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亚萍
(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
组 成:川芎15g,白芷10g,僵蚕10g,全蝎3g,钩藤15g(后下),赤芍10g。
功 效:搜风剔络,化痰活血。
主 治:偏头痛(风痰瘀阻证)。
用 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餐后口服;或中药配方颗粒,早晚各1袋,温开水调服。小儿酌情减量。
方 解:方中川芎味辛性温,入肝胆二经,活血理气、搜风止痛,其性最善疏通,上达头顶,旁达肌肤,走而不守,为血中气药,《本草正》谓其“能散风寒……破瘀蓄,通血脉”,故用之为主药。辅以白芷、僵蚕、全蝎。白芷辛温,归肺、胃、大肠三经,李东垣云“其气芳香,能通九窍”;僵蚕、全蝎微辛性平,主入肝经,搜逐风邪、化痰剔络、解痉止痛。主辅相须,以增其功。佐以钩藤、赤芍。钩藤味甘,性寒,独入肝家,长于清肝热而平息肝风,有解痉之功;赤芍味苦微寒,《本草备要》称之“能泻肝火,散恶血……行血中之滞”。
加 减:若因感受风热之邪诱发,兼见发热恶寒、口微干、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则加桑叶、菊花、薄荷祛风清热;因感受风寒之邪诱发,兼见恶寒发热、口不干、尿色清、舌淡红、苔薄白,则加羌活、防风、细辛疏风散寒;若因生气恼怒诱发,兼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则加天麻、石决明、夏枯草平肝潜阳;兼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则加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补益肝肾;若遇劳辄作,兼见头昏心悸、食少纳呆、自汗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则加黄芪、党参、当归补益气血;若久痛不愈,痛位固定,痛如针刺,则加桃仁、红花,以增活血化瘀之功。
俞某,女,33岁。初诊日期:2008年9月18日。
主诉:头痛反复发作十余年。现病史:近十余年来每遇吹风、恼怒辄发头痛,或与月经相关,每2~3 d发作1次或1个月发作2~3次,以两侧太阳穴针刺样疼痛为主,痛甚泛恶,畏光喜静,服去痛片及休息后好转。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可载。其母有偏头痛病史(具体不详)。平素性急易怒。查体:血压100/6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一般,颅神经(-),四肢(-),双侧巴宾斯基征(-)。曾作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刻下:头痛时作,痛如针刺,时感恶心,畏光喜静,夜寐梦多,纳谷尚可,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脉弦。西医诊断:偏头痛;中医诊断:偏头痛(风痰瘀阻证)。病机:风扰痰瘀,脑络不和。治法:搜风剔络,化痰活血。予天宁饮加味,处方:
川芎15g,白芷10g,炙僵蚕10g,炙全蝎3g,赤白芍(各)10g,钩藤10g(后下),防风10g,桃仁10g,红花6g,蔓荆子10g,茯神10g,生甘草3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暂忌味精、鸡精、巧克力、熏鱼、奶酪、柑橘类及其他富含酪氨酸的食物,起居有节,避免吹风,心态平和。
2009年5月6日二诊:前期服药后症状大减,头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但经期仍有头痛发作,需服去痛片。适值经前1周,口中无味,担心头痛再作,期待服药预防。舌淡红、苔薄白,脉小弦。原方改炙全蝎5g、生甘草5g,7剂。
2009年5月16日三诊:此次月经期间头痛发作减轻,未服用止痛药物,今月经已净,舌淡红、苔薄,脉弦,仍从搜风剔络、化痰活血治之。二诊方去赤芍,7剂。
2009年5月27日四诊:头痛缓解,近来未再发作。舌淡红、苔薄,脉弦。再予三诊方7剂以巩固。继续注意按前嘱调养至少3个月。
按语:笔者认为偏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属中医络病范畴,所谓“久痛入络”“久病入络”,其发生与特殊病理因素即痰瘀有关,是因禀赋不足,或脏腑阴阳失调,复加情志因素、劳逸无度,致络脉气机郁滞,气血津液输布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阻滞络脉成为“夙根”。病者多性急易怒或忧思多虑,生活没有规律,劳逸无度,致风邪或从内生或从外受,引动痰瘀,脑络不和而发头痛。本案患者有吹风诱发因素,故加防风、蔓荆子祛风散邪;夜寐梦多加茯神以安神;病程十载有余,久病多瘀,加桃仁、红花可增化瘀之功;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诸药共用搜风剔络、化痰活血、祛邪止痛。患者服药7剂即感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既效则不更方,仅加大全蝎、甘草用量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前后服用28剂,诸症若失,头痛缓解,6个月后随访未见发作。本病预防发作非常重要,注意生活规律、饮食调养、情绪平稳、避免发作诱因是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