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羽丹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与玻璃体及视网膜变性有关。变性区内易形成小的萎缩孔,边缘与玻璃体粘连,当玻璃体后脱离时在此处牵拉视网膜形成马蹄形裂孔,常发生于高度近视眼患者。初发症状为“飞蚊症”,眼前漂浮物,闪光感[1]。急性眼前黑影飘动的出现与视网膜裂孔、眼内出血和玻璃体后脱离存在紧密联系。据有关资料显示,视网膜裂孔的发生与玻璃体和视网膜变性、玻璃体后脱离等有关[2,3],而视网膜裂孔直接影响着视网膜脱离。所以,及早治疗对于视网膜脱离风险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以疾病诱因为依据将视网膜裂孔分为牵引性与萎缩性两种,常见因素包括粘连因素、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等。近年,主要通过眼B 超对玻璃体与视网膜牵引状况、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混浊等进行诊断。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视网膜裂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眼B 超诊断的临床价值,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2 月~2021 年2 月收治的32例(眼)视网膜裂孔患者,其中男女比为17∶15;年龄20~67 岁,平均年龄(38.42±9.53)岁;18例左眼,14例右眼。纳入标准:患者具有正常的沟通、理解、表达能力,且自愿签署研究同意书;意识清楚。排除标准:存在心理障碍或者具有精神疾病史;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者血液系统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眼部B 超检查。使用仪器光太AVISO 眼科A/B 超,选择探头频率10 MHz,协助患者选取仰卧体位,双眼轻轻闭合,在探头上均匀涂抹耦合剂,经眼睑扫查,要求探头严密接触眼睑,采用轴位、横切、纵切三种扫查方法,告知患者慢慢转动眼球,注意周边部视网膜扫查。
1.3 观察指标 分析B 超检查结果、裂孔发生部位和B 超检查声像图特征。
2.1 B 超检查结果分析 32例患者中,马蹄形裂孔合并视网膜脱落12例(37.50%),干性马蹄形裂孔18例(56.25%),巨大裂孔2例(6.25%)。
2.2 裂孔发生部位分析 32例患者中,裂孔发生在鼻侧1例(3.13%),颞下方9例(28.13%),颞上方22例(68.75%)。
2.3 B 超检查声像图特征分析 ①马蹄形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光带中断呈连续性,双侧断端伴有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镜下裂孔部位存在拉开现象,且伴有错位,有些断端可以发现卷曲增厚现象。②干性马蹄形裂孔:经B 超检查提示,玻璃体腔中存在光带回声,但是较短,而球壁前侧伴有间断的回声光带,另一侧与周边连接,于玻璃体腔中表现为弯曲现象,弧形短光带状回声无显著后运动,同时与球壁间可见液性暗区。③巨大裂孔:后缘经裂孔双角反折到后方,前缘与后缘翻卷到玻璃体方向,呈勾状,光带存在海马状或者发夹状。
视网膜裂孔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缺损。一部分是由于视网膜萎缩形成萎缩孔,另一部分裂孔是由于玻璃体液化、后脱离对附着部位视网膜牵拉形成马蹄孔。>90°圆周的裂孔称为巨大裂孔。玻璃体后脱离是指分离玻璃体后界膜与视网膜内界膜,玻璃体一旦出现变性,则具有较高的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4]。最初阶段,临床表现以眼球后上方为主,随着疾病进展,慢慢向前方转移。流行学研究发现,视网膜裂孔诱因中,玻璃体后脱离占比达到28%左右。玻璃体后脱离发生过程中,对于视网膜的影响程度不同,且伴有牵拉现象,进而导致裂孔出现,然后向视网膜脱离缓慢转变。玻璃体完全脱离后,连接位置仅有基底部与视网膜,在此过程中,基底作为支点,通过前后左右摇摆后,使得牵拉越发明显。研究显示,各种视网膜病变通常发生在周边网膜,而这一现象导致视网膜裂孔发生[5,6]。根据以上内容分析,玻璃体后脱离发生后,极易导致周围视网膜发生裂孔。一般情况下,视网膜裂孔以带盖圆形或者马蹄形呈现出来[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中,马蹄形裂孔合并视网膜脱落12例,干性马蹄形裂孔18例,巨大裂孔2例。对于近视眼度数较高者,具有较高的玻璃体视网膜增生发生率,进而影响视网膜,产生马蹄形裂孔。若治疗不及时,很可能引起牵拉症状及玻璃体液化,最终引起视网膜脱离。
现阶段,针对视网膜裂孔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以眼B 超为主,屈光介质混合的出现与检查结果无明显关联[8,9],同时可以反复检查,该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操作廉价等特点。经过B 超检查图像分析,若玻璃体腔中伴有短光带状回声,带状回声中断或者弯曲,后运动受到影响,同时与球壁之间伴有液性暗区,便可以诊断为视网膜裂孔。如果断端卷曲部位厚度进一步增加,且玻璃体牵引明显,也可以被视为视网膜裂孔。若患者视网膜光带伴有持续中断,而且在1 mm 以上,表示有视网膜裂孔[10]。眼B 超诊断视网膜裂孔过程中,分辨率可以高达0.1 mm,但是针对无厚度增加或者牵引显著的视网膜裂孔,诊断难度较大。视网膜圆孔主要是因为视网膜变性萎缩造成的,玻璃体腔中未见异常回声,该方法并不能检测此型裂孔。
研究显示,针对屈光间质混浊,眼底镜无法检测到的视网膜裂孔,B 超检查应用价值较高,特别是B 超对周围玻璃体视网膜的检查特别重要,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慢慢转动眼球,从而更好的检查周围视网膜裂孔。如果可以及早发现干性视网膜裂孔,同时展开激光光凝封孔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特别重要。相关针对早期合并急性剥离后脱离症状的视网膜裂孔时间研究发现,视网膜裂孔时间长于局限性视网膜脱离,提示对于视网膜裂孔情况的诊断对于避免视网膜脱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眼B 超检查方法具有价格低、操作便捷、简单等特点,其可以用来筛查视网膜裂孔,从而更好的判断疾病的进展。但是由于小的视网膜萎缩裂孔,或者合并玻璃体积血的裂孔,无法明确阳性结果,再加之就诊患者较多,导致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增加,进而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情况,延误最佳治疗时间,所以对于眼科B 超操作人员应多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分析B 超检查声像图发现:早期视网膜裂孔仅表现视网膜局部隆起,隆起的视网膜回声欠光滑,部分可见局部断裂。裂孔足够大时,液化的玻璃体由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超声检查发现脱离的视网膜回声上可见带状回声的连续性中断,回声局部缺如,裂孔呈“鱼嘴”状,“勾”状。由此可见,通过分析B 超检查声像图,能够更好的判断疾病发展趋势,从而掌握病情发展,进而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变化进行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眼B 超能够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尤其对于屈光间质混浊的患者,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有利于提高诊治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