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古代文献梳理及内涵浅析*

2021-03-27 07:18:24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201399齐佳龙齐昌菊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后防热病理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201399) 齐佳龙 齐昌菊 杨 睿 陈 华

近些年,我国把从医的职业价值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这既为新形势下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指明了目标与方向,也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中医“治未病”对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什么是治未病?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治未病”理论一般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即平时注重养生保健,防止病邪入侵;生病以后,及时治疗,防止疾病加重;病愈后注意调理,防止疾病复发。笔者通过阅读古代医家著作,梳理治未病理论形成的历史渊源与内涵,以期能为当代治未病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古代文献中的治未病理论

1.萌芽于中国传统文化

治未病理论发源于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在夏、商、周等时期已有萌芽。

《周易》第63卦载:“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与预防也。”指事情成功后,要具有忧患意识,预防可能发生的祸患,才能保住胜利成果。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载:“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即人要知道自己犯过的错误,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才是正确的做法。《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载:“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易乱。”意思是,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一过程,特别注意有可能发生的祸患,并想方设法避免。

东汉时期政论家、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有一段话说道:“进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意思是,在不好的事情发生之前阻止是上策,不好的事情刚发生时阻止次之,不好的事情发生后再惩戒为下策。这段文字从理论上阐述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的道理。

2.影响传统中医理论

《难经·七十七难》载:“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难经》的这段话和上文的意思相似,认为治未病指的是“既病防变”。医生能从病人的现有症状中推测出疾病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及时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

《韩非子·喻老》和《史记·扁鹊传》都记载了著名医生扁鹊的诊疗故事。扁鹊能够“望色诊病”,在病人还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时候就能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可惜病人讳疾忌医,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中国医学典籍中明确记载的“治未病”理论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中医治未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框架[1],明确记载“治未病”的有三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未病先防,病后防变,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

《灵枢·逆顺》载:“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处于萌芽阶段,症状还不明显的时候,用适当的治疗手段阻止疾病的发生,也就是“未病先防”。

《素问·刺热》载:“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里的“治未病”是“既病防变”的意思,即及时截断病邪,阻止疾病传变。

通过对吉林省应用型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教育方法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研究实施策略,真正实现“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3.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后世医家把治未病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东汉—唐时期中国传统医学进一步发展,这时期的名著《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都体现了治未病的理论。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平时应慎养形气,不使邪气侵犯经络。如果邪气侵犯了经络,但还没有侵入脏腑,要及时医治。四肢九窍刚刚感觉到沉重滞涩,马上用导引、吐纳、针灸、按摩等方法,也能很快治愈。这段话体现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在疾病的初起阶段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治疗“未病、欲病、已病”的概念。“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能治“未病之病”者,可称为“上医”。“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祸患还没有兴起时就消除它,在疾病还没有发展到严重阶段时就治愈它,在没有患病之前要进行预防保健。《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载:“性自既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平时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就不容易生病,也不容易招致灾祸。这是最好的养生方法,也是“治未病”的方法。如果性格不好,吃再好的保健药也起不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宋代陈无择归纳了先前的病因分类方法, 提出了较为全面的“三因学说”,为治未病“未病先防”打下了理论依据。

到明清时期,治未病理论发展日益成熟。《温热论》《温病条辨》等都精妙阐述了治未病的理论,并在临床中灵活应用[2]。

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治疗疾病“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逐邪务早,先证用药,先安防变”。这是指在患病之后,除了应及时控制病情之外,还应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保护人体的正气及未受病邪侵犯的脏腑,防止其发生变化,这也是“既病防变”思想的体现。

4.古代文献对当代医学的影响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传统医学对“治未病”理论的阐述,主要集中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方面,对“病后防复”论述较少。历代医家对“治未病”理论不断地加以研究并运用于实践,发明了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用以强身健体,御邪于外。运用针灸、敷贴等方法“冬病夏治”,治疗易复发的季节性疾病。在临床实践中,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诊疗方法,强调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医疗手段及时截断疾病的传变。在身体痊愈后,注意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复发。

在现代,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医家、学者和管理者博采众长,最终总结出治未病的内涵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

治未病理论的内涵浅析

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部分。

“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倡导人类首先要认识到顺应四时,顾护并增强人体正气是抗病的根本。相关的中医方法有很多,如《灵枢·病传》就记载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及饮药等方法[3]。除此之外,还有对七情与饮食致病的预防方法,古今医家均提出了起居有常、适度运动、阴阳平衡、饮食有节、心态平和等方法[4]。当今,“未病先防”的方法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基层医院未病先防的疾病防控体系,为患者树立正确的治未病思想,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亚健康问题,并要配合饮食和体育锻炼,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疾病防御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产生[5]。

对于“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现代相关研究颇多:疾病急性期强力祛邪,应防邪伤正;外感热病须注意防兼夹之邪生变;内伤杂病须掌握脏腑、气血、阴阳等传变规律;运用情志疗法预防情志生变[6]。而“既病防变”思想甚至能用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理论包括“把握整体节奏,着力个体治疗,探求精准医疗”“改变传统观念,提倡带瘤生存,以人为本”“推广中医外治,力求技术改良”等,可以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7]。

关于“病后防复,治在反复之前”,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加重,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有些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只能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而应对方法包括开展中医的康复养护工作,注意饮食的调护、调畅情志、药食相辅,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还可以通过针灸、拔罐、锻炼等辅助手段来促进机体气血通畅,使患者早日康复[8]。

总之,无论是在古代文献中总结治未病理论的历史渊源,还是结合当代发展探讨它的内涵,笔者都感受到中医学这一五千年瑰宝的魅力和治未病理论发展的生生不息。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强调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而中医治未病正是当前从治到养这一健康新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创新的发力点。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能够提升中医的防病治病能力,更好地改善、提高城乡居民体质和健康素养,是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推进整体社会“医养结合”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中国智造”走向世界和健康产业国际化的需求。

猜你喜欢
后防热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新烟标实施后防排烟设计若干问题探讨
浅谈“热病可灸”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5
中西医结合防治猪高热病
猪高热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