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活动课程的中学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库建设
——以《广府文化进校园》校本活动课程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例

2021-03-27 08:54:54吴苗苗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广府资源库校本

黎 斌,吴苗苗

(华南师大附中,广东广州510631)

《古韵悠悠堪寻访——广府文化进校园》是我校不断坚持和探索的校本活动课程,广义的广府文化是指“以广州方言为标准音,主要聚居于珠江三角洲,涵盖整个粤中、粤西和粤北部分地区所形成的汉族民系文化”[1],限于各方面的条件,本课程目前内容选择方面主要聚焦于作为行政区域的广州的本土文化,期待日趋完善以后能更多涉及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为了更好地支持本课程的开发,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针对本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也期待能为将来更多基于校本活动课程的中学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探索出更多有益经验。

一、立足本土文化的校本活动课程建设

搜集、整理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并引入校园、融入课堂,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的题中之义。广州地处岭南,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就已有相关文明的记载,历史文化悠久。且相较于很多地区,广州保留着富有地方特色的丰富的原始性文化,特别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整理,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补充部分。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所在学校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开设了多轮校本选修课《广府文化进校园》,并编写了配套的校本选修教材。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以下方面:

(一)融通国家课程资源

在国家课程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寻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之相衔接的内容,相互融通与整合。一方面,将本课程中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资源转化为必修课的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必修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延伸,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在校本课程中进一步探讨,作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

通观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新版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统编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如必修教材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家乡文化生活、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等单元,都需要学生深入走进生活,关注身边点滴现象,进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因而《广府文化进校园》这门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也以富有广州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为主,精心选取和整理了广州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等,着重聚焦在商业探源、海洋文明、节庆习俗、婚丧习俗、说唱曲艺、建筑工艺等方面。

(二)丰富课堂活动形式

作为校本选修课程,该课程不仅在内容的选择方面有相对更大的自由,同时课堂形式方面,也可以尽可能地依托学校资源、地区资源,使之更加丰富化、多元化。

本门课程定位为校本活动课程,强调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能与学习对象多元互动,充分增强文化体验感,真正与本土文化构建起有效的连接。

1.实践寻访

让学生走进身边的历史,寻访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遗迹,重回历史现场,感受家乡文化的厚重。同时,寻访那些历史的见证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直接触摸历史的真相,感受文化的脉动。

2.亲身参与

像学习节庆习俗、婚丧习俗、说唱曲艺等内容,我们推荐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亲历全过程,全方位地形成对学习内容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3.项目研修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形成自己关于本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强化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力。

当然,注重活动体验的同时,我们也强调与文本对话。在每堂课相应的主题之下,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与广州文化相关的优质文章印发与学生,如易中天的《读城记·广州》、如觉的《广州六榕寺:千年商都的一方净土》、张西陆和许晓冰的《沙面:打开一扇门,让老建筑活起来》,引导学生细品文本,与文本对话,更好地补充原有认知,加强对该主题文化的认识

李耕田并没有买我的账。当我提起刷子准备修改错字时,李耕田说,四眼儿张咱丑话说前头,你改错字可以,把活干利索点。你要在我墙上胡写乱画,我可要找到你家里去的。

二、基于校本活动课程的资源库建设现状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各类数据也呈现持续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各类教学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正如李先强在《网络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中所说,目前不少学校“初步构建了符合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的网络教学系统。将课件、试题、文献用技术进行整合建设成专题数据库,并以视频、音频的形式呈现”[3],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滞后亟待更新”[4]“教学内容编排缺乏针对性”[5]等方面的不足。确实如此,基于广州本土文化校本活动课程的资源数据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匮乏且缺乏系统性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文化自有其博大精深之处,值得深入挖掘和整理。但是究竟哪些内容值得引进学校、引进课堂,这是一个很需要思考的问题。正如《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链接”及实现路径》一文中所指出的,“没有改造,没有引导;没有吻合受教育者认知水平;不是把文化育人而是把文化传承放在首位;不具有适宜性”[6]的话,这类引进往往会产生负面作用,适得其反。而目前在中学里以广州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本选修课程并不多见,更遑论针对中学教学对广州本土文化的选择、整理、编辑的成系统的资料。因而广州本土文化虽丰富,但真正开发成可用的、有效的教学资源的文化资源依然很不够,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依赖自我修养中的零散储备本土文化资料随机使用,鲜有系统地整理和研究,致使无法有效支撑起一门专以本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授课。

(二)资源库内容庞杂且缺乏针对性

正是因为基于广州本土文化校本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匮乏且缺乏系统性,因而相应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尤为必要。其实关于广州文化的各类形式的资源库非常丰富,地方各类博物馆、各类文物古迹、各类书籍资料,尤其是庞大的网络数据资源更是取之无竭。不仅如此,大量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是更为生动、鲜活的文化资源。但越是如此,越显庞杂。且现有的丰富的各类文化资源自有其存在原因和目的,但是鲜有针对中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需的,因而取用不便,未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不仅如此,如果任由学生上网搜索、图书馆阅读等等,学生会陷入信息筛选的环节,时间成本高,有效性不强,导致课程活动推进缓慢。所以教学内容的匮乏根源并不是广州本土文化的匮乏,而是缺乏专门针对中学“教”与“学”所需而整理的文化资源库。

(三)资源库内容滞后且缺乏生成性

专门针对中学“教”与“学”所需而整理的文化资源库易存在内容滞后,缺乏生成性的问题。一方面文化不是经久不变的定型的状态,而是不断生成、积累和演变的的过程,另一方面,基于广州本土文化的校本选修课程同样需要一个不断调整、修订、更新的过程,因为社会环境、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特点、教师个人风格等因素的变化,课程需要随之有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变化。仅仅是静态的资源库不足以满足实际“教”与“学”的需求,因而更需要特别注重资源库的生成性,建设动态资源库,随时补充新鲜的相关资源,不断充实资源库的内容,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避免资源库内容与用户需求脱节,成为鸡肋。

