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优质生源
——基于考生反馈的高考志愿选择行为研究

2021-03-27 08:54曦,陈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源志愿专业

王 曦,陈 铎

(1.吉林大学招生办公室,吉林长春130012;2.吉林大学教务处,吉林长春130012)

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本科生源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起点质量,对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为了吸引优秀生源,不断创新招生宣传策略,优化服务方式,推出各种招生宣传手段,从派出宣传工作人员团队,到深入高中建立生源基地,再到大力推行各项奖励政策,尽可能地在广大考生及社会公众中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以期在生源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高校的这种现实诉求促进了生源竞争问题的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有研究者运用市场营销学理论细分宣传市场,并提出相应的宣传策略;[1]或从传播学、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考生和家长心理接受的特性;[2]亦或从品牌传播的视角探讨如何塑造高校宣传品牌;[3]还有研究者借鉴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将高校、考生群体的行为逻辑做为外生变量解释生源竞争行为。[4]但是,这些研究多从理论分析角度来解读招生宣传工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高校是否选择了适合自身实际的招生宣传政策?所施行的招生宣传手段是否能够对接考生的需要?如果能够通过实证研究探知考生的真实诉求,结合其诉求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招生宣传策略,将会大大提升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效率,在吸引优质生源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分布

本研究选取国内某“双一流”建设高校J大学2018、2019级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平台投放《本科生高考志愿选择因素调查问卷》,完成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86份,回收有效问卷6812份,回收率96.13%。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中,男生为3912人,占比57.43%;女生为2900人,占比42.57%。其所在的专业遍布12大学科门类,具体分布为:哲学71人,占比1.04%;经济学369人,占比5.42%;法学485人,占比7.12%;教育学151人,占比2.22%;文学416人,占比6.11%;历史学134人,占比1.97%;理学636人,占比9.34%;工学2639人,占比38.74%;农学350人,占比5.14%;医学698人,占比10.24%;管理学631人,占比9.27%;艺术学232人,占比3.41%。生源省份涵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以上数据说明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符合调研的基本要求。

(二)调研内容与研究设计

《本科生高考志愿选择因素调查问卷》共包含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本科毕业后的发展规划,包括升学、就业和创业等;(2)志愿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选择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的影响因素,如学校声誉、深造机会、就业率等;(3)获取招生信息的途径,包括考生自己了解高校的途径和希望获取招生信息的途径,如网络媒体、亲朋好友介绍、招生宣传材料、宣讲会等;(4)对招生宣传工作的建议,包括希望的宣传时间、宣传形式等。

二、研究结果

(一)本科毕业后的发展规划

考生志愿选择应该是对报考院校、专业、培养、就业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只是不同的人因为就读目的不同,关注点会有所不同。[6]考生对毕业后的发展规划会影响就读目的,从而影响考生的志愿选择。例如,考生如果计划在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那么他的关注点大概率会放在学校的学科实力、保研比例、考研率上;而考生如果打算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那么学校的地理位置较大概率也会对志愿选择造成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则更有可能受到青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本科毕业后的发展规划”依次是:国内读研4386人(64.39%);出国深造1184人(17.38%);暂时没有考虑788人(11.57%);参加工作284人(4.17%);自主创业170人(2.50%)。超过80%的受访者把在国内外继续深造作为自己的下一步选择,说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接受本科教育已经不是求学的最终目的。

(二)志愿选择的影响因素

1.选择院校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本身的声誉、层次和综合实力是考生最为看重的因素,79.80%的受访者(5346人)把学校综合排名及声誉作为选择院校的主要依据。其次是历年录取分数线,4253人,占比62.43%,说明考生在报考时会根据往年分数,对学校和自己分数的匹配程度进行判断,选择一个最优“性价比”的学校。“有心仪或知名的专业”“家长、老师、亲属、朋友的建议或推荐”“学校地理位置”和“能提供较好的深造机会”对院校志愿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分别为2579人、2129人、1830人、1700人,占比分别为37.86%、31.25%、26.86%和24.96%,“校园环境、文化氛围及硬件设施”则影响较小,仅占比19.88%(1354人)。

2.选择专业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查数据显示,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最优先考虑的两个因素是“专业的实力及排名”和“个人兴趣”,两者分别占比76.79%和62.94%。有研究显示,由于担心自己的选择偏离正常人的选择而产生的恐惧和怀疑,90后、00后的学生在进行个人选择时,往往会受到身边的人,如亲戚、朋友等的影响[7],但是在填报高考志愿这种与自身前途发展具有重大关系的选择面前,考生最为注重的依然是专业实力和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是一味听从他人建议。同时,通过调查数据还可以看出,“专业就业率(47.46%)”也会对考生的选择造成较大影响,凸显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招生的反作用。[8]“家长、老师、同学、亲属的建议(23.97%)”和“保研比例(22.68%)”对专业志愿选择有一定影响,但是并不显著,“有知名专家学者(4.70%)”对志愿选择影响最小,说明对高中毕业生来说,并不是特别看重学者在本科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见表1。

(三)获取招生信息的途径

1.考生了解高校的途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考生对高校信息获取的途径主要来自于网络传播、人际传播、纸媒传播等。其中,“学校招生网站、贴吧、论坛等(34.87%)”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最为显著,说明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输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考生们都能够紧跟时代,采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招生信息。[9]“亲戚、朋友、同学介绍(31.78%)”和“中学老师、班主任推荐(17.85%)”则是主要的人际传播途径。另外,虽然招生宣传资料已经基本网络化,纸质媒体不再是考生获取讯息的主要渠道,但是仍然有近五分之一的受访者是通过高校的报考指南、宣传海报等纸媒介了解高校。“学长回校宣讲(9.45%)”“微信公众号(8.37%)”和“招生宣传工作人员的宣传及相关咨询会(6.64%)”在招生信息传播中起到的作用则相对有限,见表2。

