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扬 李卫强* 刘 帮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04
功能性腹泻指经过电子结肠镜等检查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全身器质性疾病及抗生素等药物因素引起的肠道症状。患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通常以排松散粪或水便主要特点,且腹痛或腹胀症状不明显[1]。本病与患者的饮食、情绪、生活或工作压力等情况息息相关,虽没有器质性改变,但是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现代医学治疗功能性腹泻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包括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肠道菌群、精神类药物等,起效快,但是疗效持续时间短,病情容易反复。
功能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者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2]。是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衰等因素导致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3]。
2.1 调节脾胃升降而止泻 《明医杂著·枳术丸论》曰:“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脾胃居于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饮食水谷入于胃,经脾主运化而产生水谷精微,并由脾气将水谷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周慎斋言:“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以转运”,脾升胃降的协调关系一旦得到破环,则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指出脾气不升,运化失司,则泄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葛根汤、葛根芩连汤治疗泄泻,两方均重用葛根。《本经逢原》中记载“葛根性升属阳,能鼓舞胃中清阳之气”,故而张仲景重用葛根以升清阳,助脾气上升,从而恢复脾主运化的功能,而治疗泄泻。
2.2 温补脾阳止泻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 飨泄食不化”,提出脾虚可致泄泻。《诸病源候论·伤寒病后胃气不和利候》云:“腹内雷鸣而泄利,此由脾胃气虚冷故也”,认为泄泻是由脾胃气虚日久,中阳不足所致。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胃虚寒,则运纳升降失常,故而泄泻。《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吴茱萸汤均是补脾气、温脾阳而治泄利。
2.3 温补肾阳止泻 中医认为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能够资助、促进、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肾阳充盛,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温煦,其功能活动得以促进和推动。若肾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则脏腑功能减退。而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有赖于肾阳的推动。命门之火不足,不仅不能助脾胃之运化,相反阴寒更盛,故而可见下利之证。《伤寒论》中以附子、干姜为主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正是温肾阳而止泻利。附子大辛大热,入肾、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阴寒,回阳救逆;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阳通脉。脾胃者,入纳腐熟,“后天之本”也。肾者,生化之源,“先天之本”也,两药合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4]。
2.4 调节气机止下利 在人体脏腑气化过程中,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气机上下内外不断地运动,人身的阴精、阳气、营血、津液才能正常地进行新陈代谢,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由于外界或内在的某种原因而致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则会造成疾病。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临床治病的关键是纠正气机升降的失常,使当升者升,当降者降,升降有序,则病变自可康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助脾运化。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均是以调理少阳机枢而治下利。少阳为一身阴阳气血水火之枢机,枢机畅利,则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自调。少阳枢机不利,可导致阳明热郁,虽然没有形成阳明燥结,但阳明热郁于里,故而可见发潮热、大便溏。郝万山[5]认为,柴胡气质轻清,疏散少阳经中之邪,又有疏理少阳气郁之效,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郁火,二药同用,经腑同治,疏清并行,经邪外解,胆热内清,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可得调畅通利。少阳枢机畅利,气机通达,则表里调畅,阳明热郁可疏解,故而便溏自愈。
2.5 久泻则可涩肠止泻 《伤寒论》条文[6]云:“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粮汤主之”,提出泄泻日久,此利在下焦,治当涩肠固脱,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正如吴昆所云:“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虚其里,邪热乘其虚,故利;虚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无中焦之证,故曰病在下焦。涩可以固脱,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镇固,故用禹余粮。然惟病在下焦者可以用之。”
2.6 利小便以实大便 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泄泻》提到“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并且提到“治泄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李中梓治泄九法中的淡渗则为利小便而止泻。《伤寒论讲义》(七版教材)[7]是这样解释的:“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方后,若下利不止,又兼有小便不利者,当属脾之转输功能失职,清浊不分,水湿偏渗于大肠所致。如此宜急开支河,分利其小便,使水湿偏渗于膀胱,则大便自实而利自止……可用五苓散之类。”灵枢曰: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然则利在下焦者,膀胱不渗,而下焦滑脱也。余粮甘平,消痞硬而镇脏腑。石脂甘温,固阳虚而收滑脱。乃利仍不止者,膀胱不渗,而水谷不分也。利小便者,导其水而分消之,使腑司各行其所有事也[8]。《伤寒论》五苓散证、猪苓汤证及茯苓甘草汤证均可通过利小便来治疗下利,皆为水湿聚于肠道,以致清浊不分,水液糟粕混杂而下。
小结:《伤寒论》中认为泄泻与脾胃、肝、肾、大肠、小肠密切相关,脾胃升降运纳、肝疏泄中焦气机、肾温煦脾土,若脏腑功能失常,则均可发生泄泻,故而治疗泄泻应调节脾胃升降、温脾、温肾、治肝以调气机,久泻则可涩肠止泻,若仍泄利不止,还可利小便以分利水湿而止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