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林 曦
三叉神经痛有“天下第一痛”之称,平均年患病率为 (4.5~28.9) /10万人口[1]。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发作性、剧烈性的、闪电样刺痛或烧灼痛,每次持续数秒到一两分钟。随着病情的延长,发作的间歇期缩短,长期的自发缓解极少见[2]。严重的三叉神经痛可使患者丧失生活工作能力,使患者对疼痛发作充满恐惧,以至于不敢剃须、进食、刷牙,情绪沮丧[3]。
李永宸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伤寒、温病名家熊曼琪、彭胜权教授,对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各种疑难病症领悟较深。现将其治疗三叉神经痛经验总结如下。
三叉神经痛可归入中医“面痛”“脑痛”“头痛”等范畴。《诸病源候论·膈痰风厥头痛候》载:“……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证治准绳·内科·诸痛门》载:“面痛皆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其病性“暴痛多实,久痛多虚”,治疗应当“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血,气虚者补气”,并列举许叔微、王氏本人及其门人施生所治疗的面痛医案3例,以说明“不可专以苦寒泻火为事”。吴萍等[4]对2007—2017年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报道进行统计,本病证型以风邪侵袭、阴虚阳亢、瘀血阻络为常见,主要病理因素是风火痰瘀。李师认为,该病多由情志怫郁,郁而化火,炼液成痰,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生痰生热而致,始则气滞,进而痰凝,久则血瘀。其基本病机是痰瘀互结,阻滞脉络,不通则痛,并可兼夹肝郁气滞、胃失和降、风邪扰动等。
李师发现,三叉神经痛实证居多,痰瘀阻络是基本病机。痰瘀之邪致病广泛,痰浊内停,瘀阻心窍,可出现心神失常等症[5]。三叉神经痛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躁郁、失眠、健忘、食欲减退等行为或精神异常,多因元神之府为痰瘀阻遏所致。李师临证重视舌诊,见舌苔厚腻、舌色黯或有紫斑、舌底络脉青紫曲张,可辨为痰瘀阻络之舌象。
痰瘀具有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的二重性,故治疗上应立足于祛邪的基本思路,恪守化痰祛瘀通络之大法。李师常以法半夏、茯苓、竹茹、石菖蒲、皂角刺、丹参、丝瓜络等药组成基本方。方中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竹茹清热祛痰,皂角刺、丹参、丝瓜络活血通络。痰浊之邪易于阻窍,而石菖蒲为开窍豁痰之要药。在此基础上若有顽痰不化者,则重用胆南星、礞石;瘀阻甚者,加桃仁、红花、僵蚕、全蝎。特别指出僵蚕一物,其兼具化顽痰、祛久瘀之功,“对于长年痼疾,夹有痰瘀者甚效”[6]。
作为该病高发人群的中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数种疾病,病证复杂,兼夹纷繁。即使是年轻患者,亦要兼顾其基础病史。临证注重兼夹症的治疗,对疼痛缓解大有裨益。如兼肝风扰动,加龙骨、牡蛎、钩藤、秦艽等平肝息风之品;肝郁化火,选用旋覆花、郁金、川楝子、蒺藜等以疏肝降火;胃气上逆,反酸嗳气,佐以浙贝母、海螵蛸以降气止酸。
