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摘 要: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智慧课堂的运用,极大地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环境,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从学生课内外閱读现状出发,探究在智慧学习环境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方法路径,试图从阅读内容、阅读渠道、阅读评价三方面突破课内外阅读之间的屏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群文阅读的比较、辨识、分析能力。
关键词:智慧课堂;群文阅读;方法路径
新课改实施以来,阅读的确被提到了较重要的地位,但学生课内外阅读现状却仍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严重脱节。高中语文教学中更重视教材中单篇篇目的学习,而忽视课外作品的阅读和积累;更重视课文的分析,而忽视课外相关内容的渗透;更重视阅读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这样的阅读教学令人担忧。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阅读素养提高的需求,而群文阅读这一新的阅读模式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它更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多个文本时进行比较、辨识、分析,提高思辨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阅读速度的提升和阅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智慧课堂的运用也让群文阅读成为可能。那么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以课内阅读为中心辐射课外阅读时有哪些可循的方法路径呢?采用怎样的方法路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呢?这将是本文思考并试图解决的问题。
一、保证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在高中阶段学生课业负担普遍较重的情况下,语文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内文章的阅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是杯水车薪,仅靠课堂单篇文本的阅读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度,更谈不上训练并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2017年课程标准再次重点强调了阅读对于提升人文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应该就是阅读。以课内辐射课外的群文阅读包含整本书阅读、相关主题下的若干单篇阅读、以某一热点新闻为中心而收集多方评论文章的群文阅读、畅销书籍及相关评论的群文阅读、微信等阅读平台上的相关热门文章的群文阅读等形式。要充分实现阅读内容、阅读材料的多元化。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浸润并获得精神滋养。
美国认知派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动机理论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进步的内在推动力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组成。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并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以求知作为目的,从知识的获得当中得到满足的一种内部动机。它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力求认识世界的意识倾向。而丰富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选择,是学生保有良好求知欲的前提。只有当学生的求知欲在丰富的阅读中得到满足,调动了认知内驱力,他们才会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才会总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才不会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
(一)以课内名著导读为依托辐射课外整本书的阅读
以课内必修模块的名著导读为依托,上好导读课,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让学生做到每月读一本经典。比如我们在《论语》导读课上以“《论语》中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简介”和“中国好老师——孔子”为切入点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我们在《红楼梦》和《家》的导读课上采用播放学生相关戏剧表演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运用智慧课堂,我们为学生推送整本电子书,让学生趁热打铁进行整本书阅读,比如我们推送的《三国演义》《论语》《堂吉诃德》等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整本书,还推送了《万历十五年》《月亮和六便士》《杀死一只知更鸟》等经典名著。
(二)以课内单篇课文为中心辐射课外相关主题的群文阅读
在一定主题统摄下遴选若干单篇或者相关文章节选,在规定的课时内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阅读、理解、提升。在课堂上我们主要按照“读—思—议—展—结”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和学习,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时,我们将梁衡先生的《乱世中的美神》与弘诚华教授讲述的李清照经典励志故事相关文字推送给学生阅读,让学生据此对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做出总结,这样对其以后鉴赏李清照的任何一首其他词作都有很好的帮助,正所谓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再比如在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将袁枚的《祭妹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白居易的《祭元徽之文》、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辞》、诸葛亮的《吊公瑾》、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组成一组群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祭文和悼词的不同。
(三)以课内文本为中心辐射高考相关文本的专题阅读
高中学生即将面临高考,时间紧、学科多、任务重、难度大,如何将课内文本与高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阅读变得更有效,是我们设计这一类群文阅读的初衷。比如我们在讲到《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考点,因此我们选择了高考原题《审丑》《二十年后》与莫泊桑经典小说《两个朋友》作为一组群文让学生明晰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学会鉴赏人物形象。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鉴赏其幽默讽刺手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们为学生推送高考原题《马裤先生》《有声电影》,以及补充课外篇章《买彩票》组成老舍小说群文,进一步学习幽默讽刺手法。学习《边城》时,我们为学生推送高考原题《侯银匠》《溜索》《邮差先生》三篇小说以及论文《诗化小说的切入点摭谈》,让学生明确诗化小说的特点、领略诗化小说的魅力。
(四)以某一热点新闻为中心辐射多方评论文章的群文阅读
这一类群文阅读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类群文阅读形式,比如将“流浪大师沈巍”的相关事件和各方评论组织成一组群文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并交流看法,学生十分感兴趣,甚至意犹未尽,课下继续关注相关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在这种形式的群文阅读内容的引导下,学生会更愿意关注新闻评论,了解主流价值观,与时代同行。
二、实现阅读渠道的多样化
(一)借助智慧课堂的优势
信息技术时代,阅读渠道不再仅限于纸质图书,因此我们由课内辐射课外的群文阅读课也要突破传统的通过纸质图书或印制页子的方式阅读的局限,充分发挥我校智慧课堂的优势,借助于平板推送的方式更有针对性地把相关阅读需要的文本快速、高效、清楚地呈现在群文阅读课堂上,与教材中所需要的文本相配合,做到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与时俱进。
以下是讲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的一次群文阅读课主要议题及篇目设计。
议题:诗歌中的情与景有什么关系?
