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21-03-24 13:35张妙葵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

张妙葵

[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將体验作为重要的过程性目标,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道理。以“千克、克”的教学为例,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贯彻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即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千克;克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60-02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这给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认知和探究数学知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将体验作为重要的过程性目标,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感悟数学道理。体验式教学倡导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完成知识的收获和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只有亲身体验,学生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知识,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认识的一部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度认识。笔者现以“千克、克”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即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体验式教学在数学课堂落地生根。

一、在游戏中导入,初步体验重量

新课的导入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把握:一是小学生通常活泼好动、爱听故事,可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切入新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是教学的起始点。对于“千克、克”这一课的内容来说,三年级的学生实际上已经接触过比较物体的轻重,对于物体的轻重有感性认识。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现在请一位“大力士”(生1)来到讲台上,再上来两位“志愿者”,请“大力士”背着“志愿者”(生2、生3)绕着讲台走一圈。

师:现在,让生1这位“大力士”给我们讲讲他的感受。

生1:生2比较轻,我背着他的时候感觉不费劲;生3比较重,我背着他的时候感觉比较吃力。

师:请两位“志愿者”报一下自己的体重。

生2:我的体重是60斤。

生3:我的体重是80斤。

生4:看来他们的体重相差还不少呢,怪不得“大力士”的感受会有明显不同。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斤”和“两”来表示质量,但是,“千克”和“克”才是国际上通用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教学中,教师通过“背一背”的游戏导入新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游戏初步感知“重”和“轻”的概念。同时,游戏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丰富活动体验,感知1千克

体验式教学以学生参加活动为基础,活动则是体验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变成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合作探究,最终获得真知,提升素养。与长度单位相比,质量单位并不具有可视性,它不能单靠观察获得准确认知,必须依赖于亲身体验。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体验,最终把这种体验内化于心。

师:同学们,我手里有两袋水果,大家能分辨出它们的质量谁轻谁重吗?

生1:我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来分辨。

(生1上讲台演示)

生1:这两袋苹果差不多重,我掂不出哪个更重些。

生2:我们可以用秤称一下它们的重量,这样就可以比较了。

师:对,这是个好主意。可是在称之前,我们要先认识一下秤。生活中秤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台秤、天平、弹簧秤、电子秤等。我们在称重的时候,常用的是台秤和天平。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它们吧!

师:台秤的单位是千克,它经常用来称一些质量比较重的物体。天平主要用来称一些质量比较轻的物体。(教师简单讲述台秤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师:我这里有两袋盐,谁能用台秤称一下它们的质量?

生3:通过称量,这两袋盐的质量刚好是1千克。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袋盐装进袋子里,请同学们掂一掂1千克到底是多重。

(学生轮流用手掂,感受1千克的质量)

师:我这里有鸡蛋和苹果,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用台秤称出1千克的质量。

生4:通过称量,我们小组发现1千克大约是16个鸡蛋的质量。

生5: 通过称量,我们小组发现 1千克大约是4个苹果的质量。

师:讲台上有一袋大米,请同学们上来掂一掂,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千克。

(学生先估,再用台秤称出大米的质量)

生6:老师,我们学习了千克,那么“斤”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1千克=2斤。但是,由于“斤”和“两”并非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同学们在称量质量时要用千克和克等单位。

丰富的活动体验是学生建立1千克概念的基础,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掂一掂、估一估等数学活动体验到1千克的质量是多重。多次测量,就能把抽象的1千克转化成具体可见的两袋盐、16个鸡蛋、4个苹果等,使学生对1千克的概念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通过掂一掂,学生真切体验了1千克质量,并把这种认知和感受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和感官体验当中;通过估一估,学生拓宽了视野,在更大范围内感受1千克,从而增加了直观体验。由于课堂的局限性,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物体称重是不现实的。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丰富的体验,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化解这一难点。最后,有效沟通“斤”和“千克”的关系。“斤”是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固有概念,教师尊重学生这一认知规律,在“斤”和“千克”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实现生活认知向课本知识的有效转移。

三、让体验更细腻,感知1克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让学生通过体验去理解、去感悟、去建构。体验既应该是丰富生动的,也应该是细腻深刻的。与1千克相比,学生对于1克的认知更困难些,因为学生很难感知到1克究竟有多重,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增加体验次数,让体验变得更加细腻而深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把握1克的概念。

师:同学们,桌子上有一枚1角錢的硬币,哪位同学能用天平称一称它的质量。

生1:这枚1角钱硬币刚好是1克。

师:请仔细掂量这枚硬币,闭上眼睛记住这种体验,并说一说你的感觉。

生2: 1克原来这么轻呀,它就像一片纸。

生3:1克就像一支羽毛,轻飘飘的,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生4:1克就像1滴水那样轻。

……

师:我这里有曲别针和黄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称出1克曲别针和1克黄豆。

生5:通过称量,我们发现1克大约是3个曲别针的质量。

生6:通过称量,我们发现1克大约是2粒黄豆的质量。

师:同学们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大约是1克吗?

生7:我的小橡皮大约是1克。

生8:这个小小的粉笔头大约是1克。

……

生9: 1克这么轻,它和1两有什么关系呢?

师:1克比1两要轻得多,1两等于50克呢!

师:我们学习了千克和克,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10:我们刚才用台秤称了两袋盐是1千克,现在我们用天平称一称它们有多少克,就能知道千克和克的关系了。

生11:通过称量,这两袋盐刚好是1000克。所以1千克=1000克。

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1克的重量,教师引导学生在称一称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1克的感受,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认知体验,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细腻准确;在学生的固有印象中,“两”是很轻的,教师通过简要说明“两”与“克”的关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1克的重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建构精准的质量概念。同时,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不但获得了丰富的行为体验,还获得了生动的心理体验,真切地体验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了对知识的认知深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学生性格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的影响分析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