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秋燕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一定的凭借和抓手。如在課堂介入上充分利用身边资源,最大限度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更快地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教学走向上大胆进行反面印证,通过必要的争论直至达成共识,唤醒学生的责任心、爱心和公德心;课后延伸上勇于活学活用,让学生不仅仅学会知识,也能长见识、受滋养、纯品性。本文从以上方面探究创新生物教学,促进责任意识真正落地生根。
关键词:生物创新;社会责任感;就地取材;反面印证;活学活用
2020年春节前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人们在猝不及防的同时不禁深思:我们对生物究竟了解多少?面对病毒传染,我们究竟应该担负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从教学的层面进行深思,进行“健康与和谐、利他与责任、小家和大家”等人文生态问题的深思,应该把教材资源、当下事件和学生活动都变成鲜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无形中自然而然地习得技能、享受教育、得到滋养,引领学生“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大自然承担责任[1]。”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可或缺,每一个中学生的成长过程都需要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集体和社会的良好运行需要社会责任感,中华民族的崛起更需要社会责任感。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可见,教材编写者已经将“社会责任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高中生物教材融“文人性、实践性与探究性”于一体,其中有不少可供师生不断体会、揣摩和深思的地方。盘活其中的德育方面的因素,并加以研习、辨析、顿悟,才能很好地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必修三《免疫调节》中的相关知识恰恰可以联系新型冠状病毒,教师应该挖掘其中的知识点,与现实对接,在鲜活的情境中引领学生收获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萌生关爱他人、关注健康、关注群体的意识,让社会责任感常驻心间,并转化为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切实行动。
一、课堂介入上充分利用身边资源
课堂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用教材,很多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思考。“教材仅仅是例子”等名句早已深入人心。的确,教材中选择的例子,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定要亦步亦趋,非要在教材中裹足不前。毕竟,教材的编写受当时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针对时下情况进行重组,以达到因时而异的效果。假如文本中的一些材料已经过去好多年了,其中的细节早已被大众遗忘,学生对此隔了“千里万里”,缺乏现实感和新鲜感,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及时更新,添加相应的素材。事实上,更多新颖的具体事例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细微处,只不过我们没有把文本和现实对应起来而已。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时下的热门话题引入新课,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目的。
比如,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知道蝴蝶效应,谁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了几下翅膀,却在遥远的北美洲引发了一场龙卷风。)”然后再根据现实中的一些具体事例进行论述,引导学生踊跃发言,分组讨论,教师在最后进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引领学生从身边“看得见”的地方建构知识,并且反复挖掘和讨论,引出一条生物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彼此相连的活水,并让学生投入进去发现更多知识,渐渐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对学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毋庸置疑,把课本内容和现实联系起来,能够最大限度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建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扑面而来的不是陌生的,而是鲜活的事实,能够以一种更为亲切的姿态进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比一味地死搬教材有用得多。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有意无意中与生活和现实割裂,换来的是学生的兴趣缺失、课堂的沉闷乏味与教师的无可奈何。这样的情况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在关注现实的同时,用学到的理论揭示现实,真正体现“生物学来源于生活”之理念。相对于紧扣教材而言,现实对接中学生兴趣的激发、责任意识的培养、思考维度的拓展,无疑是生物学习中更加理想的目标。为此,我们需要重构生物课堂的框架与路径,为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搭建更大的舞台和空间。一是要在课前充足准备相关资源,利用相关文字资料、图片、或视频,重组课外活水“为我所用”;二是注重介入的时机,一定要在学生思维爬坡之时、兴趣大增之时、临界状态之时,恰到好处地介入;三是要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充分放权,大面积解放学生的手、口和脑,使之充分讨论、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二、教学走向上大胆进行反向印证
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教学走向而言,既要正面的印证,也需反面的印证。的确,仅靠一些正面的例子是不够的,不足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跳出文本,从反向进行一些鲜活的印证,或许更能引导学生提高警惕,当然,更要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责任心、爱心和公德心。除此之外,就课堂教学而言,也不应朝着一个维度展开,不应再局限在单轨道上。好的课堂,也应该“两条腿走路”,正反例子都有,课堂才能够更加充实,当然,学生的辩证思维才会得以发展和提升。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思维的锻造、看待问题的眼光、观点的丰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自然水到渠成。
比如,多媒体播放《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48小时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很狡猾”“不容易发现”“潜伏期多达14天”等。教师可以进行追问:新型冠状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对付病原体和异常细胞,要靠什么调节呢?