案一:刘某,女,78岁。初诊日期:2013年11月9日。主诉:鼻痛4年。4年前开始出现鼻部疼痛,曾前往某西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未查明原因,服药后疗效不佳,后于神经内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现反复鼻痛,呈抽掣样,痛甚时牵引左眉弓,说话、咀嚼、咳嗽或打喷嚏时疼痛加剧,无流涕、鼻塞、鼻痒等其他鼻部症状。胃脘部时有烧灼样痛,反酸。舌红,苔薄黄腻,舌底络脉紫黯增粗,脉滑。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痰瘀阻络。治以温胆汤合升降散加味:法半夏10 g,茯苓20 g,陈皮5 g,甘草6 g,大黄5 g,枳实10 g,竹茹10 g,浙贝母10 g,海螵蛸15 g,皂角刺10 g,石菖蒲15 g,蝉蜕5 g,僵蚕10 g,姜黄10 g,桃仁10 g。7剂。
二诊:服药1剂,当晚鼻痛大减,左眉弓疼痛除,胃脘烧灼样疼痛减轻,无反酸,偶有嗳气,寐转香。舌淡红,苔前段薄白、根部薄黄腻,舌底络脉紫黯增粗,脉滑。守前方,去海螵蛸,加远志10 g。7剂。
三诊:7天后来诊,讲话及进食不再诱发疼痛,仅手按鼻翼时微痛,仍有胃脘部烧灼样痛,伴反酸,纳眠可。舌淡红,苔薄腻,舌底络脉增粗,脉滑。于前方基础上去大黄,加海螵蛸15 g,红花10 g。7剂。药后痛除,年底随访,患者疼痛未作。
按:本案患者主诉鼻部及眉弓疼痛,经多方排查,实为三叉神经痛在其第一和第二支分布区域的表现,而此区域恰与少阳经脉循行相吻合。《灵枢·经脉》曰:“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治宜清泄少阳,紧扣痰瘀阻络病机,以温胆汤加石菖蒲、浙贝母、皂角刺理气化痰,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合升降散升清降浊。
案二:贺某,男,57岁,电焊工。初诊日期:2019年4月16日。主诉:右侧面部疼痛5月余。5月前开始自觉右侧面部眼眶、颊部偶有突发电击感、针刺感,每次几秒内可缓解。近1周发作频率增多,疼痛程度加重,以刷牙、咀嚼、讲话以及进行电焊作业时为甚。无张口困难,面部对称,无疱疹,无头晕、胸闷心悸、腹胀腹痛等其他不适。胃纳可,痛甚时影响睡眠,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厚,脉弦缓。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风痰阻络。治以温胆汤加味:法半夏10 g,茯苓20 g,甘草6 g,陈皮5 g,枳实10 g,竹茹10 g,远志10 g,石菖蒲10 g,炒僵蚕10 g,皂角刺10 g,丝瓜络15 g,钩藤10 g,牡蛎30 g(先煎),龙骨30 g(先煎)。7剂。
二诊:7天后诉,服用前方后颊部无疼痛,眼眶仍有疼痛,但发作时程度较前减轻。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缓。前方去龙骨,加秦艽15 g。7剂。
三诊:眼眶疼痛仅在咀嚼时发作,程度减轻,舌脉同前。首诊方药加全蝎5 g,天麻10 g。7剂。
四诊:2019年5月7日。眼眶疼痛频率减少,程度进一步减轻,但出现牙龈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方药:法半夏10 g,茯苓20 g,威灵仙15 g,竹茹10 g,秦艽15 g,石菖蒲10 g,炒僵蚕10 g,皂角刺10 g,丝瓜络15 g,钩藤10 g,天麻10 g,生石膏30 g(先煎),广升麻5 g,盐牛膝10 g,细辛3 g。7剂。
五诊:1周后诉右侧面痛频率及程度均减,牙痛除,大便一日四五次,其余无不适。舌红,苔白腻,脉弦缓。前方去盐牛膝、石膏,加全蝎5 g、礞石15 g(先煎)。7剂。
六诊:药后仅用力咀嚼时诱发头痛。舌红,苔白,脉弦。前方去全蝎、礞石,加蒺藜10 g、牛膝10 g。7剂。
七诊:面痛进一步减轻,刷牙和咀嚼时无畏惧感,动作幅度较前增大,偶有胸闷、心前区不适。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缓。去法半夏,加胆南星10 g。 7剂。
