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厘米长度表象的建立

2021-03-24 13:35徐浩波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玻璃棒比画直尺

徐浩波

[摘 要]“厘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一课,同时也是长度单位的入门课,因此学生认清厘米对长度单位概念的建立举足轻重。遵照新课标的指示,可将本课的重难点设定为“准确清晰地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关键词]1厘米;表象;建立;长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56-02

“厘米的认识”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表象,笔者精心准备了前测,以便科学地制定教学策略。本次前测采用谈话模式开展,受访对象40人,测试题有3题。第1题:你认识“厘米”这个单位吗?第2题:哪些物体的长度刚好为1厘米?你知道1厘米的真实长度吗?请在刻度尺上找出。第3题:试着凭感觉画出1厘米长的距离。前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起点如下:经验起点:知晓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物体存在长度,“厘米”是一种较小的长度单位。知识起点:少数学生能够准确识别1厘米的长度;部分学生将1厘米的“长度”误认为是一个“点”;有的学生估计1厘米时不是偏长就是偏短,对1厘米的量感不强。情感态度起点:已积累了一定的长度感知经验,有深入钻研的心理动机,但是因为没有正式学习过1厘米,还处于懵懂期。因此,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准确清晰地建构1厘米的表象。

一、教学对策

首先,创设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动”起来,而活动要面向全体,为学生搭建1厘米的表象积累经验。如可以通过“比画”“折叠”“寻找”等活动来实现。其次,指导测量,巩固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印象。虽然学生约莫知道直尺的测绘功能,但真正使用直尺测量尚属首次,需悉心指点。最后,加强估测,建构1厘米的表象。1厘米表象的建立最低要求是脑海中要有1厘米长度的印象,因此“估”与“测”要双管齐下,使学生能用心目中的1厘米去估测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实践

1.认识1厘米

师:1厘米具体有多长呢?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起止刻度线吗?

生1:从刻度线0到刻度线1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

师:还有其他1厘米长度的线段吗?请找出来。(同桌交流后反馈)

生2:从刻度线1到刻度线2的距离也是1厘米;从刻度线2到刻度线3的距离也是1厘米……

2.比画1厘米

师:它们的长度均为1厘米。接下来请大家用手指在直尺上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感受一下其真实长短。

师:大家掌握1厘米的长度了吗?请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学生比画、观察、回想)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对1厘米的印象,用手势比画出来。(学生比画)

师:保持不动,请用直尺检验一下你的手势是否精准。(学生比画并用尺量)

生3:我的手势偏长。

师:那怎么调整呢?(生3缩短两指距离)

生4:我的手势偏短。

师:那又该怎么纠正呢?(生4扩展两指距离)

3.折1厘米

师:我们刚刚结识了1厘米,你能从牙签上截取1厘米的长度吗?先预测下,再动手。(每人分发一根牙签。学生认真琢磨后截取一小段)

師:你截取的是1厘米吗?请测量检验。(学生用直尺量)

生5:我截取的偏大。

师:那该如何是好?

生5:再截短一些。

生6:我截取的偏小。

师: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样做?

生6:留长一点。

生7(兴奋地):我截取的不多不少,整好1厘米!

师:真行!看情形你已经掌握了1厘米的分寸。

师:请同学们根据第一次试验的经验教训,再截取一次。(学生再次试验,并用尺量)

4.找1厘米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1厘米的长度,那么请搜寻一下,身边长度约为1厘米的物体有哪些,并与同桌交流。(学生搜寻后与同桌交流反馈)

生8:装订图书海报的图钉的长度约为1厘米。(事前备好)

师:你亲手量过了吗?

