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培森 刘桂荣 马良志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276800)
指导:孙学全
孙学全是全国500位名老中医之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善针药并用治疗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针灸取穴经验,现总结如下。
根据病位与所取腧穴的远近关系,可分为:零距取穴法、近距取穴法、远距取穴法。
1.1 零距取穴法 即阿是穴取穴法,《灵枢·经筋》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针灸取阿是穴、压痛点、反应点治疗,其临床又可分为:穴位压痛点选穴与非穴位压痛点选穴[1]。一般取穴点在经上,如侧头痛取太阳,后头痛取强间、脑户,肱骨外上髁炎取曲池,脘腹疼痛取中脘、神阙。有时取穴点不在经上,取局部阿是穴,如急性腮腺炎取局部肿胀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取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点。
1.2 近距取穴法 近距取穴即所选腧穴在病灶附近或周围。例如:颈椎病取穴肩井、天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穴百虫窝、阴陵泉、阳陵泉,跟痛取穴太溪、昆仑,等等。零距取穴法亦可认为是近距取穴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1.3 远距取穴法 即远道取穴法,所取腧穴与病位距离较远。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本经腧穴均可治疗本经所过及所属络的脏腑病证,其疗效以四肢肘膝关节远端为佳。历代医家均重视远距取穴,《灵枢·终始》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肘后歌》言“头面有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针灸大成·席弘赋》云:“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孙老治牙痛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治落枕取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里,治腹痛腹胀取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与足太阴脾经之公孙,肩背疼痛取中渚与后溪,均为远距取穴法,其效如桴鼓。
阴阳取穴法指所取腧穴在某方面具有对立的特性,《灵枢·寿夭刚柔》云“审知阴阳,刺之有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针灸处方的特点无不体现阴阳、上下、前后、左右、表里、远近等特点。
2.1 上下取穴法 即上部腧穴治疗下部疾病或下部腧穴治疗头面部疾病,或上下同取以增强治疗效果。如:百会配长强治疗痔疮久泻脱肛,后溪配申脉治疗颈肩腰背痛,风池配三阴交、血海治疗风证,支沟配照海治疗便秘等。
2.2 左右取穴法 既可以取一侧腧穴治疗对侧相应病证,又可左右腧穴同取增强治疗效果。如:左右风池同取治疗头晕,左右间使同取治疗疟疾;左曲池处疼痛取右侧曲池,左侧偏头痛取右侧太阳,右侧网球肘取左侧阳陵泉。
2.3 远近取穴法 可同时选取患处腧穴与远处腧穴,以增强治疗效果。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经穴均可调本经阴阳、气血、经络,主治本经所络属的脏腑形体官窍病,如委中配秩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偏头痛取穴太阳、角孙、中渚,冠心病取穴膻中、心俞、厥阴俞,肩周炎取穴肩髎、肩髃、肩贞、三间。
2.4 前后取穴法 即取在前的腧穴治疗后背部疾病,或取在后的腧穴治疗前部疾病,亦可配合应用,以增强治疗效果。《素问·金匮真言论》载:“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难经·六十七难》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前后配穴法,多取在前的募穴与在后的俞穴配合应用,脏病多虚选俞穴,腑病多实取募穴,二者均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临床可配合应用。孙老对后背痛予以埋针膻中(久留针),胃脘胀痛取中脘与胃俞穴,遗尿与尿潴留均取中极和膀胱俞穴。
