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药部》文献探究*

2021-03-27 07:18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010110王丽芬孟永亮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刻工太平文献

内蒙古医科大学(呼和浩特,010110) 王丽芬 孟永亮

《太平御览》是北宋一部大型类书,由李昉等奉敕历时6年多编纂而成。全书总计1000卷,500多万字,引录宋以前古籍1690种。该书的《方术部》《疾病部》《药部》《人事部》《香部》《饮食部》等含有大量的医药内容。其中《药部》计10卷,4万多字,记载药物287种,引录文献158种,史料计893条。本文拟从文献概况、文献内容及学术价值三方面对《太平御览·药部》文献进行探讨。

文献概况

《太平御览·药部》共计10卷,引录文献158种,出具注文181条,记载刻工姓名31位。以下从种类频次、注音释义、刻工姓名、引录特点4个方面进行探讨。

1.种类频次

《太平御览·药部》引录文献158种,史料计893条,涉及训诂、经书、史书、诸子百家、笔记传记、志怪小说、诗词曲赋、医书、谶纬、地方志及其他11类文献。引录文献种类和数量统计如下:地方志类39种103条,史书类30种73条,其他类19种104条,志怪小说类16种92条,诸子百家类11种89条,笔记传记类11种17条,诗词曲赋类10种10条,经书类9种16条,医书类6种311条,训诂类4种69条,谶纬类3种9条。

《太平御览·药部》引录文献种类最多的是地方志和史书类,分别为39种和30种。医书类引录文献数量最多,达311条,占总引录文献的34.8%,且集中在《本草经》《吴氏本草经》两书,其次是地方志类文献,引录数量达103条,占11.5%。可见在《药部》编纂中尤为重视“道地药材”这一特点[1]。如《药部四》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天门郡出石钟乳。”

2. 注音释义

《太平御览·药部》共出具宋人注文181条,分为注音、释义两类,以双行小字夹注形式著录(本文用圆括号表示原书双行小字夹注内容)。

注音计有52条。其中采用直接注音法的有39条,反切注音法的有13条。如《药部七》引《本草经》曰:“白头翁……治温疟、瘿气、狂昜(音羊),生嵩山。”《药部八》引《说文》曰:“人蓡(音参)出上党。”《药部五》引《本草经》曰:“矾石,一名羽砠(泥结切)。”《药部七》引《博物志》曰:“苊(蒲八切)与萆薢相乱,名狗脊。”

释义计有129条。如《药部二》引《书》曰:“荆及衡阳惟荆州,杶、幹、栝、柏、砺、砥、砮、丹(砥细于砺,皆磨石也。砮,石中矢镞。丹,朱类)。”《药部五》引《淮南万毕术》曰:“夜烧雄黄,水虫成列(水虫闻烧雄黄臭气,皆趋火)。”

注文中明确标有郭璞、宋均、郑玄、刘孝标、孟康、杜预、司马彪、服虔、如淳、晋灼、应邵、徐广、孙炎共计13位宋之前注家。如《药部九》引《尔雅》曰:“荞,邛钜(郭璞注曰:今药草大戟也)。”《药部六》引《庄子》曰:“豕橐,药也(司马彪注曰:豕橐,一名苓根,似猪豕,治渴)。”