生8:量过,确认无误。

(其他学生纷纷效仿,拿出图钉端详)

生9:写字本的田字格边长约为1厘米。

师:果真如此吗?请大家测量一下,用数据说话。

生10:我们食指指甲盖的宽度约为1厘米。

师:请大家设法检验一下。

(学生纷纷用直尺测量验证,结果显示确实约为1厘米)

5.估测玻璃棒的长度

师(出示2厘米长的紫色玻璃棒的图片):请你估测这根紫色玻璃棒大约有多长。

生(齐):大约2厘米。

师:说说估测的方法。

生11:我是手指比画的。

生12:我用刚才截取的1厘米的牙签小段比画的。

生13:我用食指指甲盖的宽度去比对。

生14:我是用肉眼观察的,用印象中的1厘米去目测,刚好是2厘米。

师(小结):同学们用打手势、1厘米的牙签小段、指甲宽、目测的方法去估测紫色玻璃棒的长度,都是用1厘米作单位,结果都是2厘米,真不错!最令人惊叹的是,生14能用印象中的1厘米去目测,与众不同!

师(在紫色玻璃棒下出示绿色玻璃棒的图片):请你估一估这根绿色玻璃棒大约有多长?

生(齐):约长4厘米。

师:你是从何得知的?

生15:我用1厘米的牙签小段去摆,整好需要4段,毫无疑问是4厘米。

生16:第一次试验的紫色玻璃棒的长度是2厘米,我用这根紫色玻璃棒去估,正好用两次,也就是4厘米。

(课件演示各种估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在估测4厘米长的绿色玻璃棒时,不但可以用1厘米作度量单位,也可以用2厘米作度量单位。

师:刚才我们估测出绿色玻璃棒的长度是4厘米,现在请你用直尺检验一下。

……

三、教学思考

建构1厘米的表象的路径分为明暗两条线。“明线”是主路,按初步了解、创造表象、格式化、结构化的顺序展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暗线”是辅路,是一种认知“反哺”,指当对事物的認识成熟后,反过来验证原有认知,前后照应。现结合1厘米表象的建构经历,做如下简要分析:

1.初步了解,指对新知的整体印象。先通过前测得出学生的学情,便于教学预设。前测显示,学生对长度知之甚多,这可为系统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课上,学生按要求在直尺上寻找“1厘米”线段,发现0→1、1→2、2→3……的间距都是1厘米,这是学生对“1厘米”的第一印象,且是直观的,为表象的建立提供了素材。

2.创造表象,即根据之前的了解建立表象,归结特征。当学生想到用手势比画1厘米长度时,即有了表象的雏形,而此时的表象是混沌的、松散的,需要进一步修正和清晰化。在课例中,笔者创设截取牙签的1厘米,并用直尺测量的环节。由于操作方式的不同,学生截取的结果不尽相同,说明学生的“表象”构筑已经大功告成。而用直尺验证回炉再造,使学生重新认识1厘米。接着,让学生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展开二次试验,最终在巩固、调整中成功建立表象。

3.格式化,指从众多表象中提取方法规律,并建立数学概念,即“数学化”。具体说来,学生完成这一目标的标志就是真正形成1厘米的量感。在“找1厘米”的环节中,当学生能将指甲盖的宽度主动与1厘米“捆绑”起来,达到对1厘米的思维固定化时,就实现了对1厘米表象的加固。

4.结构化,指学生将格式化的表象转化为理论。简而言之,学生要建立1厘米的表象,需要“储存”1厘米的知识结构。为了做到这一点,笔者设计了估测玻璃棒长度的环节。学生在建构1厘米的表象时,思路各异。有的学生用“手势”比画,其思想级别还处于“创造表象”阶段;有的学生用已有的“1厘米的牙签小段”去估测,其思想级别处于“形成表象”阶段;有的学生用“手指甲宽”去估测,其思想级别处于“格式化”阶段;有的学生用“印象中的1厘米”“借助2厘米”去估测,则达到了“结构化”的境界。

通过两次估测,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尽管估测方法未变,但是使用各种方法的人数在变。数据表明,经过教师的指点,“结构化”层级的学生人数达到了70%,也就意味着70%的学生完成了1厘米表象的建构。此外,1厘米表象的建构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平时的应用中不断地巩固和强化。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玻璃棒比画直尺
直尺和缝衣针
电荷常见易错题两例
纯弯状态下高硼硅玻璃棒级联断裂的条件研究
抱着女儿看雪
消失的玻璃棒
三角板“牵手”直尺
小小手指操:一枪打“四鸟”
磊编挑战A4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