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培育路径

2021-03-31 14:15安芙蓉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青少年

摘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培育是对中华民族劳动精神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本文通过阐述劳动教育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分化和统一、丰富和展现人的社会性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出发寻求劳动教育能够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协同作用,并最终回归自然,创新劳动教育的现实的路径。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重要性;青少年

一、劳动及劳动教育

(一)劳动的内涵

追溯原始社会,劳动是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人们克服各种困难满足生产和发展需要的社会性活动,是一种操作性活动,是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不得不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劳动多指体力劳动,但我们认识劳动需要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联系起来看,这也是理论与实践互相统一的结果。就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言:“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让劳动力的卖者为其提供劳动。”①

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也不止一次的提出劳动之重要意义。习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时提出:“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②正如习总书记所期盼的那样,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的民族,是在劳动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创造财富的民族。正是因为我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成就现在了中华民族。

(二)劳动教育之发展历程

劳动与教育挂钩可以追溯到原始生产劳动时期,劳动即教育,教育即劳动,在劳动中传授生产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和教育逐渐分离,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而劳动大多是生产生活劳动。这时劳动与劳动教育的不同就显露出来,劳动≠劳动教育。劳动更多注重实践,而劳动教育则是实践过程的理论化和价值观培育的具体阶段。

“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③在劳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逐渐渗透劳动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广大青年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劳动精神、素质、知识、技能、品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育人,不是说强化体力劳动,也不是一味的鼓吹劳动教育的理论性,而是在青年学生中树立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劳动观的认识、再认识,结合新时代劳动的独特性、广泛性来建立一个行动上、思想上都跟得上的新型劳动方式,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有人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但新冠肺炎席卷全国时,冲在前线的“战士们”多是人们口中垮掉的90后。当代青年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勤恳、踏实、担当均在国家需要的时刻体现出来,就如鲁迅所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而当代青年做到了。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肩负的使命和担当,这也是我们应该坚守和弘扬的。而这些是劳动教育价值的侧面体现,没有劳动观和劳动教育的引领,青年很难从切身出发,从国家出发,也就没有当下的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的新时代青年。“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我们要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为指引,让劳动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发展,从而使劳动润心、劳动润智、劳动润德。

二、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发挥“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模式的协同作用

青年一代肩负着时代和历史的使命,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和增强人各方面的潜能,如体力、脑力、心理健康以及社交能力等。劳动教育也能够促进青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协同发力,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1.发挥学校的青少年劳动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作用

劳动教育不能仅仅依赖讲堂,而是要“走出去”,到实践中去;要在学校尽可能的范围和权责内开展各种能增强青少年体魄、培育青少年自立自强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劳动活动。学校可以创建劳动教育基地,还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各式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技能大比拼:系鞋带、戴红领巾、叠被子、收拾劳动用具等;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党支部主题党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打扫校园及周边街道、帮“五保户”老人整理家务等活动。基于此,只有通过这些劳动教育活动,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劳动技能,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让学生们在实际的劳动中锻炼自己不怕吃苦、不怕艰辛、不畏困难的本事和能力,在勞动中感受劳动的收获感和幸福感,也能增长学生见识、开拓视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储备力量。

2.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示范作用

对于家长而言,在家庭中树立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家庭家风,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来。家长要以身作则,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优秀家风建设的一部分,通过自身的示范引领,让劳动教育潜移默化的成为家庭中的一部分,使劳动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成为一种习惯。

3.发挥社会劳动教育的熏陶作用

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风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让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合理展现,多推出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来展现劳动者的伟大,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劳动精神。

(二)回归自然,创新劳动教育路径

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和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要通过劳动教育将人的观念引向关注自然,回归自然,重视自然。自然环境中承载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地理空间、生产资料、劳动工具等都能转化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它们既能为课程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素材,也能通过这些资源教会学生动手、动脑的本事。

回归自然,不仅要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感官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要注重青少年的总体素质的提升。不能仅框限在课堂教学,要通过实践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质、批判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4]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危机及其出路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22-28.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

②习近平.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4/30/c_1127398943.htm.

③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 Qstheory.cn/2019-04/24/c_1124408808.htm.

作者简介:安芙蓉(1998.2—),女,汉族,籍贯:甘肃天水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劳动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