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明 华航飞 王艳锋
王艳锋教授是岳阳市中医院针灸六科的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临床针刺治疗方面拥有20多年的临床经验,擅长用针灸、针刀、推拿等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症、肩周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等多种急慢性疼痛病症;以及面瘫、眩晕等内科杂症。尤其擅长神经干刺激疗法、整脊疗法及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重症顽疾。笔者在跟随学习过程中,总结王教授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股神经痛患者治疗要点,现总结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e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因腰椎间盘退变或外伤等因素引起椎间盘内容物向外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从而出现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种疾病,临床多好发于L4~L5及L5~S1[1]。然伴随年龄增长,部分患者会出现高位腰椎间盘的突出,如L2~L3及L3~L4压迫腰椎神经引发大腿前侧疼痛,常规针刺治疗效果欠佳。本病临床属痹证范畴,临床表现以腰痛、腿痛为主。其病因病机肾虚是本;其他外邪入侵痹阻经络是标,治疗时应注意患者病情轻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西医认识中,其病因目前主要分为三大理论:①机械压迫学说认为腰部神经根型疼痛是由于椎间盘的内容物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对脊神经根的机械压迫,从而产生疼痛;②化学神经根炎症学说认为腰痛的产生主要为腰部的局部炎症反应,是由于纤维环的破裂,导致髓核被挤压随破裂的通道而脱出,诱发并释放炎症物质,从而形成周围炎性疼痛;③免疫细胞因子学说认为椎间盘退变时,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物质暴露于外,引发免疫系统识别发生自身免疫应答反应,造成自身免疫性炎症,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腿痛,形成的抗原物质越明显,诱导的免疫应答机制反应越迅速,产生的临床症状也越严重[2、3]。然而目前临床上的症状表明3种理论因素在临床上往往共同致病。
2.1 深刺理论《灵枢·终始》记载:“阴也,深刺之……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去其血脉,刺道毕矣。”指出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患者疾病病程长短、病性阴阳划分来改变,患者病程越久,病性属阴者宜用深刺[4]。《灵枢·四时气》及《灵枢·卫气失常》中提出病重者应深刺并留针以深入病所,轻者可浅刺稍留针[5,6]。而腰椎间盘突出症股神经痛患者大多病程长,病位深,病情重,故临床宜用深刺。
2.2 选穴理论大肠俞位于横平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足太阳经背腧穴,《灵枢·经脉》指出治疗腰腿部疼痛,膀胱经为主要经脉,而大肠俞为治疗下肢运动、感觉障碍的重要穴位。从西医角度考虑,其深层有腰四神经分布,深刺可直达病所,直接刺激加快修复受损神经,有效缓解下肢疼痛,故以此为主穴;《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记载,“命门穴具有通督脉、补益腰肾之功效[8]”;腰阳关亦属督脉,在临床治疗腰痛患者中具有显著疗效[9]。
2.3 电针原理相关研究表明[10,11],电针存在明显的即刻镇痛效应及针刺后效应,前者主要指进针后至取针后0.5 h,后者指针刺后0.5~24 h内,相关实验表明电针可有效提高相应部位的疼痛阈,缓解局部疼痛。导师临床经验表明采用低频直流电针(2 Hz)可明显增强针刺的得气感,加强经气的传导,促进创伤神经修复,改善颈肩部及上肢的疼痛及麻木。
徐某,男,69岁,因“腰部胀痛4年,加重20天”于2018年10月8日来我科就诊。入院前患者曾于外院及其他诊所行针刺、推拿等治疗,然治疗效果欠佳,20 d前患者感腰部胀痛症状加重,伴左下肢前侧胀痛,痛如针刺,夜间加重,伴腰部转侧屈伸困难,活动受限,行走不便,双下肢无麻木,大小便正常。观其舌脉象可见舌色稍暗,舌苔薄白有根,脉象总体见弦涩脉。相关阳性体征:L3/L4、L4/L5、L5/S1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左侧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左侧膝跳反射减弱。腰椎核磁共振示:腰椎退行性病变;考虑L4~L5椎体终板炎;L3~L4、L4~L5及L5~S1椎间盘突出。西医诊断考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股神经痛),中医诊断考虑腰痛病之瘀血阻络证。治疗方法:取穴:大肠俞(左),关元俞(左),腰阳关,命门。材料选择:毫针(规格:0.30 mm×0.75 mm、0.30 mm×0.50 mm,安迪牌无菌针灸针)、电针仪(型号:SDZ-Ⅱ,华佗牌)。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左侧大肠俞选用0.30 mm×0.75 mm毫针,大肠俞针刺方向为斜向上刺约10°,行针至患者感大腿前侧出现酸麻胀痛等针感,余穴采用0.30 mm×0.50 mm毫针直刺至患者有明显得气感,接用电针,波形选择连续波,频率为1~2 Hz,调整电流强度,此时可见患者股四头肌出现规律性跳动,30 min后取针。每日1次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3 d后患者自诉大腿前侧疼痛明显改善,1个疗程后,患者自诉腰腿部无明显疼痛,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病情好转,告知患者腰部预防养护及康复锻炼后予以出院。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平素爱久坐,加之姿势欠佳,腰椎受压明显,久坐则腰椎易受压而致腰痛,病程长,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行,不通则痛,故可见舌色暗,脉涩等瘀阻之舌脉象。《素问·刺腰痛论》中提到腰部用力不当,造成经脉损伤,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于腰府从而发生疼痛,故在治疗时除外注意止痛外,还需注意活血化瘀。临床上采用针刺大肠俞以活血化瘀止痛,配以电针治疗增强行气止痛之效。
第4腰椎棘突旁的深层布有第3神经根的后支,利用深刺加电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刺激神经干,直接针对病所,加强腰部与大腿前侧的得气感[12]。电针可有效促进神经修复及消除局部炎性水肿,缓解腰部肌肉紧张,进一步加强止痛及治疗效果[13]。故综上所述,王教授根据股神经痛患者病位深、病程长的特点,在“用针之要,气至病所”的针刺理念下,采用深刺大肠俞结合电针的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有效、预后良好的特点,对于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