2.5 表里取穴法 临床最常用的为原络配穴法,亦主客配穴法,取病变经脉原穴加其表里经络穴配合应用,如:咽喉肿痛取大肠经原穴合谷,配相表里肺经络穴列缺;心悸、怔忡取心经原穴神门,配小肠经络穴支正。接经针刺法收录于《卫生宝鉴》,其意义在于通经接气,彭静山在十二井穴大接经法的基础上,经过演绎与升华,衍生出原络接经法,接经顺序:太渊→偏历→冲阳→公孙→神门→支正→京骨→大钟→大陵→外关→丘墟→蠡沟,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2]。
2.6 上下交叉取穴法 即以肩与髋,肘与膝,腕与踝关节对应,取穴对侧同名经穴位治疗疾病[3]。经言:“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上下交叉取穴法即为一种复合取穴法,往往效如桴鼓。例如:右侧踝关节外侧扭伤、肿胀、疼痛,取左侧腕关节外侧腕骨穴;右侧踝关节内侧扭伤、疼痛,取左侧腕关节内侧小节穴进行治疗。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利用其相生相克关系,取穴治疗疾病。《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荥穴可祛热,肝经荥穴可清肝火,心经荥穴少府可清心火,肾经荥穴可清肾中虚火。输穴可治疗疼痛疾病,三间、中渚治疗肩凝症,太溪治疗肾虚腰痛,太冲、足临泣治疗肝胆经瘀滞导致的胁肋部疼痛,大陵治疗胸痹。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肺虚喘咳,本经子母补泻,肺属金,治疗取其母穴太渊(土穴),异经子母补泻,治疗取脾经太白。
五输穴与时间相合,子午流注取穴法,又分为:纳干(甲)法、纳支(子)法,一日六十六穴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纳甲法根据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选取;纳支法取穴,若开穴时间已过,或不虚不实,取本经本穴或原穴,肺经本穴经渠,原穴太渊[4];养子时刻注穴法亦称“五行中小五行,流注中小流注”,诸日甲时(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开足窍阴、前谷、陷谷、胆经丘墟(返本还原)、阳溪、委中[5];一日六十六穴法与养子时刻注穴法有点类似,按十二时辰所对应的脏腑,阴经取井荥输经合,阳经取井荥输原经合[6-7]。治疗疑难疾病或间歇性发作疾病,以上多种方法可以配合应用。
相衔接的经脉可通用互治。经络在体内是纵横交错,循环相贯,互相衔接的,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言:“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既可治疗本经病变,又可治相连接的经脉。例如:足阳明胃经腧穴既可以治疗足阳明胃经所属的脏腑形体官窍病,又可以治疗足太阴脾经之脘腹痞胀、呕恶,亦可以治疗手阳明大肠经之齿痛、咽喉肿痛。《灵枢·杂病》云:“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颈椎病可以取手、足太阳经,必要时可以配合应用,效果更佳。《素问·刺腰痛》指出:“腰痛……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腰痛既可以取足太阳,又可以取穴足少阴。然而不可过于拘束,需灵活变通。任何一脏腑病证不一定都反映在本经及表里经、相衔接经脉,例如: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可以反映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亦有时反映在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故选穴须灵活,打破思维框架。