然而,网络大数据背景下,教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是大势所趋。教育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程度也是教育资源强弱的重要体现,精品数据库背后一定有强大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数据库的使用对象。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所在的教师团队进行了基于《广府文化进校园》校本活动课程的资源数据库建设,期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该课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为学校课程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探索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三、中学校本课程教育资源库建设思路与具体做法

校本资源库重要的不是资源,而是校本,校本化的资源才是最适合本校师生的资源。因此,资源库要实用、便捷、实时,才能满足当前中学校本课程的需求。本教育资源库建设以教授广府文化和选报该课程学生为主要对象,为他们提供多媒体教学与研究资料,并提供交流互动平台。为此,资源库建设分三步走:

1.在广府文化校本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构建广府文化教育资源库

资源库以课程的四大主题版块为建构基础:

(2)主题二在“广府民俗文化探究”活动课程开展中建构相关资源库

(3)主题三在“广府艺术文化探究”活动课程开展中建构相关资源库

(4)在“广府文化探究”主题内容的延伸拓展中建构相关资源库

在主题板块的内容范围上,本课程选取广府文化教育资源库的形式和内容:

表1广府文化教育资源库内容及其分类

教师首先精心筛选有关广府文化的资源,按照教学活动主题进行系统分类,将表1所示资源按照教学活动的特点,分门别类,形成《广府文化进校园》校本活动课程的专有专用资源库。

2.构建提取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互补型资源库

为了有效服务于《国学在广州》校本活动课程,广府文化教育资源库选择了三个新媒体平台: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三个平台具有互补性,微信公众号以图文音频视频为主,微博以短小的图文为主,而B站以视频为主。这样既兼顾了信息交流瞬息化、快捷性的特点,又实现了图片、音视频、文字、网页等全覆盖,达到分门别类、易于查找的目的。

利用新媒体小平台,能够迎合现代年轻人喜欢即时交流的特点。学生可以在有疑问时随时检索查阅资料,可以线上交流互动,及时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够及时收集保存并上传资料,既避免信息重复,又避免观点重复。

表2“广府文化教育资源库”构建模型

同时,如表2所示,本资源库以公众号为主体,以微信与B站为补充。把与广府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地域资源,相关图书、文章、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介资源,以及学生作品(录音、视频、文章、研究报告等)进行整合,建立丰富的校本课程与教学资源,供本校师生与他校师生共享。

3.构建以教学主题为核心的系列化资源库

广府文化教育资源库以“岭南文化之窗”公众号为主体,采取边建、边用、边更新的方式,在教学循环深入中不断更新、扩建。公众号分为学习资源、课程设计、成果展示三大栏目。以课程设计为核心栏目,学习资源既是专题课程开设的资源提供者,又是专题课程开展过程中所生成资源的拓展补充者。而学生成果来自于专题课程开展过程,这种生成性成果使学习资源的内容不断丰富。下面以“珠水文明”专题为例:

“珠水文明”是“走进广州”活动课程中“广府历史文化”的一个专题,学习过程包括活动前指导课(科研小论文写作指导,诗歌创作指导等),活动课(实地参观考察、研究性学习,诗歌散文创作,“珠水文明”一日游路线设计等),活动后成果分享课(PPT分享,优秀作品分享等)。

首先,教师在专题活动之前,将自己筛选的与“珠水文明”专题相关资料(珠江源头、咸水歌、广州地名有故事、文化名人等等)放进公众号“相关资源”栏目,将相关学习资源(电影《雅马哈鱼档》《情满珠江》,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纪录片《广州故事》《穿越海上丝绸之路》,书籍《三家巷》《广州传》《百年城变》等)放进“学前阅读”栏目;将专家和教师对如何进行实地考察,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撰写小论文等资料放进“学习指导”栏目。同时,在微博上推送相关的图文内容;并且录制相关系列教学微课放进B站的“广府文化之窗”。

其次,在专题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进入相关资源平台,提取所需信息,师生、生生进行实时交流互动;同时师生将自己拍摄的活动过程或收集的新资料传上去,实现资源的动态更新。

最后,完成专题学习,教师将学生撰写的报告、设计的活动方案、撰写的优秀提案等,上传至公众号“成果展示”栏目。

由此,一个以“珠水文明”为核心的系列化资源库就构建完成了。

以教学主题为核心的系列化资源库,将发展变化中的、最新样态的广府文化记录下来,建立动态的资源库。既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媒介占有信息、获得知识,在此基础上与专家、教师、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很好地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参与者的交互式学习。

四、结语与反思

广府文化教育资源库构建基于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展,即在“活动”式授课中发现、汇聚、生成广府文化中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资料库、媒体库等资源。

资源库的建设,将为学生完成2017版课标的学习任务提供研究的路径和丰富的资料,在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学生也更能深入了解社区文化。同时为学生创设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基础上,进行网络互动学习,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并且,因为选取的三个新媒体平台都具备实时性对话性开放性,开放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学习和评价权限,能使更多人参与到《广府文化》校本课程,实现对象多元的交互式学习。

当然,在建设资源库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人”的困难。静态资源库容易建设,收集筛选资源即可,但动态资源需要更多的思想碰撞,更多学生对广府文化(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才能在这门活动课程中给资源库增添优秀学习成果,成为后学者的学习资源。

猜你喜欢
广府资源库校本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包装工程(2022年10期)2022-05-27 02:48:42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岭南音乐(2022年6期)2022-02-04 13:50:24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28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6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49:30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