表2受访者获取招生信息的途径

2.考生希望获取招生信息的途径。在考生希望获取招生信息的途径中,“官网、微信等网络媒体(73.90%)”高居榜首,其后依次为“学校招生简章,报纸杂志(58.32%)”“学长回校宣讲(45.43%)”“中学老师推荐(19.57%)”“电话咨询(8.57%)”“电视访谈(3.55%)”。与表2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让在校生回乡宣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在应用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因为在校生已经有了至少一年的就读体验,作为学长,他们不但可以现身说法,把最真实准确的信息和感受传递给考生,而且可以提供联络方式,对有意向报考的考生进行后续指导,成为引导考生报考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电话咨询和电视访谈已经不是了解学校的主要渠道。

(四)对招生宣传工作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1.希望学校进行招生宣传的时间。从招生宣传时间来说,希望高校在高考前半年开始招生宣传的比例最大,为41.21%;其次是“高考前三个月”,占比24.35%;选择“志愿填报期间”的考生仅有15.25%,这有点出乎意料。通过与部分受访者进行访谈得知,高考以后是各高校集中进行招生宣传的时间,短时间内爆炸性的信息体量会让考生感到无所适从,出现选择困难。提前半年到三个月进行招生宣传,可以让考生有宽裕的时间对信息进行消化整理,对自身未来的走向做出合理规划,并且根据最终的高考分数选择合适的院校。

2.希望获取的招生信息。“学校整体实力(81.93%)”和“各专业的就业及发展前景(60.22%)”是考生最为希望获取的两类信息,说明学校与专业是考生在进行高考志愿选择时最为重视的因素。“保研、考研率(41.96%)”对考生的重要程度仅次于学校与专业本身,印证了表1的结果:大部分考生倾向于在本科毕业后进一步深造,也侧面反应了近年来持续严峻的就业形式。另外,虽然“人才培养相关信息(29.89%)”“住宿、餐饮,校园环境及硬件设施(24.69%)”和“学生活动和社团组织(13.83%)”引发的热度不如前面几项信息高,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此类信息表示了关注,高校在招生宣传时也应该注意对相关情况的介绍,见表3。

表3受访者希望获取的招生信息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调研结果显示,学校的整体实力是吸引生源的重中之重,缺乏优质生源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缺乏突出优势,也可以说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要顺应高等教育的逻辑和规律,紧密契合自身特色,合理定位、特色发展,从办学理念、学科发展、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文化氛围等各方面形成合力,不断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时代要求,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形成大学品牌。学校也应该认识到,吸引优秀生源绝不应该只靠招生宣传,也绝不只是招生部门的工作,而应该是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单位协同推进的结果。

(二)打造学科高峰,形成核心专业集群

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专业是除学校之外影响考生志愿选择的第二大重要因素。但是,专业是一个育人概念,专业发展的优劣背后的本质是其所依托的学科。学科是构成现代大学的基本元素,也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载体。“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科学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建设重点,打造学科高峰。作为高校,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汇聚人才队伍,找准特色优势,打造一批优势学科,并以优势学科为引领,对于整体学科水平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集群。并且建立科教研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协同培养机制,提升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从而吸引优质生源。

(三)精准投放招生宣传资源,增强宣传针对性

高校不仅要真正具备良好的培养能力,还要让考生相信学校具备良好的培养能力,才能成为考生的最终选择。首先,要了解考生的需要,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在有限的招生宣传资源条件下,根据考生群体的需求,有目标地投放招生宣传资源。例如,在面向以继续深造为主要目标的考生时,要重点宣传学校的优势学科,推免政策、推免率、考研率、出国的比例等。而对于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考生,则要把宣传重点放在专业的就业率、薪酬、有代表性的优质就业单位、地域分布及社会服务能力上,并宣传毕业生在社会各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其次,要重视人际传播的作用,人际传播是最具影响力的传播。例如,在校生有实际就读体验,能够现身说法,便于赢得考生的充分信赖,所以要积极组织在校生返乡进行招生宣传,让他们自觉成为学校形象的营销员。第三,要把握宣传的时机,数据显示,考生最希望接受招生宣传信息的时间是高考前半年至三个月,那么可以把宣传时间放在高三上学期结束的寒假。在宣传方式上,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组织招生宣传人员走出去,深入各高中进行招生宣讲;把高中班主任等相关教师和高三学生请进来,到学校参加校园开放日、冬令营等活动,充分感受校园文化氛围,这都是很好的宣传方式。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媒体推广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发展迅猛,信息传播迅捷,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当前网络媒体宣传已经成为影响面最广的宣传方式,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招生宣传效率。其中,官网是考生了解一所学校最便捷、最直接的方式,对考生的影响也最为普遍。所以,学校要打造一个充分反映办学特色和亮点的招生信息网,及时更新招生宣传片、报考指南、专业介绍等信息,加强对升学、就业、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等内容的介绍,做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现高校招生信息常态化。同时,要建立能与考生及时沟通交流的平台,利用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招生宣传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在推送招生信息的同时,要注意及时解答考生的问题,并对考生关心的问题进行统计归纳,形成反馈机制,从而更好地为考生服务,最大效用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在考生心里树立更为良好的高校品牌形象。

猜你喜欢
生源志愿专业
以志愿,致青春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部分专业介绍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