阅读篇目: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②孟浩然《夜归鹿门歌》,③杜甫《登岳阳楼》,④杜甫《旅夜书怀》,⑤柳宗元《渔翁》,⑥王维《观猎》,⑦钱起《省试湘灵鼓瑟》,⑧朱淑真《蝶恋花》。
其中①②③④是教材中第二单元的四首诗歌,这个单元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与景的关系,又结合学生的阅读经验推送了⑤⑥⑦⑧四首课外诗歌及相关助读材料作為扩充,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充分阅读和探讨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
(二)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学校拥有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可供全校3000多名学生借阅的图书馆,同时有着工作细心的管理员、合理而人性化的借阅制度。 这些都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渠道,以课内辐射课外的群文阅读课的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里,图书馆、数字图书馆都是我们的上课地点。比如我们会到图书馆进行整本书速读训练,让学生利用一节或两节课时间速读一本书,并完成该书主要信息简介的任务,锻炼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课堂内外,加强沟通
新课程标准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1]。依托学校与市新华书店组织的主题读书活动和征文活动,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比如“经典阅读 书香校园”征文活动。督促勉励学生更多地关注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四)创建班级微信群,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群文
以班级为单位创建微信阅读群,每周以课内学习内容为依托,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群文,比如我们在学习苏轼《赤壁赋》时,为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旷达的胸怀,让第一小组的学生在微信群内自主构建相关群文,他们推荐了《蒋勋说宋词》中《苏轼创造了一种文学风格》《在苏轼身上,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东西》两篇文章和《烛影摇红——浅斟低唱的宋代才子》中的《横绝百世苏东坡》这篇文章,让同学们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苏轼,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赤壁赋》的主题。
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群文符合“发现学习”的教育理论,这一理论作为一种学习模式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因此对教学而言,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用来接受和记住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群文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发现和学习生成[2]。
三、追求阅读评价的灵活化
对学生阅读的成效展开多样的评价符合学习动机学说中的“期待理论”。“期待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个体力求成功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他们对奖励的期望。在此框架下,爱德华以及后来的阿特金森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其动机理论:动机(M)=成功的主观可能性(Ps)×成功的诱因价值(Is)。这个公式被称为期望模型,或期望-价值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动机的大小是受控于两个变量的,即成功的主观可能性和成功的诱因价值,他们都与动机呈正比。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从Ps和Is两方面去着手,设置合适的场景、环境及诱因[3]。阅读评价从Ps方面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要求和方法,帮助学生直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增加成功的主观可能性;同时要从Is方面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因此,由课内辐射课外群文阅读课的阅读评价方式要更灵活、更多样。
(一)课内评价
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群文阅读课上可以采用微写作、限时测、小辩论等形式进行评价。我们还可以依托智慧课堂系统,对学生课上的展示、讨论、发言进行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对阅读充满期待。
(二)课外评价
课后可以采用读书报告、阅读竞赛、读书论坛等形式进行评价,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发送到平板“作品任务”区,学生跟帖点赞,评出最佳作品,让学生享受发表的荣耀感。
(三)家校共评
每月制作好书推介、美文共赏、读书感悟等主题的手抄报,由家长阅读并撰写该手抄报推介词,学生再带回学校进行展示,评出多类优秀作品。家校联合,家校沟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认可,满足其更多的成功期待。
以课内辐射课外的群文阅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对语文课内精读教学的有益补充,和课内单篇精读教学共同构成了语文阅读课程体系。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开展阅读教学也是教育与信息化融合的具体表现。如何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达到高效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激情,以课内所学所感带动课外海量阅读,我们还需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探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吕红梅,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孙震华)