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凯
(中国北方电子设备研究所,北京 100191)
当前,我国大学校园为了开展阳光体育,均配置了更为全面的硬件设施,例如,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室内健身体育场馆等。学生可以在课外自由使用体育设施,这也就导致一般情况下的体育运动都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较弱,导致体育运动中常发生身体损伤事件,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摔伤与碰伤,尤其是在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中。在正规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看护,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也有所增强,摔碰伤发生概率较小。但是在篮球课外运动中,学生在抢篮板、拦截运球的过程中,更多的注意力在运动中,忽视自我保护,很容易在学生之间发生碰撞与摔伤。又例如,在课外足球运动中,铲球是最为基本的工作,在此过程中非常容易摔伤。由此可见,大学生体育运动中的摔伤、碰伤较为常见。
大学生体育活动中,拉伤与挫伤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缺乏充分的热身,尤其是课外体育活动中,在没有热身的情况下就开展激烈的运动,很容易出现拉伤与挫伤,尤其是在田径类运动中,更是常见。例如,大学生在早上或者晚上跑步时,不同的天气对人身体的影响状况不同。夏天天气较热,人体温高,血液循环也快,学生即使没有充分的热身,也不容易出现拉伤挫伤。但是在其他季节,温度较低,若是没有有效热身就开始大幅度跑步运动,腿部、踝关节等部位就会由于生硬而出现拉伤、挫伤。而腿部韧带或者踝关节的挫伤,若是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很容易在后续的运动中再次拉伤、挫伤,日积月累导致损伤的不可逆。为此,大学生首先要注意充分热身,活动筋骨以后再开始运动,若是发生拉伤挫伤,则要注意治疗与休息,保证完全康复的基础上再开展体育运动。
大学生避免运动损伤的关键在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思想决定行为,只有形成了保护思维,才能在体育运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无论是体育课程还是课外体育,都需要将安全摆在第一位,打消学生“运动损伤在所难免”的态度,提高其防范意识,减少运动损伤;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尤其是课外对抗性运动中,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体育运动规则的习惯,对抗运动中按规则行事,减少不合理甚至冒险的对抗行为,从而降低体育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与程度。
大学招生面向全国,学生来自各地,由于每个人日常的运动量不同,所以在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的设置上,要合理、适度地进行安排。
首先,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初高中时学校对体育课的安排也不相同,就导致很多学生对自身适应的运动量不够清楚,而这会是一个隐患。此时,就需要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摸排,对每个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掌握,然后就可以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运动强度及运动量。其次,对于一些身体情况不佳的同学而言,体育老师可以针对性安排一些运动量小、对身体有益的运动,例如,太极、瑜伽等,或者根据其身体情况,合理地帮他们避免可能引起身体损伤的、对抗性较强活动。最后,对学生身体情况摸排完成后,教师就要合理进行课程的规划与安排,秉着合理、灵活的原则,选择大众化的课程之余,对个别同学进行专项的课程设置。这样既可以达成锻炼的目的,也可以兼顾教学任务完成的质量。
运动时很多的受伤都是临时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运动前的热身准备不够充分,所以为了避免抽筋、崴脚之类的损伤,要重视热身运动。首先,教师安排体育活动时,要秉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尤其针对一些对抗性的、技巧性的活动,一定要避免在学生不熟悉基本技巧、技术的时候进行安排。例如,篮球,身体对抗很多,且运动强度较大,技巧性较强,如果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贸然安排,则受伤的可能性会大幅增加。其次,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安排时,也应考虑学校的运动场地、运动设施以及学生的人数等情况。室外活动要考虑好器材的安全性问题,定期进行器材检查,并针对性做好防护措施;室内活动要根据场地大小、活动性质合理安排学生,不要出现人员过密的情况,受伤的概率也会增加。最后,体育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情况,一定要避免学生在身体不适时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防止学生由于身体情况不佳出现不必要的损伤。
健康的身体与专业的知识是大学生必须同时具备的,为此,在体育运动中,要学会保护自己,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做好运动前的热身,根据自身素质选择适当的运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保证大学生安全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