八诊:2019年6月11日。仅刷牙和咀嚼时诱发轻度头痛,偶有胸闷。舌淡红,苔白,脉弦缓。效不更方,嘱其继服7剂后反馈疗效。患者喜曰:下周应该不用来了。
按:患者头痛呈电击感、针刺感,骤发骤止,为风邪扰动之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乃痰湿困阻气机之流行,不通则痛。风痰为患,故以温胆汤为底方,取其理气化痰之功,尤重平肝息风、缓急止痛,配伍龙骨、牡蛎、钩藤,另加开窍通络之品,如远志、石菖蒲、丝瓜络。本案治疗的转折点在第四诊。前三诊虽面颊疼痛大减,然仍有眼眶痛,并出现牙周疼痛,此乃胃火上炎。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齿龈也是三叉神经痛的常见区域,是其下颌支范围的疼痛。李师借鉴王孟英诊治歙人吴茂林“骨槽风”案[7],因其病位以及“肝胃火升,凝痰灼液”的病机与本案相近,故在理气化痰的基础上,以生石膏、竹茹、升麻等清肝胃,以钩藤、天麻等息风阳,以威灵仙、秦艽、丝瓜络等宣络和血,更妙在僵蚕,功擅搜风剔邪、通络止痛,在本病治疗中不仅可起止痛作用,且因其走窜之性,能加强风药的功效[8]。五诊后诸症进一步缓解,偶有胸闷,亦是痰阻所致,选用礞石、胆南星等攻痰峻药以巩固疗效,“必攻去其痰,使邪无依附而病自去,切勿以高年而畏峻药”[9]。
案三:刘某,女,33岁。初诊日期:2019年5月14日。主诉:双侧面颊部疼痛2年。2年前开始出现间歇性两侧面颊部剧痛,呈烧灼感、电击样,骤发骤止。患者有变应性鼻炎病史,鼻炎发作时面颊疼痛加剧,胃纳可,常失眠,甚则彻夜不寐。舌红,苔白厚,脉弦数。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头痛。辨证:痰瘀互结、风痰入络。治以石菖蒲10 g,紫菀10 g,旋覆花10 g,蒺藜10 g,丝瓜络15 g,法半夏10 g,茯苓20 g,海蛤壳15 g(先煎),丹参15 g,黄连5 g,北沙参10 g,防风10 g,银柴胡10 g,五味子10 g,乌梅10 g。7剂。
二诊:面颊疼痛仅发作一次,仍失眠。舌略红,苔薄,有裂纹,脉细。守前方,加远志10 g。7剂。
三诊:6月10日后头痛再未发作,睡眠稍改善,大便偶尔稀溏。舌红,苔薄,有裂纹,脉弦细。前方去黄连、远志,加桑叶10 g。7剂。
按:约2%~3%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会出现双侧疼痛[10],该患者双侧面颊发作性剧痛2年,呈烧灼感、电击样,彻夜不寐,为肝郁化火,煎烁津液,痰瘀互结阻滞脉络所致,拟施以王孟英治疗刑部夫人“气郁生热”而汛愆之方(石菖蒲、仙夏、茯苓、沙参、海蛤壳、旋覆花、紫菀、黄连、蒺藜、丝瓜络,简称“刑部夫人方”)[9],另加丹参,与方中旋覆花共入血分而活血通络。患者有变应性鼻炎病史,且发作时面颊疼痛加重,再合祝谌予过敏煎(组方: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养肝祛风、凉血透热。首诊头痛大减,仍不寐,加远志以安神定志。三诊睡眠较前改善,服药后大便稀溏,原方去黄连、远志,加桑叶而善后。
总之,基于对本病痰瘀阻络的基本病机认识,治疗上以化痰祛瘀通络为大法,并依据病情的特殊性随证加减。案一老年女性罹病日久,瘀血之象显著,与痰邪相互交结,阻碍气机升降,治以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案二主要病机为风痰阻络,恰如巢氏所论“风痰相结,上冲于头”[4],治疗上侧重祛风化痰通络。案三是较为少见的双侧三叉神经痛,尚有鼻鼽病史,治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以上三案,皆贯穿了李教授治疗三叉神经痛“紧扣病机、恪守大法、注重兼夹”的临证经验。三叉神经痛病程缠绵,病情反复,患者就医心态容易发生动摇,因而医患配合尤为重要。以案二贺某为例,不仅生活上饱受其苦,还因此被调离工作岗位。然其意志坚强,前后两月凡八诊,谨遵医嘱,为疾病的缓解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