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康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组 成:金银花10g,紫花地丁15g,粉萆薢10g,黄柏6g,薏苡仁15g,茯苓10g,泽泻10g,川牛膝10g,牡丹皮10g,马鞭草15g,赤芍10g,滑石10g(包),车前子10g(包)。
功 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 治: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皮肤湿疹或足癣感染等(湿毒蕴结或湿热下注证)。
用 法:合剂口服,每次30~40 mL,每日3~4次;或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亦可将合剂50 mL兑沸水500 mL,待温度适宜(45 ℃左右)时湿敷患处,每日3~4次。
方 解: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黄柏清热解毒为君;萆薢、薏苡仁、茯苓、泽泻利湿消肿为臣;川牛膝、牡丹皮、赤芍、马鞭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为佐;滑石、车前子利湿消肿、引药下行为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功。
加 减:急性期全身发热者,加生石膏20g、知母10g、半枝莲15g;口渴欲饮者,加天花粉10g、生地黄10g、玄参10g;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g、芒硝15g;疼痛明显者,加醋乳香6g、醋没药10g、地龙15g;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见尿频、尿急、尿痛明显者,加萹蓄10g、瞿麦10g、碧玉散15g(包);痛风性关节炎日久有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者,加制天南星10g、白芥子10g;关节肿大变形者,加地龙10g、全蝎5g;皮肤湿疹或足癣感染见瘙痒严重者,加防风10g、蝉蜕6g;创口滋水淋漓者,加苍术10g、苦参10g、白鲜皮10g。
王某某,男,70岁。初诊日期:2020年9月8日。
主诉:右足踝红肿疼痛近1个月。患者于8月10日突然觉右足踝疼痛,次日出现发热,即去南京某医院就诊,查体温38.7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增高,诊断为右足部感染,予静脉滴注头孢类抗生素7 d,体温渐至正常,局部疼痛有所减轻,但因局部肿胀明显,活动受限而来我院就诊。刻下:右侧踝关节以下肿胀,皮肤潮红,肤温增高,足背内侧压痛,踝关节活动受限,行走不便,伴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滑而数。素有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病史。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疮疡(阳证)。病机:素喜辛辣肥甘,湿热内生,外受湿热,浊毒蕴结。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肿。治以解毒利湿汤加减。处方:
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忍冬藤15g,连翘15g,川牛膝10g,赤芍10g,茯苓10g,炒王不留行15g,生石膏10g(先煎),天花粉10g,六一散10g(包)。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并嘱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抬高患肢,减少行走。
9月15日二诊:局部肿胀疼痛明显减轻,肤温已接近正常,关节活动功能改善,基本能正常行走,口渴好转,苔脉同前,复查血常规正常。原方去生石膏、生地黄、天花粉,加粉萆薢10g、泽泻10g、泽兰10g、防己10g,以加强活血消肿之力,7剂。
9月22日三诊:药后局部肿胀大减,疼痛轻微,活动自如,观其舌苔已由厚腻变薄,予三妙丸5g,每日2次口服,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患者素有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病史,平素嗜好烟酒。此次发病突然,右侧踝关节及足部红肿热痛,伴全身发热,无外伤及足癣病史,初步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本病与急性淋巴管炎(丹毒)表现为突发皮肤焮红、灼热疼痛有所不同,当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亦可视为外科阳证疮疡。患者素体湿盛,或复感湿热邪毒,湿热蕴结于内,经脉痹阻不通,故局部肿痛明显,皮肤潮红灼热。初诊时热象明显,湿热俱重,故治疗应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以解毒利湿汤加减。方中用黄柏、忍冬藤、连翘、生石膏等清解热毒,又因伴有口渴欲饮、大便干结、舌质偏红等热邪伤津表现,故加生地黄、知母、天花粉等养阴清热。二诊时,邪热渐退,阴津渐复,以局部肿痛为主,原方适当减去清热解毒和养阴生津之药,加入具有活血通经、利湿消肿的粉萆薢、泽兰、泽泻、防己等,使湿邪去而肿胀消,血脉通而疼痛除。方证相符,加减得当,取效迅速。本病急性期控制后,给予丸药巩固疗效。同时,患者尚应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积极治疗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等慢性疾病,以防疾病的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