3.刻工姓名

刻工即刻字工匠。古代刻书的工匠以刻板数计酬,出资人为了便于付酬,往往要求刻工在刻书板上附刻自己的姓名或姓名的一部分,以便核验。因此,我们可以据此判断这一刻工所刻其他版本的大致年代,刻工姓名也就成为鉴别版本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药部》10卷中共出现了37位刻工的姓名,总计82人次,其中6人重复出现。以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上海涵芬楼本《太平御览》为蓝本,每页分上下两个版面,《药部》共82个版面,每个版面约600字。刻工姓名一般以小一号字体刻于版心位置。由于刻工分工不同,有的书名是全称,有的是简称。如“单和九”刊刻书名为《本草》《吴氏本草》;“谢忠”刊刻书名为《本草经》《吴氏本草经》;“张尚”刊刻书名为《春秋斗运枢》,“单和九”“王祖”刊刻书名为《春秋运斗枢》(注:正确书名为《春秋运斗枢》)等。刻工所刻版页序号分布情况如下:《卷九百八十四·药部一》张全刻1版、2版,王道七刻3版、4版、8版,张瑞刻5版、6版、7版、9版、10版;《卷九百八十五·药部二》张尚刻1版、2版,单和九刻3版、4版、5版、6版、7版;《卷九百八十六·药部三》任成刻1版、2版,宋庚刻3版、4版,谢忠刻5版、6版;《卷九百八十七·药部四》冯五刻1版、2版,张祖刻3版、4版,宋圭刻5版、6版,杨五刻7版;《卷九百八十八·药部五》任通刻1版、2版,杨五(重复)刻3版、4版,任宏刻5版、6版,李瓘刻7版、8版;《卷九百八十九·药部六》袁次一刻 1版、2版,袁阿二刻3版,袁子刻4版,赵昌刻5版、6版,兹仲刻7版、8版,张兰刻 9版;《卷九百九十·药部七》任纯刻1版、2版,王阿铁刻3版、4版,王道七(重复) 刻5版,王全刻6版,张龟刻7版、8版、9版;《卷九百九十一·药部八》王祖刻1版、2版,宋庚(重复)刻 3版、4版,张福祖刻5版、6版、7版、8版、9版;《卷九百九十二·药部九》王乾刻1版、2版, 张瑞(重复)刻3版、4版,任宏(重复)刻 5版、6版,李郭刻 7版、8版、9版;《卷九百九十三·药部十》赵昌(重复)刻1版、4版、5版、6版、7版,先刻2版、3版,福刻8版。

由上可知,《药部》平均每卷由3人完成,每人所刻版数不同,多者达7版如张瑞,少者1版如王全。

4.引录特点

《太平御览·药部》在引录文献上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择其精要,摘录文献内容以中心词为准,这与类书的编排特点有关;二是引录内容大多与“道”“仙”“长生不老”相关,这可能与宋代崇尚道家思想有关。

第一,摘取文献内容以中心词为准。所节选的内容都含有某一中心词,且因中心词的不同,同一文献摘录的内容略有不同,这与类书的编排特点有关。如《药部一》引《周礼》曰:“医师掌聚毒药,供医事。疾医以五药养病,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郑玄注曰:毒药,药之辛苦者也。五药,草、木、虫、石、谷)。”而《方术部·医一》引《周礼·天官下》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四为下。”《方术部·医一》引《天官·疾医职》曰:“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死生……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有疡者,受其药焉。”《方术部》引录的文献与《周礼·天官冢宰·亨人/兽医 》原文相同,且内容与“医”相关,但《药部一》明显只是节选了原文中与“药”相关的内容(注:文中引文均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亨人/兽医 》,但《太平御览》中有引用书名、篇章名的不同[2],故尊重原文)。

第二,引录内容大多与“道”“仙”“长生不老”相关。《药部》引录893条文献,从总论“药”,到分论丹、芝、石药、草药,其中有148条文献涉及“长生不老”“轻身延年”“道”“仙”“寿千岁、万岁”等内容,这与宋代推崇道家炼丹、修仙思想有很大关联。如《药部一》引《抱朴子》曰:“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云母、太一禹余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又如《药部六》引《本草经》曰:“麦门冬,味甘平。生川谷。治心腹结气、伤中、胃脉绝。久服轻身,不饥不老。生函谷山。”宋朝崇尚道家,所信奉的黄老无为之道是为了稳固政权,为赵宋政权统治的神圣性与合法性披上一层宗教的外衣[3]。

文献内容

《药部》共计10卷(卷984~993),其内容广博。卷首为《药部》总论,其余9卷分论矿物药、动物药、植物药等计287种,主要记载了药物的别名、性味功效、采集时间、产地、形态、治疗等相关内容。

