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文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验

2021-03-27 17:34:54夏芸芸马立明
吉林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荆芥淋巴结患者

夏芸芸,马立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沈阳 11003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简称传单,是一种由于EB 病毒感染继发的血液系统传染性疾病。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和咽峡炎。本病多通过唾液传播,好发年龄为17~25 岁[1]。其特征性血液学改变是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其中单核样异形淋巴细胞比例超过10%[2]。此外可伴有肝脾肿大及乏力,皮疹,轻度血小板减少等表现,实验室检测出血清嗜异形抗体和抗EB病毒特异性抗体为诊断的重要指标。IM 发病率不高,但临床症状变化多端,早期容易误诊和漏诊,少数患者因失治、误治可能诱发脾破裂、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部分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已有研究证实Bukitt 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的发生与EB 病毒密切相关[3],儿童患者尤需警惕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及脑膜炎,其病死率较高[4]。刘宝文教授系辽宁省名中医,临床经验独到,现将刘宝文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辨证遵循卫气营血为纲

本病在春秋两季多发,其特点是起病较急,热象偏重,热程较长,多持续1~2 周,传变较快,病位较深。根据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且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归属于中医的“温病”“温疫”之范畴。本病病因为外感“疫毒之气”,由人体口鼻而入,加之素体虚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疾病初起,病位在肺卫,故患者发病首先表现为发热、咳嗽、咽干等肺卫表热证。温邪由表及里,迅速由卫分传入气分,卫气同病,进而出现热势嚣张、高热不退、咳喘气促、大便干结等里实热证的表现。毒热入里,郁而化火,上袭咽喉,可见咽部溃烂肿痛;肺热亢盛,肺气郁闭,邪热壅肺可导致咳喘气促;毒火煎灼津液成痰,煎熬营血为瘀,热毒痰瘀互结,而致气血凝滞,经络瘀阻,而成癥瘕积聚,难于消散,故可见腹中痞块(肝、脾肿大)。痰热结于少阳肝经,可发为颈项痰核(颈部淋巴结肿大)。如调治失当,热毒进一步内传,深陷营血,血溢脉外,则出现斑疹、紫癜、衄血、尿血等血热妄行、营血两燔之证。正如何廉臣所说:“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加上瘀血与热毒互结,动血耗血,瘀热进一步内阻,故热、毒、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本病在病机传变上有卫气营血之分,病位有上、中、下三焦之别。邪在气分时,病位多在上焦肺经,传入气分后,可累及中焦胃肠,病在营血多涉及上焦心包,或下焦肝经,后期病位多在下焦肝肾。初期以实证为主,后期多见正虚邪恋,虚中夹实。

