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马 芳 许继梅 张凤云 杨春健
1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安徽 合肥 230011 2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安徽 合肥 230011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的发病率最高。相关研究已经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破裂及脱落是诱发CIS的主要原因,需要临床特别注意[1]。文献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与炎性反应关系密切,进而造成斑块的溃疡、出血及破裂,但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2]。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IS具有密切相关性,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特点并完善临床诊疗手段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超声具有无创性、检查方便等优点,无明显禁忌证,已成为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检查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超声能够动态、无创地评估血管的解剖和功能状态,准确度和灵敏度均较高,且超声仪更加便捷,多数危重患者可立即进行检查,使用范围较广。因此,本研究观察超声检查对CIS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检查情况,并分析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脑卒中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数据参考,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CIS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证实。(2)首发CIS。(3)颈动脉斑块超声诊断标准[3],局限性内膜-中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1.5 mm;稳定斑块诊断标准,均质性回声斑块,形态规则、表面光滑、纤维帽完整;易损斑块诊断标准,低回声及不均质回声斑块(内部见大的极低回声即“脂核”,形态不规则,纤维帽薄且不完整)、溃疡型斑块(表面缺损或内见血流信号)。排除标准:(1)出血性卒中;(2)近期有外科手术和外伤史;(3)动脉夹层;(4)血液系统疾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纳入CIS患者256例,其中男性150例,女性106例,平均年龄(69.67±4.12)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7.5 Hz,患者取头后仰卧位,检查颈动脉时头偏向对侧45°,对两侧颈动脉多部位均进行扫描检测。
观察CIS患者的斑块基本情况,分析CIS患者易损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6例CIS患者中,无斑块者28例,有斑块者228例。有斑块患者中至少有1个易损斑块设为易损斑块组,共计155例,无易损斑块者则为稳定组,共计73例,有易损斑块的CIS患者多于无易损斑块的CIS患者。
易损斑块组与稳定组CIS患者首发年龄、高血压史、吸烟史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CIS患者有无易损斑块形成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LDL高水平和首发年龄> 60岁均为CIS患者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P<0.01,表2)。
表1 易损斑块组与稳定组CIS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表2 CIS患者易损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脑血管疾病是中国高发疾病,相关数据显示,每年中国新发脑血管疾病可达240万例,其中因脑血管疾病死亡超过100万例,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4-6]。
本研究结果发现,有易损斑块的CIS患者多于无易损斑块的CIS患者。上述结果提示易损斑块与CIS可能具有密切关系。多项文献提示,脑血管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密切关系,其中超过50%的脑卒中患者可能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和损伤而诱发疾病[7-9],这也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但目前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并给予正规化治疗。因此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预防和病情评估方法和疾病的发展规律对改善患者病情和预后至为关键。超声是临床具有无辐射、无创伤及安全性较高的检查方法,可形象直观地观察患者器官,重复性强且价格较为低廉,患者接受程度高。在临床CIS的检查中,超声能够直观对动脉内径、血管壁结构、腔内斑块血栓及IMT进行观察,更有助于直观分析斑块的数量、位置、性质等特征,判断管腔的狭窄程度等[11-13];另外,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技术能够较好地显示血管内血流充盈情况,有助于测定血流速度和阻力,进而全面评估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
进一步研究发现,有易损斑块的CIS患者中首发年龄>60岁、有高血压病史、有吸烟史的患者比例较高,且TG、TC、LDL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的CIS患者,HDL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的CIS患者。高血压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其产生的冲击力和剪切力升高后可造成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诱发内皮细胞功能和结构变化,进而刺激血小板和白细胞活性并分泌相关活性物质及介质作用于内皮细胞和血管壁,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18];另外,长时间的高压对血管壁作用可造成管壁胶原增生及弹性纤维数量下降,管壁顺应性进一步降低,加剧动脉硬化程度。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TG、LDL高水平和首发年龄>60岁均是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提示,高龄及血脂紊乱等因素均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龄人群机体细胞逐渐表现出DNA损伤率升高、细胞异常凋亡及不可逆细胞生长停滞等衰老的相关病变特征。有文献提示,高龄可影响血管内皮的功能与结构,进而对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损伤,抑制生成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或促进其灭活,而收缩血管活性物质活性增强,机体血管舒张能力下降,进一步加速动脉管壁脂质沉积,在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导致血管斑块形成和血管壁增厚,故而对于高龄人群的颈动脉超声筛查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4-18]。有学者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存在显著的血脂代谢紊乱并表现为TG、TC、LDL水平升高及HDL水平下降[19-2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主要可能因为血管内皮损伤时血脂指标与自由基结合发生氧化作用,促进了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此,针对高龄及血脂紊乱的CIS患者人群需要重点筛查,预防易损斑块形成和相关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