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分析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2-01-13 01:43崔岗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4期
关键词:格列卫增殖性核型

崔岗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是一组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1]。该病类型多,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肥大细胞增生症等[2,3]。而不同疾病类型,临床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准确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为疾病治疗、进展及预后提供有效依据至关重要。既往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液学、骨髓检查等综合手段进行诊断,但无法准确诊断疾病,误诊率高[4,5]。染色体分析的应用,是基于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诊断技术。现本研究拟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采用染色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95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男51例,女44例;年龄2~76 岁,平均年龄(49.83±15.97)岁;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6]判定疾病类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82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4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例;所有患者均采集骨髓细胞行染色体分析;患者知情研究,且签署了同意书;该研究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且审核通过。

1.2 方法 制备RPMI 1640 培养液(GIBCO BRL 公司提供),装入培养瓶内,置入-20℃冰箱内保存备用。无菌注射器采集骨髓液2 ml,置入RPMI1640 培养瓶内。先行染色体制备,培养瓶带回实验室,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并将其接种含有RPMI 1640 的标本瓶内,放置37℃温箱内培养,持续24 h,定时摇匀。24 h 后,取出培养瓶摇匀,加入80 μl 秋水仙胺,摇匀后放置37℃温箱内培养1 h。1 h 后吸取培养物,置入尖底离心管,离心10 min,1000 rpm,离心半径13.5 cm。丢弃上清液,加入约8 ml 的0.075 mol/L 氯化钾溶液,摇匀后孵育30 min。随后加入固定液1 ml,混匀后离心10 min。丢弃上清液,加入8 ml 固定液,混匀,室温放置30 min。离心10 min 后,弃上清液,加入8 ml 固定液,混匀,室温放置15 min。离心10 min 后,丢弃上清液,加入8 ml固定液,混匀,室温放置15 min。离心10 min,丢弃上清液,加入适量固定液,配制细胞悬液,保存备用。将制备后的细胞悬液打匀后,吸取少量,滴至洁净、无脂的玻片,滴2~3 滴/片,在酒精灯上干燥。于50 ml染缸内倒入Earle's 溶液,置入水浴箱内进行加热至87.5℃。将玻片制备好后,水洗、晾干,以10% Giemsa染液进行染色,15 min,水洗后于进行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细胞,分析10~20 个分裂中期细胞,是否存在Rh 染色体及其异常,将其排列呈核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及治疗前后染色体变化情况。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效果判定标准:血液学缓解(CHR):外周血白细胞<10×109/L,血小板<3000×109/L,无髓外白血病浸润。CCyR:骨髓内无Ph 阳性细胞。主要遗传学缓解(MCR):骨髓内Ph 阳性细胞数量占比>0,但≤35%[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95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77.89%(74/95),Ph 染色体阳性率为70.53%(67/95),其他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7.37%(7/95)。见表1。

表1 95例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n,%)

2.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8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81.71%(67/82),其中Ph 染色体阳性率为76.83%(63/82),其他染色体异常率为4.88%(4/82)。见表2。

表2 8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n,%)

2.3 不同方法治疗染色体变化情况比较 动态分析24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治疗情况,其中17例Ph 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经格列卫治疗,用药至今,14例达到CCyR,转正常核型,占82.35%(14/17);7例Ph 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经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随访至今,6例转正常核型,占85.71%(6/7);经格列卫治疗与经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转正常核型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0,P=0.841>0.05)。见表3。

表3 不同方法治疗染色体变化情况比较[n(%)]

3 讨论

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类型多,发生机制复杂不明,既往疾病诊断仅依靠临床表现、血液学及骨髓细胞学检查,难以准确诊断疾病。染色体分析是在细胞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而来,并逐级成为诊断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不仅能诊断恶性血液病,也能为疾病预后判断、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6,7]。对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行染色体分析时,因血液病染色体呈数量、结构异常,其中数量异常为整倍体及非整倍体异常,结构异常为结构断裂、易位、缺失等[8,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过程中,染色体易位会促使BCR-ABL 融合基因形成,但慢性向加速期、急变期进展时,可能使BCR-ABL 阳性克隆出现遗传学变化[10]。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现重现性染色体异常,克隆性异常及染色体双排发生率均>20%。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染色体异常与疾病转归、转化密切相关,且能提示疾病预后不良[11]。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多见1 号、13 号及20 号染色体重现性异常,为细胞遗传学诊断提供有利信息。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多种病症均有共同的发病、表现及病情转归特征,各病症之间可相互存在及转化[12,13]。本组研究中,95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77.89%,其中Ph 染色体阳性率70.53%,其他染色体异常检出率7.37%。8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81.71%,其中Ph 染色体阳性率76.83%,其他染色体异常率4.88%。研究发现,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存在明显的染色体异常,其中以Ph 染色体阳性为主。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时主要为异基因骨髓移植,格列卫的运用,为肿瘤靶向治疗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该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断Ph 染色体阳性细胞向BCR-ABL 络氨酸激酶转化。本组研究中,动态分析24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治疗情况,其中17例Ph 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经格列卫治疗,用药至今,14例达到CCyR,转正常核型,占82.35%(14/17);7例Ph 染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经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随访至今,6例转正常核型,占85.71%(6/7);经格列卫治疗与经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转正常核型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因研究样本量少,是否会影响其他染色体,仍需研究。

综上所述,染色体分析能有效诊断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为疾病治疗提供系统依据,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格列卫增殖性核型
SNP-array技术联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在胎儿超声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格列卫:开辟肿瘤治疗新时代
生物工程酶制剂格列卫的光谱和药理活性的密度泛函研究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2040例不孕不育及不良孕育人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格列卫”三问
Queyrat增殖性红斑1例
染色体核型异常患者全基因组芯片扫描结果分析
平鲷不同发育类型的染色体核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