2 分期论治,随证加减

2.1 初期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初期邪陷卫分,症见发热,微恶寒,咳嗽,咽干而痛,舌薄白或黄,舌边尖红,脉浮,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本病急性期特点为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叶天士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往往其力欠足,“到气才可清气”恐怕为时已晚,故初期需加用较大剂量清热解表之轻清药物。刘宝文采用自拟方,为银翘散和普济消毒饮化裁:金银花30 g,连翘20 g,桔梗10 g,马勃10 g,牛蒡子10 g,薄荷10 g,荆芥穗10 g,桑叶10 g,板蓝根15 g,山豆根10 g,天花粉15 g,甘草10 g,桑白皮15 g。方中金银花、连翘用量较大,为君药,金银花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效,其中含有绿原酸成分可有效抑制多种病毒感染[5],动物实验证实针对大鼠发热有明显的降低体温作用[6]。连翘除可清热解表外,还具有散结消肿之功效,对淋巴结肿大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杨建雄等[7]实验证实,连翘可抑制血清中转氨酶的增高,具有抗肝损伤及保肝的作用。IM 多伴有肝脾肿大,其容易继发溶血性贫血,可出现转氨酶升高。连翘多种功效集于一身,为刘宝文治疗IM 的常用之药。张东恒所著《医学启源》中云,“咽喉痛涎嗽,加荆芥半两,桔梗一两。”荆芥穗、桔梗二药解表止咳,配合天花粉甘寒生津止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加用桑叶、桑白皮清泻肺热。咽为肺卫之门户,刘宝文在治疗IM的全程均重视解毒利咽,方中山豆根、马勃、薄荷均为解毒消肿、清咽利嗓之要药。再者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桑叶、桔梗等多为轻清之品,药性上浮,偏走上焦,正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 中期大清气血,化瘀散结 中期邪毒化热入里,热邪燔灼,疫毒内侵脏腑,毒热互结,煎熬营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变证较多,少数转为重症。多以高热,咽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苔黄,脉数有力为表现,重者可出现斑疹隐隐,舌绛紫等热入营血之特征。此期治以大清气血,化瘀散结。刘宝文多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清瘟败毒饮为清代余师愚于乾隆年间京城大疫时所创之方,此方并不仅局限应用于气血两燔之疫疹,更主要取其大清体内火毒之功效。方中石膏配知母清气分之热同时保津;黄连、黄芩、栀子泻脏腑之热毒;水牛角透邪外达,凉而不遏邪;赤芍、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而无动血之虞,“离经之血便是瘀”,加上热盛之时,应用多种寒凉之药,容易产生血瘀,故取赤芍、牡丹皮以散瘀;生地黄、玄参、淡竹叶清热养津。研究发现清瘟败毒饮具有预防血栓、止痛、抗病毒、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8]。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膏不仅具有退热作用,还能调节体内T 淋巴细胞的平衡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加强抗感染作用[9];水牛角具有解热、镇静和强心作用,还可以降低白细胞以及提高血小板数目[10];栀子、黄芩的有效化学成分多样,不仅具有解热镇痛、抗病毒作用,还兼有保肝、保护神经系统功效[11-12];牡丹皮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和丹皮酚,具有保护脑组织、增强免疫力的作用[13]。该方作为中医治疗“疫病”的重要方剂,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4]。需要强调的是,应用本方需根据患者体质、年龄及热势轻重,酌情调整石膏、水牛角、黄连这几味主药的用量,切不可一味猛投苦寒直折之品,予泻火解毒之余勿忘顾护阴液及脾胃。此外刘宝文常加用蒲公英、野菊花等花草药物,药味虽凉不寒,合用可加强清气血之热毒功效;肝脾肿大者,可加鳖甲、香附、山慈菇等软坚散结;咳嗽痰多或喘者,加用前胡、桑白皮、瓜蒌等止咳平喘。“肺与大肠相表里”,对于邪热闭肺伴有大便干燥者,可酌情加用大黄、枳实等攻下泻火之品,患者大便保持通畅,使肺热从肠道而泻出。

2.3 水调散外敷,消肿止痛 对于淋巴结肿痛明显者,除加用夏枯草、生牡蛎、浙贝母等软坚散结之品,还可配合本院院内制剂水调散外敷以消肿散结。水调散由黄柏、煅石膏2 味药物组成,其中黄柏性寒润降,去火最速,丹溪言其制伏龙火;煅石膏辛甘,性大寒,外用可清热收敛[15]。本品用凉开水调成浓稠糊状外敷于肿大的淋巴结处,患处清凉感顿生,一般数日肿痛即可迅速减轻,作用迅速,使用方便快捷。

2.4 重视兼证和变证 IM 发病率虽不高,但临床症状变化多端,复杂多样。因此,刘宝文强调早期治疗是关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效切断疫毒进展路径,谨防出现以下传变及兼证。

2.4.1 湿阻中焦 如病发在暑湿雨季之时,加之患者如平素喜食辛辣厚味之品,或涉水遇湿,感染秽浊疫毒,邪热不退,湿气易中伤脾胃,自上焦肺脏下侵中焦,湿热中阻,蒸腾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口苦、脘痞纳呆,苔腻等中焦湿热之症。湿性粘滞,易阻滞气机,湿热蕴蒸,如油入面,难以驱散,此类患者多迁延难愈。此时不宜全投苦寒之品,可予茵陈、郁金等药物清热利湿退黄,注意茵陈量需较大,一般用至30~40 g,酌情加用芦根、滑石等药物分消走泄、祛湿化浊,使湿热不相夹杂,有助于缩短病程。

2.4.2 热陷心包 《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易逆传心包”,对于小儿及素体较弱患者,需警惕寒战高热后旋即发生疫毒逆传心包,扰动肝风,出现神昏肢厥、谵语,甚至心阳暴脱等危急重症。刘宝文认为若早期及时治疗,使热势尽早减退,勿使津液过度耗散,可避免逆传心包,如果进展迅速出现此证候,急宜清心镇惊开窍,可予安宫牛黄丸温水送服。

2.5 后期益气养阴,不忘祛邪务尽 因该病热程通常较长,病之后期邪热渐解而伴有阴液耗伤,《温热逢源》指出:“营阴虚,为燔灼所伤,阴血枯竭不能托邪外出。”故后期以气津两伤兼余邪留恋为主要病机特点,常表现为低热绵延,淋巴结肿大经久不消,乏力,口干,气短等症状。此期治以养阴生津、解毒散瘀为治则,常用竹叶石膏汤为主方加减,改方中人参为太子参,因太子参药性略为寒凉,为补气药中清补之品,宜用于热病之后需扶正,但不适宜温补者。应用此方的前提要素有二:一为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气阴两伤;二为原发病余邪未清[16]。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生地黄、知母、牡丹皮凉血以退血分之余热,地骨皮、麦冬清虚热且生津。诸药配合,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共奏清热生津、益气扶正之功。近年研究发现,加味竹叶石膏汤在抑制机体内炎症反应方面体现较好的疗效[17]。此外对于肝脾仍肿大者可酌情少量加桃仁、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散结。

