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1-03-30 02:51关红杰丁国栋
中国林业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保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关红杰 丁国栋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所进行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同时对其进行跟踪监测[1]。环境影响评价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是一项法律制度。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2015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从业情况管理规定》等文件表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评价,更加强调环境影响评价人员的专业化[2],这也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一、“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特点

(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下简称水保专业)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4]。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技术方法较多,最终目的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因此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教学一般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部分。

(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时效性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内容涉及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数学等相关学科。此外,随着人们对环境认识的深入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导则等更新得较快,因此“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知识也具有较强的时效性[5]。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与水保专业的需求脱节

目前水保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采用的是环境工程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如化工企业的建设项目等,介绍的是大气、地表水等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而水保专业学生毕业后所涉及的工程主要是生态影响型的建设项目,如水电站、铁路和公路等。所以,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与水保专业的需求相脱节,学生遇到的学习障碍较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课程教学学时偏少

目前,水保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只有24学时,仅占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一半学时。教师要对某一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讲授,至少需要6学时,而目前学时只能满足大气、地表水、声和固体废物4大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讲授,无法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最终目的或者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而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缺少设计或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无法了解完整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的过程,因此也难以领会环评工作的要领。当学生毕业后从事环评工作时就会出现动手能力差,编制工作迟缓的现象。

(四)课程教学方法单一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采取的还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与学处于脱节状态,课堂没有生机。此外,理论教学偏重于环评工作程序的介绍和公式推导,缺少案例分析,学生无法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理解。

(五)课程考核存在局限性

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考核侧重于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往往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无法达到通过学与考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六)课程教材缺乏时效性

目前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北京林业大学张征教授2004年编写的《环境评价学》。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优化和完善,尤其是“十三五”时期相关环评标准和技术导则的更新,目前使用的教材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即使是2018年3月出版的、由东北农业大学李淑芹教授编写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中的个别内容也已过时,因为生态环境部于2018年7月和9月先后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 2.3-2018)》。而《环境影响评价》(第二版)并未涉及导则中的内容,导致课程教学内容缺少了时效性。此外,目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仅以某一经典教材为参考,忽略了其他教学资料,影响了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根据水保专业特点和需求科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所以理论教学内容要广,但不能太深,同时也不能讲得太浅,避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深度和广度上找准平衡点。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如果全部按照教材内容讲解,虽然可以把所有的知识都讲完,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好。如果精选教材内容,并能在教学中结合与水保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际案例,不仅能拓展课程教学的深度,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此,笔者结合水保专业特点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精炼,将污染影响型和生态影响型两类建设项目作为教学主要探讨的内容。因为环境工程类教学大纲讲授的主要是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而水保专业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则是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6],因此,为了让水保专业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应在基于环境工程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增设对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重点介绍生态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同时,每讲授完一个章节的内容之后,应选择与该章节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拉近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实现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

(二)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学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7-12]。其中,案例教学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果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课程知识。因此,笔者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方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对“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性。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还让学生模拟具体的实践情境,通过角色扮演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扮演环保审批单位,学生小组扮演环评编制单位,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教师作为“环保审批单位”举行论证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答疑,至此完成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情景模拟。

(三)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仅可以巩固理论教学效果,而且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具备实践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3]。笔者建议增加8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开展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应针对水保专业的特点,以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如水电站、铁路和公路等为主要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6人一组),通过查询资料和现场调查了解建设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环境状况,之后依据最新的标准和技术导则,完成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工作。在环评报告书编制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集中答疑和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工程分析、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预测等核心内容。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课程考核仍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无法达到考核的目的。因此,笔者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采取平时成绩+参与式讨论+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3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4。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减少死记硬背的题型,增加案例分析的主观题,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考核中,笔者还适当引入了环评工程师的考试真题,为学生将来参加环评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奠定良好基础。

(五)选取时效性强的课程参考资料

在开展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环境影响评价的动态,及时了解最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技术导则和相关产业政策,并将其及时补充到课程参考教材中,使教学内容紧跟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例如,生态环境部于2018年7月和9月先后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 2.2-2018)》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 2.3-2018)》。从中可以看出,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中着重介绍的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哪些内容进行了改革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改革等。课程参考教材除了要选取经典的和最新的资料外,还要关注最新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考试要求,并将相关内容融入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中,使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与环评工程师考试要求很好地衔接,为学生将来参加环评工程师考试以及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后,通过案例教学和参与式情景模拟教学,学生接触了具体的环境影响评价案例,亲身体验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的程序,学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和技能,并能及时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革后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小组针对某一具体的建设项目模拟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发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和教师答疑,学生能够独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结束后,笔者连续2年对选修此课程的118名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85%的学生认为“参与式情景模拟”教学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导致的学生缺少教学参与的不足,81%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和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节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77%的学生认为“期中+期末”动态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目的。

总之,通过对水保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改革,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19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学科群建设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BJFU2019JY030;北京林业大学2018年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从因材施教到因人施教——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精准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JFU2018JY031。

猜你喜欢
水保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一)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二)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