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晗
伴随着我国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胆囊炎、胆结石疾病较多,且结石合并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疾病[1]。急性胆囊炎(AC)是胆囊发生的急性化学性和(或)细菌性炎症,>90%的急性胆囊炎病例与结石有关,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当患者发生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休克、死亡,但引起原因并非单一,目前对其保守治疗多无较大的效果,治疗方法选择手术治疗为急性胆囊炎治疗的金标准[2]。传统开腹、腹腔镜均为临床有效的治疗手段。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由于其相对于常规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等特点已成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而传统手术发展也逐步进步成微创手术,即小切口切除术。为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现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184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腔镜组,每组92 例。对照组中,男33 例(35.87%),女59 例(64.13%);病程0.3~19.8 个月,平均病程(3.9±5.3)个月;年龄21~75 岁,平均年龄(38.8±12.1)岁。腔镜组中,男33 例(35.87%),女59 例(64.13%);病程0.6~20.6 个月,平均病程(4.0±5.6)个月;年龄25~74 岁,平均年龄(39.3±11.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术前经超声检查确诊,检查结果显示胆囊壁增厚、胆囊增大,内可见结石影,确定为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年龄20~70 岁;可耐受麻醉及手术;知情同意,并在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器官出血、衰竭;并发心脑血管等严重疾病者;认知障碍;不接受住院管理;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非医嘱正常出院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仰卧位,硬膜外或者气管插管麻醉。在右肋下缘作5~8 cm 手术切口,依次分离组织,进入腹腔,为保证开阔、清晰的手术视野,大S 拉钩上拉肝叶,压肠板下拉十二指肠球部与结肠肝曲;用手术钳牵拉胆囊壶腹部,进行手术切除,完毕检查是否出现胆漏、渗血等现象,将引流管置于肝下叶。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取头部比双足高出20°的头高足低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麻醉。剑突下、脐部与右肋侧分别作长度1 cm 术口,使用气腹针,建立腹腔内压力位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人工气腹。放置腹腔镜,钝性分离粘连组织,仔细查看腹腔环境,夹闭胆囊动脉的近端,电凝后切断。切除患者胆囊,直接缝扎胆囊颈管。局部冲洗,引流管置于肝下,术后积极做好抗感染护理、加强基础护理,补液支持与引流管护理。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术后3 d VAS 评分、住院时长。炎症因子水平[3]:包括WBC、CRP,使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析仪检测WBC 水平,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 水平。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手术进展顺利,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炎症指标恢复正常,并未见相关并发症发生,为治愈;手术进展良好,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炎症指标较术前恢复,但是未达到正常水平,发生轻度并发症,为显效;除外以上情况,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并发症主要包括胆心反射、肠粘连、出血、切口感染、肠胆管损伤。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42.35±3.26)min、首次进食时间(1.81±0.23)d、首次下床时间(1.62±0.19)d、住院时长(3.82±0.45)d 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3.52±9.41)min、(3.66±0.57)d、(3.25±0.42)d、(7.68±0.83)d,术中出血量(34.34±4.42)ml 少于对照组的(61.52±5.99)ml,术后3 d VAS 评分(1.23±0.27)分低于对照组的(3.46±0.4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653、28.869、33.916、39.214、35.021、42.127,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腔镜组患者WBC(13.49±1.31)×109/L、CRP(173.62±18.42)mg/L 与对照组的(13.41±1.23)×109/L、(174.29±18.37)mg/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7、0.247,P=0.670、0.805>0.05)。治疗后,腔镜组患者WBC(8.21±0.63)×109/L、CRP(43.02±4.73)mg/L 与对照组的WBC(9.72±0.96)×109/L、CRP(68.61±6.29)mg/L 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腔镜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840、65.869、22.684、52.204、12.613、31.188,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腔镜组患者56 例(60.87%)治愈、32 例(34.78%)显效、4 例(4.35%)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33 例(35.87%)治愈、47 例(51.09%)显效、12 例(13.04%)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6.96%;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1,P=0.036<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腔镜组患者发生1 例(1.09%)肠粘连、2 例(2.17%)出血、2 例(2.17%)切口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3%;对照组患者发生2 例(2.17%)胆心反射、3 例(3.26%)肠粘连、3 例(3.26%)出血、5 例(5.43%)切口感染、1 例肠胆管损伤(1.0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22%;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胆囊管短时间内发生堵塞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为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约>95%患者同时胆囊内可以发现结石,称为结石性胆囊炎,多数为女性患者,余则称非结石性胆囊炎[5]。初期的炎症可能是由结石使受压部位的胆囊黏膜损伤所引起,胆囊管梗阻、胆汁淤积、细菌感染,常合并厌氧菌感染。胆石症是胆管内胆汁的某些成分,在各种物理或化学因素影响的作用下,析出、凝聚形成石头而导致疾病,常见于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可因饱食、吃油性食物、精神紧张、睡眠不够而感觉的上腹部微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连续性疼痛,常伴有嗳气、呃逆等,也可阵发性加剧,并向后背部放散,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6]。随着腹部超声应用、经济条件逐步提高,总胆石症患病率呈升高趋向。我国成人胆石症患病率约为 8%~11%,成因非常复杂,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临床外科常见因饮食、精神因素患病的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根治,因此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7]。传统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均为手术治疗手段,而传统手术创口大、恢复慢,住院天数相对较长,花销亦随之增加。腹腔镜手术创口小恢复快,住院天数少,被更多患者所接受。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大切口手术已经被临床所淘汰,逐步发展成小切口切除术。束长新等[8]研究中指出,将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案治疗,结果显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低于小切口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对照组的36.7%(P<0.05)。本研究中,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3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WBC、CR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CRP 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腔镜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手术治疗中,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更为明显的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首次进食、下床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感,并有效的降低术后的炎症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