3 病案举例

患者谭某,男,32 岁,2016 年8 月12 日就诊。主诉:发热1 周,伴咽痛5 天。患者于1 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4℃,5 天前患者出现咽痛,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4.2×109/L,NE%40%,LY%55%,HGB 132 g/L,PLT 117×109/L,CRP 2.3 ng/mL,予以更昔洛韦口服抗病毒,患者仍发热伴咽痛,就诊时症见:发热,无恶寒,体温38~39.2℃,时有干咳,咽痛,头痛,口渴,纳差,小便黄,大便干,3 日1 次,舌红,苔薄黄,脉洪数。查体: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可见黄白色渗出物,颈后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直径约2~3 cm,界限清,推之可移,压痛(±)。脾大,肋下约3 cm。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2.8×109/L,NE%28%,LY%53%,CRP 1.5 ng/mL,外周血涂片可见异形淋巴细胞18%,肝功:AST 69 IU/L,ALT 70 IU/L,EB 病毒抗体IgM 79.6 IU/ML。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医辨证为热毒内盛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结,处方:生石膏30 g,知母15 g,黄芩10 g,贯众10 g,水牛角20 g,生地黄15 g,玄参15 g,紫花地丁20 g,蒲公英15 g,金银花20 g,荆芥15 g,桑白皮15 g,连翘15 g,马勃10 g,山豆根10 g,大黄10 g,甘草10 g。5 剂,日1 剂,水煎服。颈部淋巴结处予水调散(院内制剂)外敷消肿止痛,每日2~3 次。暂停更昔洛韦口服。

2016 年8 月17 日二诊:服药后汗出,体温较前有所下降,咳嗽及咽痛减轻,头痛好转,可稍进饮食,颈部淋巴结仍肿大,小便黄,大便正常。复查血常规:WBC 9.6×109/L,NE% 42%,LY%42%,异形淋巴细胞13%,上方减大黄、山豆根、荆芥,加芦根15 g,天花粉15 g,解毒消肿;加僵蚕10 g,夏枯草15 g,化痰散结。3 剂,日1 剂,水煎服。

2016 年8 月20 日三诊:患者热势已退,咽痛明显减轻,进食好转,轻度乏力伴汗多,时有干咳,口干喜饮,颈部淋巴结较前缩小,已无疼痛,二遍正常,舌质红,苔少,脉细。查体: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颈后肿大淋巴结直径缩小为1.5 cm,压痛(-)。复查血常规:WBC 6.8×109/L,NE%48%,LY%39%,异形淋巴细胞6%,肝功能:AST 24 IU/mL,ALT 28 IU/mL,中药汤剂调整为:淡竹叶15 g,太子参15 g,麦冬15 g,清半夏10 g,桔梗10 g,五味子10 g,天花粉15 g,连翘10 g,浙贝母15 g,当归10 g,夏枯草15 g,炙甘草10 g。7 剂,日1 剂,水煎服。停用水调散外敷。

此后患者复诊,1 个月后淋巴结及脾脏肿大逐渐缩小至正常,症状好转至痊愈。

按:该患者为青年男性,起病较急,发热及咽部疼痛、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先予清瘟败毒饮加用马勃、山豆根清咽利嗓,大黄泻火通便,紫花地丁与蒲公英合用清热凉血解毒,此时患者兼有干咳、纳差、大便干,其病位尚在肺、胃,加用桑白皮、荆芥清泻肺热,经治患者热势较前减退,淋巴结肿大仍明显,随后加用僵蚕、夏枯草、浙贝母软坚散结,后期患者体温正常,出现乏力、汗多等热病后期,气津两伤之症,予竹叶石膏汤加五味子酸涩敛汗,加用当归活血行气。清、补两法并用,补虚不恋邪。该患者早期服用更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效果不佳,合并肝功能异常,加用中药内服及外治后病情好转,未导致黄疸等不良并发症。中医治疗该例患者能够审证求因,随证加减,顾护阴液,兼顾脾胃,缩短病程,避免复发,提高了临床整体疗效,体现了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优势。

猜你喜欢
荆芥淋巴结患者
荆芥的味道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11-25 13:49:39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7:52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侨园(2019年8期)2019-11-14 01:34:23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