1.《药部》概述

《太平御览》作为一部大型类书,对每一部的内容在叙述之初都有总论一篇,概述统领该部内容,且内容编写前后顺序也有讲究。《药部》也不例外,先总论,后各论。

第一,总论。卷首《药部一》总论“药”。总论中关键词“长生不老”在文中多次出现。如《药部一》引《唐书》曰:“天竺方士那罗迩婆娑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信之,深加礼敬。馆之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採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后竟不就。”

第二,各论。按照“丹”“芝”“石药”“草药”顺序编撰。

首先论“丹”。“丹”指丹砂、朱砂,也指道家炼制的所谓长生不老药。如《药部二》引《抱朴子》曰:“太清神丹,其法出元君……下篇者,正是《丹经》上中下三卷。其经曰:‘上下得道,长生世间。’”由此可见,《药部》首论“丹”应与“长身不老”相关,这与宋太宗重视道教,推崇道教通过服食外丹达到“长生不老”的思想有关。

其次论“芝”。《药部》论述“芝”计87种,可见“芝”在宋代医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药部二》引《尔雅》曰:“苬(似由反),芝也(郭璞曰:芝,一岁三华,瑞草)。”由此可见,“芝”是一个抽象名词,因具有祥瑞、美好、神异、奇效等象征之意而被广泛使用,这与先秦祥瑞思想影响下人们对灵芝的多重诠释有关联[4]。除此之外,古人认为服“芝”可以“长生不老”“益寿延年”。如《药部二》引《抱朴子》曰:“七明九光……芝尽一斤,则得千岁。”“得服石蜜芝一斗者,寿万岁。”

再论“石药”,即石类药物。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盛行“服石”之风,服用药石成为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一种手段。《药部五》引《淮南万毕术》曰:“取曾青十斤,烧之,以水灌其地,云起如山云矣。曾青为药,令人不老。”

最后论“草药”。主要论述药物的功效产地,但也有部分与“长生不老”相关的文献。如《药部八》引《本草》曰:“人参,味甘微寒。生山谷。主补五脏,安定精神魂魄,除邪止惊,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生上党。”

《药部》所载药物的顺序及分布情况如下:《药部一》为《药部总论》;《药部二》为《丹、芝上》,载有黑芝、芝草、苬芝、金芝草、芝草英、紫芝、紫盖黄里芝、素芝、玉芝、石芝、石像芝、木芝、木威喜芝、草芝、肉芝、菌芝、玉脂芝、七明九光芝、石蜜芝、石桂芝、石胫芝21种芝;《药部三》为《芝下》,除6种重复外(即菌芝、芝草、肉芝、玉芝、石芝、紫芝在《药部二》也有记载),记载芝66种;《药部四》为《石药上》,载药22种;《药部五》为《石药下》,载药34种;《药部六》载天门冬、麦门冬等17种;《药部七》载附子、天雄、乌头等21种;《药部八》载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等39种;《药部九》载款冬、芫华等34种;《药部十》载桔梗、巴豆等33种。由此可以看出,《太平御览·药部》按照丹、芝、石药、草药等顺序编撰与“长生不老”相关的内容,反映了宋代崇尚道教,重视养生,追求长生不老的社会风尚。

2.药物别名

别名,是指除正名之外的其他名称,包括中药的文献用名、地区用名、商品名称,以及处方用名[5]。中药文化历史悠久,由于时间、地域、文献记载不同,一药多名现象很常见。在《药部》记载的287种药物中,153种药物载有别名,可见《药部》对药物别名的重视。关于别名的表述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方式。

其一,“一名”。“一名”表述是最常见的一种。如《药部四》引《本草经》曰:“石脾,一名胃口,一名肾石。赤文。主治胃中寒热。”《药部六》引《本草经》曰:“甘草,一名美草,一名蜜甘。”

其二,“又名”。如《药部四》孝子王丹曰:“虎魄,又名为石胆。”