机体腧穴众多,除通性外,亦有许多特殊性能,穴有寒热、补泻、升降浮沉之不同。穴有寒热,能治疗寒性病的腧穴称为热性穴,能治疗热性病的腧穴称为寒性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孙老临床常取以下俞穴治疗热证、寒证:合谷、曲池、百会、风池、大椎解三阳之表热,大椎、支沟、胆俞、风池、悬钟、行间、足临泣、中渚治疗寒热往来,委中、曲池、膈俞、血海、十宣解血中之热,大椎、百会、列缺、后溪、风池、合谷发表寒,中脘、足三里、膻中、梁门温中,神阙、气海、关元温下焦。穴有补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通常胸腹及四肢内侧阴经偏于补,头项背四肢外侧阳经偏于泻。穴有浮沉与升降,升穴可升阳、发散风寒,其性属阳;降穴,潜阳、降逆、收敛,其性属阴。若病久下降者宜升,如百会穴可疗痔疮。
特效穴是指对某一疾病或某一病证有较好疗效的穴位。孙老临证常用特效穴有:痔疮取百会,阑尾炎取阑尾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取中枢、至阳、脊中,呃逆取后溪、膻中、神道、翳风、攒竹,呕吐取金津玉液,急性胃肠炎前7后8挑治法(鸠尾至神阙穴,每1寸挑1针,背部脊柱两侧相当于肝俞至胃俞挑刺)或肘窝、腘窝刺络放血法,落枕、颈椎病取落枕穴、手三里、悬钟、阳陵泉、后溪、中平穴,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合谷、腕骨、手三里、昆仑、太溪、至阴,小儿哮喘取四缝,小儿夜啼取中冲或取印堂、大椎、神门、后溪,小儿遗尿取人中、涌泉,小儿疝气取大敦,惊厥取大椎、涌泉,牙关拘紧取涌泉,耳鸣取少海、听宫、中渚,咽炎取尺泽,失音取涌泉,舌伸不缩取神门,成人支气管哮喘取风门透厥阴俞,面瘫取后溪,风火牙痛取二间、液门、外关、太溪,疔毒取灵道,蛔厥取迎香、胆俞,遗尿取曲骨,急性乳腺炎取肩井、少泽,缺乳取少泽、膻中,产后尿闭取三阴交,崩漏取隐白,乳痈取肩井、足三里,腹泻可火针刺长强,便血可八髎穴刺络放血,带状疱疹以局部痛点埋针治疗,等等。
标在上,为十二经脉在头面胸背相应的部位,本在下,在四肢远端相应部位。根,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结聚之处;结,十二经脉在头、胸、腹相应部位[8]。标本根结理论均强调四肢末端本穴、根穴的重要性。落枕取落枕穴,肩周炎取外关,功能性子宫出血取隐白,急性乳腺炎取少泽,胃痛取公孙,所取均为四肢末端腧穴,重视本穴、根穴。标本根结更多的是强调四肢与头面胸腹的联系,不必拘泥于《灵枢》所列特定穴位如“足阳明标于颊下,本于厉兑;足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9]。
反应点取穴法根据皮肤异常反应点取穴治疗相应疾病。《素问·皮部论》载:“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这种现象为内脏皮肤反射,经络外联系皮肤肌肉,内联系五脏六腑,脏腑有疾病,皮肤会有变异点,同样皮肤的变异点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疾病的治疗点。皮肤的反应点一般指脏腑疾病引起皮肤酸麻胀痛,冷热痒,或引起皮肤浮肿、斑疹、痧等表现[10]。孙老挑治地仓处白疱治疗胃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在T7-T10有压痛点,有的自觉沉重酸痛,有的按压时有异常感,针刺屡次有效。癫痫可于长强穴挑滤泡治疗,亦可皮肤针叩刺脊柱及两侧治疗。白带、阴痒、月经不调在腰骶部或大腿外侧皮肤上有瘀络,点刺放血。腰扭伤患者在委中处瘀络刺络放血,中暑及急性胃肠炎在尺泽、委中处的静脉瘀络点刺治疗。妇人脏躁及喘息患者在胸背有瘀络出现,面瘫患者口唇内侧一条青筋从嘴角至颊车内侧,可行割治。孙老曾治疗一疝气20余年患者,用刮痧板刮痒处,亦很快治愈。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均强调心神的调摄、统帅作用。孙老认为治病重调神。例如取穴神门可治疗皮肤瘙痒、心慌、头晕、颈肩部疼痛不适等多种疾病[11]。调神取穴非独取心经,取心包经、肝经亦可。又如取百会穴亦可安神,可治多种疾病,如中风、风痫、头风头痛、痔疮、子宫脱垂、呃逆、头晕、颈肩腰背痛等[12]。
孙老针灸临证既取单穴,又以多穴并治;既重视腧穴,又重视临证反应点;其临证治疗经验既源于书籍文献,如《百症赋》《标幽赋》《灵枢经》《针灸大成》等,又源于师承及民间效验;临证取穴重视五输穴、八脉交会穴、特效穴、临证反应点,手段多种多样,如采取透刺、埋针、腕踝针、耳针、挑刺、火针等。辨证取穴准确,故收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