这样的“跳出”,使诸如“何为身体疾病的宿主”“何为潜在的传染源”“免疫系统溃不成军”等问题得以必要的争论直至达成共识;这样的追问,不经意间在学生心田中播撒下责任的种子,假以时日,必将蓬蓬勃勃地生根发芽。我们应注重生态平衡,认同生物多样性,守护我们的家园。以后学生在对待一些事件时,才会多一份责任感,时刻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整个社会。这样的意识如果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更值得欣慰。
更多反向的例子,都可以运用到课堂中加深学生的认识,豐富学生的经验,深化学生的思想。新闻媒体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例子,都可以适当重组后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对此进行思考、讨论、分享,必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师,应该多一些应急反应、随机训练和捕捉意识,引领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印证。做精做实这些正反印证,道德认知可能会像“盐”一样融进活动的“汤”,教育变得温润、柔和、多元,在“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方式中,学生才会转变,教师和家长才会感到欣慰,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才会变得容易,德育的风向标在改变,向着高效、自然、多姿的方向挺进,而这正是高中生物课中更为理想的境界。
三、课堂结尾延伸上勇于活学活用
好的生物学习,应该引领学生具备“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2]。”的确,如果学生了解了很多免疫学的真相,却在生活中无法正确免疫,缺乏防范意识和科学应对能力,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得不偿失的。唯有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所学用之于生活,才是生物学习中更加重要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当理论转化到实践中时,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能力的提升,还有关爱他人意识的萌生、情感世界的丰富、心灵大厦的锻造、责任意识的浓厚等。引领学生“活学活用”,应该成为社会责任落地生根的应有之义。
仍以《免疫调节》的教学为例,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已经知道,面对传染性病毒,可以注射或服用疫苗,可是当新的疫苗没有研究出来时,比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该怎么办?现在,我们进行‘真心话大表白活动。进超市时,因为自己不发烧咳嗽,你会不戴口罩吗?在你居住的小区里,并没有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你会乱串门吗?”这样的讨论,让学生多了一种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利他意识和爱心意识。将来步入社会,才会对生命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并且管住自己的嘴和腿,这不仅仅是为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集体和社会负责。这样的“活学活用”中,学生不仅仅学知识,也在长见识、受滋养、纯品性。他们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在社会上做一个对他人、集体和社会负责的人,无愧于时代。而这正是时代新背景下学生责任感建立过程中,我们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境界中,学生生命观的重构、卫生习惯的养成、关爱他人意识的萌生、关爱集体和祖国之情怀的浓厚,必将成为现实。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有一些创新和抓手,这个“抓手”就是理论和现实的深度对接。“对接”愈深入,课堂愈有力量,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愈有力度。而这种“对接”不是靠苦口婆心的理论灌输完成的,而是靠摇曳生姿的生活情境完成的。因为生活情境的高效介入,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可能会变得自然而然而又高效快捷。对此,教师课前应该通盘考虑,从具体的实践出发,筛选一些合适的现实例子;在课中,应结合学生的真实学情,适时穿插、及时启发、巧妙提问、稳步推进;在课堂结尾,应该有的放矢,灵活拓展,积极探究,真正让社会责任感落地生根。
总之,高中生物课堂应该多一些开放性因子,无论是课堂介入上,还是课中挺进上,亦或是课堂结尾的探究上,既要紧扣教材,亦要紧扣现实;既要注重知识层面,亦要注重精神层面,让课堂变得开放、厚重、多元。紧扣教材,能够让教学目标顺利达成;紧扣现实,能够使教学不至于“空转”;注重知识层面,能够为高考保驾护航;注重精神层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为未来奠基。但愿生物教师能够俯下身子,转变视角,关注细节,创新路径,真正打造一条基于社会责任感的生物教学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乌瑶.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李遂梅.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学生物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