺为逆,是谓关格”[7],可以发现在各脏劳中均提及“凡顺为逆,是谓关格”,指的是逆季节之气而相应脏气变,而为“关格”,而生该脏劳病。类似的,《外台秘要·卷第十六·肺劳论一首》提到:“肺气焦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普济方》亦有相同内容,提示几乎不可能为错简。见表2。

2.3 语句结构分析原文情况,可发现以下规律

2.3.1 原文书写结构存在一定规则孙氏所写原文均符合以下书写规律:[某脏]病劳者,补[其子脏]气以益之,[其子脏]旺则感于[该脏]矣。人逆[该脏所属季节]气则[手|足][四时阴阳]不[阴阳的变化],而[该脏]气[脏气变化],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中的内容见表3。

2.3.2 千金原文章节具有明显规律研究千金原文章节,发现此类原文相关章节均为相应卷的第三章,观察其目录每卷前四章有明显规律[表4],按照脉论、虚实、脏劳、五体极、相关杂病顺序撰写。孙真人在撰写《千金》时已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并非一时兴起而作,具有参考价值。见表4。

表2 《备急千金要方》“关格”相关原文

表3 《备急千金要方》“关格”相关原文撰写规则

表4 《备急千金要方》“关格”相关原文目录

2.3.3 独脾劳一章未提及“关格”脾脏亦有类似章节,但在《脾劳》一章中为“凡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旺则感于脾。是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并未如其他四脏一样提及后文“反顺为逆,是谓关格”一句。

2.4 《千金》原文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的关系杨氏所注之原文“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为后世流传版本《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之内容。现分析《千金》原文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关系,以佐证杨氏之“关格”来源于《千金》。

2.4.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表3中所列撰写规则同《素问》原文。

2.4.2 《素问》原文无脾脏相关内容脾应长夏之说,为五季之说;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用为“四季”之说,此与《素问》非一时一人之作有关。

根据以上规律可知孙真人撰写此类章节时引用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内容,并且化用在其各脏相关章节中。即《千金》中有关章节原文与《太素》之“内有关格之病”所注释《素问》原文一致。

综上可知,《太素》之“内有关格之病”指的是《千金》之“反顺为逆,是谓关格”之“关格”。

3 关格含义考证

根据《千金》原文,仍无法知道“关格”之含义,仅可推测其为一种病机,“反顺为逆”之病机,而杨氏引用时扩展为疾病。因杨氏与孙氏观点均来源于《素问》原文,现参考后世医家对《素问》之注解以期解释“关格”之义,其中王冰注:格,拒也,谓内性格拒于天道也。历代注家将此条原文“格”之字解释几乎都为“格拒”之义,或指阴与阳格,或内与外格,或指元气乖格不和,然而结合《素问》原文,为养生之道,故此处虽解释为“格拒”,但与现代所指疾病危重期之阴阳格拒仍不同,当为“不和”之义。

历代医家对于“见微得过”解释并无争议,基本上解释为,通过微小的改变得到反常所在。而杨氏解释之“见关格微病”之“关格”当亦为脏腑内部气机不和之病。后世其他医家注解见表5。

表5 各注家对“反顺为逆,是谓内格”的注解

4 小结

根据前文分析,杨氏之“关格”含义可为:1)脏腑内部气机“不和”之病;2)脉象,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

“关格”一词语义发生了变化,《内经》时期多为脉象,张仲景、巢元方时期只有对于关格的症状与病机的解释,唐代杨上善与孙思邈之关格亦有脉象之义,然其病机解释为气机“不和”与阴阳格拒较为不同,与前人之义有相近之处,后世医家多取张仲景之义,现阶段病名所用之“关格”多与现代医学之“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相对应。

根据关格语义变迁发现临床对疾病的认知过程的变化。《内经》时期主要为理论的发展,仲景时期主要为临床实践之发展,即使《太素》之“关格”语义略有不同,但气机不和可以发展为阴阳格拒,因古代医家多遵经典,古代医学之“关格”语义变化较小,而现阶段病名之“关格”语义变化较大,主要受到现代医学影响,但仍有迹可循,第一,症状与前人描述之”关格“症状相同,大小便不通及脉率极快均可出现;第二,基本病机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与“气机不和”“阴阳格拒”有相通之处。

《太素》之“关格”语义现今几乎不用,分析其语义变化原因,主要为:1)“关格”一词基本上只在医学著作中出现,而《太素》一书散佚较久;2)《太素》之“关格”为注释内容,对于阅读时多仅作为参考,容易被忽略;3)医家多关注于疾病,或者诊断,且多奉《内经》《伤寒》为经典,故作为病名或脉象之义更易流传。

语义变迁具有一定轨迹,而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疾病诊断的精确性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对外交流的需要,有必要进行专病专名研究,以使专业名词语义更为明确,而规范化为必然趋势,而考释其本义有助于梳理各医家对于疾病的理解以服务于临床。

猜你喜欢
底本内经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也谈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翻译底本问题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论《西游记》中重复修辞的运用
从宋人语境看底本与话本的关系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玲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