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不良社会思潮的主要形态、传播特点及其应对策略*

2021-03-25 17:41杨兆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杨兆强

(山西农业大学 动物医学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时至今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尖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仍然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挑战。对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具体表现与本质危害,认真分析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诸多特点,并从多个维度有效应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渗透,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当前不良社会思潮的主要形态解析

社会思潮反映着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它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最先在知识精英中萌芽,而后经过媒介传播和社会群体的广泛参与,形成较大社会影响的思想潮流,并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国家主流价值观起着消解作用。不良社会思潮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性,具有极大的虚伪性、蒙蔽性和诱惑性,但是它却迎合了人们的利益诉求与精神需要,传播内容现实化,传播主体分众化,传播途径多样化,逐渐积累了受众群体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当前,对不良社会思潮的理性分析和再度认知,能够透过理论表象看清不良社会思潮的实质与危害,从而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与渗透。

第一种形态:新自由主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我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政策进行过度解读和歪曲理解,大肆鼓吹市场的自由化发展,充分夸大市场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在我国又有所抬头。实际上,自由主义最初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以及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寻找救国救民思想武器时传入国内,但在五四时期却成为抑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的一股洪流。自由主义最初是宣扬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自由,但在西方凯恩斯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的背景下,自由主义并没有被多数人接受。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滞涨时期,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自由主义所宣称的市场自由化思想才被西方逐渐接受,并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蔓延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自由主义在伦敦学派和新货币主义学派的影响下,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诞生,并在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助推下,由最初的理论学术向政治化、国家意识形态化转变,而后形成为一种具有意识形态性(即推销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强调经济“绝对自由化”和“完全市场化”,实质是否定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否定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这实质上是想摧毁我党执政的经济基础。

第二种形态:普世价值论。近年来,西方国家所推崇的普世价值论在我国传播的沸沸扬扬,并有一定的受众基础。西方普世价值论提倡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和博爱,并认为这些是超越阶级、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并不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而改变,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但是如果我们深究普世价值论背后所传播的思想,就会对普世价值了解的更透彻些。普世价值其实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自己所倡导的价值观打着人类社会存在价值共识的幌子,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的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目的就是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社会主义国家所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念逐步瓦解,以达到应有的目的。普世价值论宣扬的背后是种种陷阱,是西方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灌输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输送。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赖以为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1]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本质的区别,并企图用偷梁换柱和瞒天过海的方式搞乱我国一直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归根到底是要瓦解我党执政的思想理论基础。

第三种形态:历史虚无主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2]历史虚无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它并不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随意扭断、肆意切割和任意放大,甚至歪曲历史事件和丑化历史人物。这也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惯用的伎俩和把戏。比如,对革命时期“左倾”路线导致的后果无限放大;对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后果的故意夸大;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英雄事迹的不断质疑;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联性的否定等。历史虚无主义究其本质而言,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张唯心史观,鼓吹西方道路的正确性,从而消解我党执政的合法性。我们应当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与危害,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神秘面纱,引导人们以历史唯物主义观正确看待历史事件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切不可断章取义,妄加评论,从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中。

