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会苓
肺动脉高压又称肺高压,是由多种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1]。近年研究显示,肺动脉高压是无心肺疾病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肺动脉高压是造成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预后不良[2]。血液透析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数量居高不下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生存率逐年下降。因肺动脉高压无明显典型症状,临床医师诊断难度较高,虽然右心导管检查是诊断金标准,但操作难度和费用均较高,难以广泛用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因此,寻求一种操作便捷、成本低、重复性好、诊断准确性较高的初步筛查手段十分重要,利于肺动脉高压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当前,多层螺旋CT越来越被广泛用于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中。基于此,本文选取5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探讨多层螺旋CT对血液透析患者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5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肺动脉高压分为A组(肺动脉高压)和B组(非肺动脉高压),各25例。A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6.83±8.56)岁;收缩压(SBP)130~145 mm Hg,平均SBP(138.65±3.05)mm Hg;舒张压(DBP)75~90 mm Hg,平均DBP(80.65±3.65)mm Hg;透析时长10~30个月,平均透析时长(24.53±4.96)个月;体质量55~70 kg,平均体质量(60.78±3.50)kg。B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4~61岁,平均年龄(47.01±8.52)岁;SBP 132~143 mm Hg,平均SBP(138.62±2.72)mm Hg;DBP 73~89 mm Hg,平均DBP(80.67±3.03)mm Hg;透析时长11~31个月,平均透析时长(24.66±4.85)个月;体质量56~72 kg,平均体质量(61.01±3.95)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肺动脉高压诊断符合《内科学》[3]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36 mm Hg;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有先天性心脏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或瓣膜性心脏病史;②传染性疾病;③合并器质性心脏病;④患免疫系统疾病;⑤恶性肿瘤;⑥精神疾病及意识障碍无法完成检查者。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用连续多普勒测三尖瓣反流最大速度及压差,估算肺动脉收缩压。然后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选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64层CT机扫描肺尖至肺底。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保持仰卧姿势,在安静呼吸状态下深吸气保持屏气状态直至扫描完成,扫描参数设置: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准值64 mm×0.5 mm,数据采集的层厚设置为5 mm。球管旋转1周0.6 s时获取轴位图像。测量纵隔窗肺动脉主干以及肺动脉最大层面,选择升主动脉和主肺动脉相切点到肺动脉另一缘的最短距离,使用计算尺在升主动脉旁以及主肺动脉分叉平面直径最宽处做一条测量线,垂直于主肺动脉,若主肺动脉直径>2.9 cm或主肺动脉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1则为肺动脉高压。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CT测量指标及肺动脉收缩压,CT测量指标包括主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比值、主肺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比值、左室射血分数、降主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肺动脉高压的相关因素。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CT测量指标以及肺动脉收缩压比较 A组主肺动脉直径(3.53±0.27)cm、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比值(1.39±0.14)、主肺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比值(1.13±0.08)、肺动脉收缩压(45.89±5.72)mm Hg均大于B组的(2.90±0.29)cm、(1.16±0.12)、(0.92±0.09)、(25.30±5.38)mm Hg,左室射血分数(48.00±8.72)%低于B组(62.30±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04、8.084、11.302、16.993、9.045,P<0.05);A组的降主动脉直径(2.57±0.22)cm、升主动脉直径(3.09±0.27)cm与B组的(2.55±0.21)、(3.08±0.28)c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26、0.167,P>0.05)。
2.2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患者中主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比值、主肺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比值与肺动脉高压发生呈正相关(r=0.876、0.812、0.776,P<0.05);左室射血分数与肺动脉高压发生呈负相关(r=-0.568,P<0.05)。
肺动脉高压是因为肺动脉内的压力升高超过一定阈值而产生的一种血流动力学及肺部脏器呈现病理性变化,主要表现为肺动脉血管壁以及平滑肌细胞出现增生和肥大,造成血管壁变厚、管腔变窄。其可以是单独的疾病,也可以是并发症,还可以是综合征。
肺动脉高压其临床主要症状为呼吸障碍、疲劳乏力、晕厥、心绞痛等,无特异性临床症状,病情容易被忽略,只有在患者出现右心室功能异常的症状以及体征时才会考虑出现肺动脉高压。病情发展到后期会影响患者的右心功能和结构,增大右心室负荷,继而造成右心衰竭。也是引发肺源性心脏病产生的关键环节,给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肺动脉高压临床表现为肺部循环阻碍,从而造成肺动脉收缩压呈现持续性增加,心输出量不断降低,并且出现不可逆转的肺部血管重构过程,加速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进程。并且伴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肺血管阻力的不断增加可造成右心室负荷增加,导致右心室和右心房扩张及血管重塑,严重者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4]。虽然右心导管是诊断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是将心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入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在腔静脉及右侧心腔进行血流动力学、血氧和心排血量测定,经导管内注射对比剂进行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造影,可以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用以诊断肺动脉高压。但是因其属于有创检查,且对操作医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且费用高,并不适用于在基层医院普及。因此,寻求一种简单易行、费用低,且诊断较为精准的肺动脉高压检查方法尤为必要。心电图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其主要诊断原理为当机体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泵血的阻力随即增加,心脏供血机制因此受到影响,引发右心解剖学改变,心脏出现沿长轴转动情况,最终引起心电图指标变化。伴随着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不论是使用造影剂或不使用造影剂均能很好的显示出中心大血管结构,其中包括主肺动脉及分支、升主动脉以及降主动脉[5]。肺动脉高压的直接CT征象,主肺动脉直径>2.9 cm,主肺动脉与升主动脉直径比值>1,肺段动脉/支气管直径比值>1;肺动脉表现为外周肺动脉增宽、钙化、充盈缺损;肺实质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小叶间隔增厚、出现马赛克症、磨玻璃影、支气管扩张、多发实性结节等;出现先天性病变、左心衰竭、瓣膜疾病等相关心脏表现;纵隔出现支气管动脉增宽表现[6-8]。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肺动脉高压的影像学诊断,在对肺动脉高压疾病诊断的同时能更好地指导肺动脉高压治疗,也能监测后期肺动脉高压的发展和预后。本研究中结果显示,A组主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比值、主肺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比值、肺动脉收缩压均大于B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降主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可通过主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左室射血分数值诊断血液透析患者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当前,国内外已开展对CT诊断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是利用多普勒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探讨CT测量指标如主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本研究中,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液透析患者中主肺动脉直径、主肺动脉直径/降主动脉直径比值、主肺动脉直径/升主动脉直径比值与肺动脉高压发生呈正相关(P<0.05);左室射血分数与肺动脉高压发生呈负相关(P<0.05)。由此表明,多层螺旋CT能作为肺动脉高压的有效诊断工具。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可对血液透析患者肺动脉高压进行准确诊断,并为病因诊断提供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