其三,“或名”。如《药部六》引《抱朴子·内篇》曰:“天门冬,或名地门冬。”《药部七》引《抱朴子》曰:“枸杞,或名地骨,或名却老,或名西王母杖,或名仙人杖。”

其四,“A,即B也”或“A,B也”。如《药部六》引《广雅》曰:“黄精,龙衔也。”《药部七》引《说文》曰:“芎,香草也。”

3.药物详解

《药部》从性味功效、采集时间、产地、形态、治疗等多方面、多角度详细描述药物。

论述性味功效。如《药部五》引《本草经》曰:“海蛤,味苦平。生池泽。治咳逆、上气、喘烦、胸痛、寒热。文蛤,主恶疮,蚀五痔,生东海。”

论述采集时间。如《药部七》引崔实《四民月令》曰:“三月可采乌头。”《药部九》引崔实《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收枳实。”

论述产地。如《药部六》引《广州记》曰:“鄣平县出当归。”《药部九》引《建康记》曰:“建康出紫威。”

论述形态。如《药部一》引《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黄木,赤枝青叶,群帝取药(言树、花、实皆为药也)。”《药部三》引《抱朴子》曰:“木渠芝,寄生大木上,如莲花,九茎一丛。其味甘而辛。建木芝,实生于都广,其皮如缨蛇,其实如鸾鸟。”

论述治疗。如《药部六》引《神仙传》曰:“陈子皇得饵术要方,服之,得仙去霍山。其妻姜氏疲病,念其婿采术之法,服之,病自愈。至三百七十岁,登山取术,重檐而归,不息不极,颜色气力如二十时。”

学术价值

《太平御览·药部》保留了大量宋之前亡佚古籍,记载了大量医药知识、养生文化,对宋代及宋之前本草学、道教研究和文献辑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一,保存了大量亡佚的文献条文,对辑佚有很大价值。《药部》引录158种文献,其中约100种书籍亡佚或部分亡佚,如《吴氏本草》《魏氏春秋》《典论》《典略》《九州春秋》《说苑》《续齐谐记》,以及崔实的《四民月令》等。如《药部六》引崔实《四民月令》曰:“二月可种胡麻,谓之上时也。”《药部九》引崔实《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收枳实。”清·阮元曾在《仿宋刻太平御览叙》中说:“……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

第二,记载了大量的药物别名,补充了对道地药材的认识。《药部》引地方志类文献39种,史料计103条,载有别名的药物153种,对药物的别名及产地非常重视。其中《从征记》《东阳记》《永嘉记》《湘州记》《南州异物志》等文献已经亡佚。保留的部分条文如《药部四》引《永嘉记》曰:“赤石脂,出永宁赤石山。”《药部五》引《南州异物志》曰:“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外徼人乘大舶,皆以铁鍱鍱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药部八》引《湘州记》曰:“邵陵夫夷县衡山出黄连。”这些内容对现代中药的成分及产地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查找和鉴别文献资料中出现的一药多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第三,记载了多种养生文化,加深了我们对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认识。文中大量史料记载“长生不老”“益寿延年”等内容,其中“丹”“芝”“石药”等与其关联度最高、文献频次最多的部分编排位置靠前,可见宋代政府对“长生不老”的重视,这对我们了解宋代社会风尚等有很重要的辅助价值。其中载有“芝”87种,扩展了我们对古人服食药物养生认识的范围,加深了我们对“芝”的认识,体现了古代对“芝”的美好向往,并向我们展示了多种多样的“芝”文化。

总之,《太平御览·药部》记载药物287种,引录文献158种,注文释义181条,刻工姓名31人,史料达893条,载录了大量与“长生不老”“益寿延年”相关的药物,体现了当时道家炼丹修仙思想盛行的社会风尚。《药部》补充了对“芝”类、“药物别名”“产地”“功效”的认识,保留了大量亡佚古籍,对宋代及宋以前本草学、道教研究和文献辑佚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刻工太平文献
太平风俗美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技艺、血缘、信仰:房山石经文献所见辽代幽州石刻刻工家族①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泰山石刻刻工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