第四种形态:反思怀旧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矛盾纠纷也层出不穷。反思怀旧主义者以此为借口,主张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希望用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为地割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当代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处于一个不断蜕化与进步的时期,站在这个时代的断裂处,“重返八十年代”怀旧思潮逐渐显现,并推崇过去已形成的历史文化。而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人们的文化心理定势或文化行为习惯,从而使文化具有保守的性质。[3]反思怀旧主义者虽然也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却以一种传统的、固执的和僵化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就目前来看,反思怀旧主义在中老年群体尤其是老年群体中依然有一定的市场,他们希望回到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中,以此逃避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第五种形态: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传播时间较早,但迄今为止仍有广泛的影响。民主社会主义基本的价值理念是自由、公正、团结互助,并认为社会主义是通过民主来实现,民主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来完成,否认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民主与专政相互排斥,有民主不能有专政,有专政不能有民主。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在其理论体系建立之初就有极大的迷惑性,一方面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但又坚决摒弃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比如剩余价值学说,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批判,但又不深层次剖析不平等现象背后产生的原因,仍然坚持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本质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对资本主义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实则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4]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严重干扰和影响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第六种形态: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民族主义将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据调查,在各种社会思潮中,对高校师生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是民族主义思潮,其中对学生的影响度为30.2%,位列多种社会思潮学生影响度第一位。[5]回顾我国近现代历史,中国饱受西方民族主义思想之苦,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和瓜分中国领土,这一段屈辱的历史令国人痛心不已。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意识,这与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有本质的区别,不能相互混淆。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导向正确和加以利用,会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我们更应看到民族主义思潮的本质,警惕民族主义思潮中夹带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坚决贯彻落实我党的民族政策,坚持维护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二、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分析

一种理论、学说或者思想能够成为社会思潮,除了这种理论、学说或者思想有自身的价值与内涵外,它还反映着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当前不良社会思潮传播呈现以下特点:

(一)零散的碎片化植入

20世纪80年代,社会思潮主要以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我国传播,这与当时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改革开放以后,国外一些思想理念相继涌入,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面临四面楚歌,不良社会思潮便以一定的理论形态在国内传播,企图消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理性。随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得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得以巩固。如今,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已经不可能从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去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也已深入人心,社会思潮正逐渐失去以往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尽管社会思潮是以一定的理论或学说为基础,但以整体性植入方式影响受众群体显得非常吃力,适应形势,转换传播方式便成为社会思潮影响受众群体的不二之选。当前,社会思潮主要是以碎片化方式植入,通过零散式、日常生活式和网络媒体式等多种途径进入社会生活领域进而影响大众。

(二)较强的现实干预性

如果一种理论只停留于学术圈内或者只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讨论,那么这种理论最多也只能称之为学说或思想。而当这种理论或思想跳出学术讨论的范围,进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并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而后形成的思潮,才称之为社会思潮。从社会思潮形成的过程可以看出,社会思潮之所以形成,是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现实利益诉求,它能够被特定社会群体接受与认可,当然也会对这一部分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生活和行为等产生影响。比如,民主社会主义极力鼓吹自由、公正和团结互助,然而它的基本价值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实则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从而更加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社会思潮从理论体系建立之初,就在为某种群体的利益服务,代表着特定群体的利益诉求,现实干预性的特点较为明显。

(三)广泛的社会传播性

社会思潮由“思”到“潮”的转变,说明其代表的特定群体利益诉求被某种人群所接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受众群体。社会思潮在传播早期,多以学术理论的形式展开,传播内容具有明确规定性,传播的对象也多是选择受教育程度较高和理解能力较强的知识分子群体,传播媒介也多以报刊、杂志、书籍等为主。而报刊杂志等是以“负载有序的线性的文字符号为主,因而较适宜用来传播高深的观念、复杂的思想和严谨的资料”[6]。因此,社会思潮传播早期,以人际传播为基础,以平面化传播模式为特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传统媒体的优势“渐入黄昏”,新媒体和自媒体受到大众的青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多媒体融合的时代,社会思潮已经由早期的理论传播转至现实生活世界,在传播的过程中充分迎合了受众的接受需求和心理变化,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舆论基础,并借助外在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广泛的传播与推广,从而形成巨大的社会受众面。因此,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主要是以大众传播为主,具有广泛的社会传播性。

(四)突出的非主流特征

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与非主流价值观并存,马克思主义和国家主流价值观不去占领思想舆论阵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非主流价值观就会去占领。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以理论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吸引大众,而是非常迎合大众的利益诉求与精神需要。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在意识领域的社会反映,任何社会思潮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都代表着一定群体的利益诉求,与国家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尤其是不良社会思潮与国家主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相对立,片面强调个体价值,极力鼓吹个人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先进性,拒绝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与理论精髓,并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念起着冲突和消解的作用。

三、应对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有效策略

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前提下,不良社会思潮依然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干扰和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不容忽视的因素。对此,应从多个维度有效应对多元社会思潮在我国的传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一)理性认知社会思潮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7]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起伏跌宕,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思想与各种非主流思想长期处于并存的状态。社会思潮的非主流性并不是绝对意味着社会思潮就是一种消极的力量。以性质为标准划分,社会思潮可以分为积极地社会思潮、消极的社会思潮以及游离于积极与消极之间偏中性的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一方面需要批判当时的社会思潮,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汲取有益的成果进而完善自己的理论。严格的讲,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批判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我们应理性认知社会思潮,正确处理好一元指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据调查显示,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认知认同度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但是对某些社会思潮的认知度不高而认同度较高。[8]比如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如果从字面理解就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容易误导青年学生,如果从它们的理论渊源和本质内涵去理解,就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虚伪性。因此,对于积极进步的社会思潮,要合理的借鉴与吸收,而对于消极不良的社会思潮,要果断的摒弃与批判,并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露不良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二)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渠道主要有课堂教学、报刊书籍、网络、影视等,而思政课在引领学生认识社会思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学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在思政课堂中下足硬功夫,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形成过程、受众群体、传播路径以及本质危害。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起着关键课程的作用,而思政课教师在办好关键课程中又起着关键作用;思政课与其它课程不同,有着特殊的教育使命,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从交互主体性的视角看待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转变教学话语方式,摒弃预设性、控制性、苍白式话语,转而平等式、对话式、深情式话语;要增强理论研究能力,加大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力度,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只有将理论讲透彻,学生才能信服;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基于翻转课堂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趣味性和有效性。如今,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中,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已经成为共识。各类课程内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同课程的教师应增强育人意识,在知识讲授之外,应根据课程的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积极向学生传播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无形之中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

(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与传播实效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是我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路径。其实,社会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越深,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识就会越清晰,就越能了解社会思潮的实质。相反,如果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清,就会加大学生接受与认可社会思潮的可能性。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至关重要,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通过教师行为的示范、课堂教学的讲授、校园文化的熏陶、社会实践的养成以及文化产品的育人等多种途径,使学生认知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国家发展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立足于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具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当前不良社会思潮传播内容现实化、传播方式隐蔽化、传播途径多样化和传播话语生活化,给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带来不小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接受心理、接受需求以及接受方式的变化,选择适合学生的宣传方式、宣传途径与宣传方法,寻找主流意识形态与生活世界的契合点,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有理有利有节地对不良社会思潮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批判,积极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想方设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外在的自觉行动。

(四)注重发挥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对社会思潮的引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信息传播也步入多向化、分众化和立体化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传播的重要渠道,这同时也给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的一定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9]对此,要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构建立体化的媒体矩阵,强化媒体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一方面,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紧跟时代潮流,了解人们的精神需求,回应人们的现实关切,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性和主动性,提升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和公信力,扩大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理论版)和《光明日报》(理论版)等通过严谨论证和逻辑清晰的理论阐释,奏响理论传播的时代最强音。再比如,中国共产党员网、中国青年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网等持续发力于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强议题设置能力,努力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另一方面,要注重新兴媒体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新兴媒体以时空共进、声形并茂、受众广泛和传播高效的优势,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与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用好新兴媒体平台,生成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新场域,最大限度挤压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空间,抢占意识形态领域思想宣传的新阵地。比如,《中国正在说》《马克思是对的》《开卷有理——马克思靠谱》《社会主义“有点潮”》等一系列通俗化理论类节目,迎合了受众的认知特点与接受需求,通过媒体技术与言语转换等手段,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通俗易懂的“飞入寻常百姓家”,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与好评,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总之,在融媒体时代,要发挥好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导向作用,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让党的声音传开传深和传得更广。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